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坦纳阐释学对中国典籍外译的指导

2020-05-26代蓉蓉

青年生活 2020年9期
关键词:世说新语

代蓉蓉

摘要:中国典籍外译是传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选择魏晋时期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容止》为例,解析斯坦纳阐释学对典籍外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阐释学;《世说新语》;斯坦纳

一、引言

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结晶,凝练了数千年来祖辈们的智慧思想。其中,产生于南朝宋时期(公元420年-公元479年)的《世说新语》(又名《世说》)是极为优秀的典籍材料,它描述了魏晋名人雅士的事迹言谈,且其中用词丰富精炼,语言含蓄隽永,是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里的汉语典故大多言简意深,蕴含着深刻智慧韵味。本文主要从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研究《世说新语·容止》的翻译策略及方法,解析阐释学对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二、《世说新语·容止》

《世说新语·容止》一篇大量记述了男性仪表的内容,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精神情趣,审美要求,为后人研究魏晋士人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参考。至今不少学者关于《世说》进行各方面研究,然而,《世说》的英译研究较之甚少,这部中国典籍目前唯一的英文全译本是马瑞志翻译的(范子烨:1998)。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对这部典籍进行选译。例如杨宪益、戴乃迭和汪龙麟于《汉英对照汉魏六朝小说选》中选择了《世说》里面 13 个小故事进行翻译。在《绘画世说新语》中,马照谦选择翻译了其中的 100个小故事。本文选译《世说》中“容止”篇为例,尝试分析斯坦纳阐释学对典籍翻译的指导作用。

三、斯坦纳阐释学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门关于理解解释的理论,而翻译本质上也是关于理解解释原文本的意义内容,阐释学与翻译之间联系不可谓不深。阐释学派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认为理解即为翻译(understanding as translation)。于1975年,他发表了《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并综合讲述了其关于语言和文化的思考,提出了基于阐释学分析的翻译的四个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以及补偿(Steiner, 2001)。

翻译活动起始于“信任”,也就是译者在选择文本时认为此文本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值得一翻。在确定源文本(original text)之后,译者面临一系列障碍(包括语言障碍,文化不同,自身能力等方面)来获取源文本的精神内涵,也就需要“侵入”源文本,即翻译的第二个步骤。在“侵入”的过程里,译者要想方设法攫取源文本的核心思想内容,清晰作者的表达意图,最大化地理解原作品。在“侵入”时,译者带有自己的社会背景,文化意识,情趣审美等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将渗透到对文本的理解中。随后“吸收”则是译者采用适合的翻译策略方法将源文本的内容形式移植到目标语言中,即:译者将“侵入”中虏获的思想内容尽可能的在目标语言中找出等值的表述,但完全的等值是一种理想状态。由于两种语言所处文化各异,一些语言特征,文化内涵词汇等内容在“吸收”过程中会导致部分意义移失或是形式上发生重构,使得原文与译文之间失衡。为了重塑平衡,译者应进行“补偿”,尽可能让两个文本对等。

四、阐释学视角下《世说新语·容止》的翻译步骤

1.信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世说新语》给读者带来了极具韵味的魏晋历史文化,其中的文化思想璀璨炫目,语言故事引人回味。毫无疑问《世说新语·容止》的价值不止于自身的文化傳承,也在于给后人带来引导指示。《世说新语·容止》的翻译既能向国外传播我国优秀精华,也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话语权。译者在选定翻译《世说新语·容止》时,信任这一步骤也就完成了。

2.侵入与吸收

《世说新语·容止》是古代文言文,与现代中国白话文之间无论是词汇使用抑或句型结构,都是存有差异的。译者在侵入原文本时,应先进行语内翻译,在获取《世说新语·容止》的核心信息和思想后,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来应用目标语言将之吸收诠释。例如在进行人名翻译时,由于中西文化表达上的差异,英语姓氏名称顺序恰好与中文的表达方式相反。因典籍外译是以传播中华文化为目的,在处理人名翻译时,选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将内容呈现而保留原文本的语言形式,为目标语读者带来异域的因素,译文具有陌生化的风格。例如“崔季珪”译为“Cui Jigui”等。

另外,在考虑到译文接受性和可读性上,《世说新语·容止》的侵入吸收步骤中,部分内容也采取了归化策略。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遵从目标语文化的价值观,尽可能地将原文本内容根据目标语国家语言习惯表达出来,译文靠近目标语读者。通常中文语言形散神聚,短句为主,大量使用动词,主动语态,且习惯隐藏主语。而英文作为形合语言,长句多,逻辑词汇清楚,多使用名词,被动语态,且句子主语明显。例如“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一句虽无主语,但结合前半句“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中文读者可以毫无障碍理解句子主语及意义。数个动词将掷果潘郎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译者在攫取文本核心的内容信息之后,根据中英语言文化的不同,在翻译时要依靠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方法对译文进行调整,让目的与读者能和源语言读者获取同样的信息及阅读感受。此处译者采取归化策略,理解原文后,清晰表达源文本内容,译为“When he was young walking along Luoyang Street with a slingshot, all the women who met him surrounded him hand in hand.”

在侵入与吸收步骤中,除了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策略,译者也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在翻译“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时就采用了直译法,译为“At that time, people commented that Xiahou Xuan seemed to be as radiant as embracing the sun and the moon”,这体现了在阐释学指导下,翻译即为诠释。译者解释源文本时,先是深入理解原文,消化吸收后把源文本信息用目的语忠实通顺地表达出来。

3.补偿

在吸收步骤之后,为了让译文实现源文本与目标语文本最大值的平衡,补偿是必不可少的。译者在翻译之时,因自身文化背景,喜好兴趣等方面因素对源文本的信息内容有过多加工或是遗漏,导致译文不够准确,此时译者要做到真正的阐释就要运用各种手段达到两个文本的平衡。例如:“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译为“He Pingshu looks beautiful and his face is very white(most Chinese thought white skin as beautiful).”此處译者考虑到大多数英语国家并非和中国一样以白为美,而是以美黑为荣。这种现象的出现归咎于中西文化大环境的相异。若是不补充说明括号内容,目标语读者缺乏对东方文化的了解,阅读译文时会产生误解,不能清晰原文思想,也就不能接受到原作者的意图。缺少括号中的补充说明会导致源文本与译文的文化信息不对称,而括号内容正好可以补偿这一点,尽可能将源文本信息移植到目标语当中。

再例如:《世说新语·容止》原文“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如若直译即为“eyes shine like the flash under the rock, the spirit is scattering, and his body is a little uncomfortable”, 此翻译缺乏了原文隐含的转折关系,没有最大化的将原文意义传达出来,并且译文语内连贯较差,不符合译文接受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导致目标与读者接收译文信息时一头雾水,故此处应采用意译法,补偿源文本与译文之间的平衡,最后译为 “Pei Kais eyes are shining like lightning under a rock, but he is distracted. Pei is indisposed.”

五、结语

中国典籍历久弥新,值得当代人们珍惜学习,同时也应传扬出去惠及更多人群。典籍的外译有助于外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增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法。在典籍翻译过程中,斯坦纳阐释学四步翻译流程有强大的指导作用,可以引领译者灵活采取不同翻译策略方法,最终得出一份优秀译文。

参考文献:

[1]范子烨. 马瑞志的英文译注本《世说新语》[J]. 文献,1998( 3) : 210 - 229.

[2]刘义庆著,李瑛编译. 世说新语[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3]George Steiner.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altion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拾遗记》与《世说新语》女性形象之比较
论微博小说的话语范式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从狷介名士到风趣文人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
刘知幾何以讥评《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