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梯式培养人才 引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0-05-26赵泽丽李玉莲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研修名校教育局

赵泽丽 李玉莲

近年来,太原市万柏林区教育局通过实施名学校、名校(园)长、名师“三名”工程,着力打造品质化、品牌化中小学基础教育,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活动,加强校际间教育管理、教学智慧的互动探讨、交流学习;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联动研讨、自主研修等多种形式,激励全区优秀人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阶梯式培养学校优质管理人才和学科领军人才,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为万柏林区建设教育强区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不断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科学构建、完善评选体系

1援在顶层设计上实现突破

万柏林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提出教育強区、人才强教战略,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出硬招、实招,出台《万柏林区人民政府关于设立万柏林区人民政府特殊教育津贴办法的通知》,以大力支持和鼓励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努力走在全省第一方阵。

区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太原市万柏林区教育局关于万柏林区教育系统享受政府特殊教育津贴考核办法(试行)》,从制度上保障评价工作客观公平、公正合理发放津贴。

区名师办全面了解、学习、分析各地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发展动态,深入调研本区各类学校师资及教育教学情况,结合全区教育教学现状,多方位、细考量,制定完善了《万柏林区教育局第三届名学校、名校(园)长、名师评选方案》,从制度上促动名校(园)长、名教师起到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实现教育跨越、教育腾飞的目标。

2援助力新建学校稳步高速提升

近年来,万柏林区高标准建设的新建学校陆续投入使用,在有了高端的硬件条件后,教育局领导创新驱动,特别建立新建学校名师评选机制,经过一系列考试、讲课选拔,引导一部分优秀教师向新建学校流动,运用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助力学校稳步、高速提升,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老师们变换工作环境后,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3援严把选评关,做到公平公正

“三名”评选分设个人申报、学校推荐、区名师办资料审核、教育理论考试、讲课答辩、演讲展示等环节,着力选拔真正优秀的教育人才。评选活动受到领导、校长、教师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考试、阅卷、评课环节中,极其严格。拟卷人异地保密,监考人由局级领导亲自担任。阅卷人手机一律上交,中午不得离开,实行全封闭阅卷。参评的教师、校长们都称严格程度堪比高考,需要“过五关、竞六将、考百分”,才能获得万柏林区名校(园)长、名师的称号。2019年评选出名校(园)长4名、名教师47名、名学校即教育教学工作示范校4所。

二、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能

评选出名学校、名校(园)长、名教师,仅仅是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这才是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名校(园)长、名教师工作室的建立、推进,在制度体系中做好示范引领,进一步把具体目标和任务细化、量化,确立了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在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每年8次,其中4次联合、4次自主的高质量研修活动,在扎实推进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在探索中带动辐射,在实践中创新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先后推出几种形式:

推动强强联合。在管理中,区名师办不断优化工作办法,让各个独立的工作室可以强强联合,形成区域内跨校互动研修。如建筑北巷小学的胡艳玲名师工作室与河北街小学的智晋花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数学同题异构研修活动,带动周边六七所学校的教师自发参与,他们不仅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大家,也把工作室成员的进步与自信传递给大家,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学校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鼓励跨地区研修。近年来,围绕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转变的教育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万柏林区取得了连续三年稳居太原市教育教学质量第二名的好成绩,实现了全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有许多外地的学校慕名前来跟岗学习。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第一小学校一行6人到公园路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互访交流学习,郭文亮名校长工作室及朱雪春等名师工作室搭建平台,开展专题研修活动,一起观察、思考、实践,新疆教师收获着成长的喜悦,也由衷感谢、点赞万柏林教育。2019年暑假,兴华街小学张少家校长和多位名师受省教育厅委派对方山县积翠乡中心校进行教育教学示范课、讲座培训,赢得当地教育部门赞誉的同时提升了万柏林区名校长、名师的自信与能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格局,开阔了全区教育教学的影响力。

打造名校长共同体。“名校长成长共同体”建设,是全区的首创,意在让名校长的思想相互碰撞,产生更强大的辐射力,让先进的教育理念传导得更快、更远、更有效应。2019年初,由“名校长成长共同体”万柏林区外国语小学校长申小平、桥西小学校长郝润瑛、东社小学校长张心丽组织,在区教育局支持下,特邀请平等思维理论创始人、中国“培养认真能力”第一人、全球亲子教育类10强华人讲师唐曾磊老师开展为期两年的《如何做一名智慧的教育工作者》系列讲座。一年来,三位名校长学校的教师、部分家长、其他学校校长积极参与,累计学习、影响达到3000余人次。讲座受到大家的一致推崇,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种实用、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教育工作中,让它根植于先受教的教师、家长的思想深处,并传播到更广的范围。

微课上云平台。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为了让名师课堂惠及范围更广,区名师办积极多方协调,在区教育智慧云平台开设名师讲堂,让名师课堂接地气、进万家,把教育均衡发展的红利分享到更多的学校及师生。如万柏林区第十一中学的名师杨树福,不仅蜚声太原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中,也是山西省中考命题组成员之一。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自己的一套特色教学方法。区名师办鼓励杨树福老师把自己的课做成微课,上传到云平台,供全区的初中学生学习。三年来,杨树福名师工作室活动把全区的思政课教师都吸引在一起,工作扎实有效。近两年,他的工作室共培养出四位万柏林区名师,一起为万柏林区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很大贡献。

年轻的名师也纷纷登上智慧云平台,展示自己最美一课,如气化街小学名师边锦萍的语文课《古对今》,名师徐桂芳的绘本课《我爸爸》,发到智慧云平台后,受到普遍赞誉。

《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平台的引领带动下,万柏林区一线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增长专业能力和教学智慧,纷纷报名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得了各种奖项,对教育教学的促进效果显著。

三、科学的考核体系,提升研修质量

区名师办创新工作方法,力求构建简单、实用、方便、公正的评价办法,从表格化月报表,到网络报表、网络评价,以信息化手段为一线老师减负,让考核评价更科学。

网络同事评价。考评组随机抽取本校30名教师在网络上按照《万柏林区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年度考核细则》对各工作室主持人进行网上评价考核及校级网上评价。同时把区教育局的有关政策精神传达到学校的校级领导和教师中去,强调各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要积极按照区教育局相关工作安排,着力创设上进、作为的工作和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管理,将工作落到实处;带动工作室成员注重细节、注重交流,做好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的品牌创建,发挥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的品牌辐射作用,提升区域名校(园)长、名师队伍的品质化建设。

现场查阅资料。每年两次的实地考评,对各工作室开展项目研修过程进行仔细核查,查看学期工作室计划是否目标精准落地,同时要与名校(园)长、名师及其部分成员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访谈,记录其亮点活动,工作交流群里深层次分享其经验,并要求他们提出建议、困惑及改进方案。

现场汇报评比。区名师办按照“目标引领、成果导向、任务驱动、项目管理、团队考核、三方评价”的思路,推进全区名学校、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建设。从年度目标、研修内容与措施、研修反思与总结、研修成效、参与度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评,在中期和年度考核中,依据个人自评分、校评分及资料查阅情况等现场进行评定。这样有理有据的考评落到实处,最大化地保障公平公正,也极大地调动了考评对象的积极性。

四、确凿数据见实效,名师千帆竞发

2019年,区教育局“双名工作室”入选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的“对标一流、特色工作”项目,全年共建成217个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全年组织完成了1500余次研修活动,95%的一线教师参与到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学习研修中,实现全学科覆盖;启动了100余项课题研究,制作上传50余节高质量网络课程,优质课近千余场次,辐射带动了全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名师工作室”逐渐成长为一支重要的教研力量,成效明显,成为全区教育质量提升的驱动力、师德师风建设的标杆、课改政策落地的先锋队。

“三名”工程的实施,点燃了创新优秀教育人才的发展引擎,唤醒了名优教师职业价值感和潜质发展,在提升自身职业幸福指数的同时,不断拓展教育教学品质化、品牌化,内外兼修的发展路径,以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区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将从目标导向到任务驱动,从借外力到强内力,从学员成果到工作室效果三個方面下大功夫,构建形成立足地方性,坚持应用性,对标一流,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教育生态发展体系。

(作者单位:太原市万柏林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研修名校教育局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奚爱国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