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0-05-26王琼
王琼
摘 要: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是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保障,还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依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是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笔者对提高课堂教学的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场景;生活情境;课堂问题
小学是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思维的重要时期,也是发展理性思维的关键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符号呈现出抽象化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陷入思维的误区中,此外,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面对刻板的数学知识时,缺乏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导致教学活动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师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为出发点,从“构建游戏场景、创设生活情境、巧设课堂问题”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构建游戏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维持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还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机制,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趣味化的事物所影响,而游戏活动恰恰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游戏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其兴趣的产生,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笔者在进行“不确定现象”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体验和明确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并能运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汇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课前准备好“硬币、乒乓球”等物品,首先提出:“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怎么样?”学生都纷纷想要参与到游戏过程中,于是提出游戏规则:“每人抛一次硬币,每组选一人在表格中记录抛硬币的总次数和正反面朝上的情况”,通过这一游戏活动,学生汇报了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并认识到不确定现象的发生情况,同时,也学会运用可能这一词汇来描述硬币正面朝上或者反面朝上的情况。
二、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因此,教师可运用数学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增加其应用意识,还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定的探究兴趣,以完善知识结构,并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笔者在进行“年、月、日”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时、分、秒等较小的时间单位,为了使学生认识抽象的年、月、日等时间单位,首先以谈话的方式引入主题,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传统的节日有哪些吗?分别是哪一天吗?”由于这一问题是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常识,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于是学生纷纷说出自己所知道的节日和对应的日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日历卡片,找到刚刚所提到的节日是星期几,同时,提出一系列问题:“同学们,观察日历表上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通过观察,学生对年、月、日具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通过生活情境,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特征,体会到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学习的重要性,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构建出了高效的课堂。
三、巧设课堂问题,活跃发散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活跃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将知识一味地灌输于学生的头脑中,造成学生对知识产生形式化的记忆,对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设课堂问题,使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笔者在进行“小数乘整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法则,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和小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因此,以课堂问题作为教学导入,出示题设:“小明去买风筝,燕子风筝需要3.5元,青蛙风筝需要4.6元,蝴蝶风筝需要5.2元”,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小明买7個燕子风筝需要多少钱?小明准备了30元够不够?”随后请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一段时间后,学生运用小数加法计算出了7个燕子风筝所需的钱数,在此情况下,总结出了小数乘法计算法则,学生感受到小数乘法这一运算更加便捷,从而灵活掌握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游戏场景,以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产生,同时,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为教学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此外,教师也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置课堂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智波.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散文百家旬刊,2017(1).
[2]金玉莲.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青海教育,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