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内涵与可行性研究

2020-05-26崔炳文

乡村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可行性精准扶贫互联网+

崔炳文

[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互联网+精准扶贫”的相关文献研究,阐释“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内涵,分析其意义和可行性。将“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相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作用,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创新扶贫方式等,确保能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关键词] “互联网+”;精准扶贫;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8-22-2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互联网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商务”等,互联网技术对多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1]。“互联网+”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法关系,而是乘数效应,是能产生化学反应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应用能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别于粗放扶贫,使得扶贫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更快的速度打赢脱贫攻坚战[2]。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要想确保脱贫任务能如期全面完成,可以依靠互联网开展扶贫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作用,全面掌握贫困信息,全方位开展帮扶工作。

1 “互联网+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

王军等通过分析我国“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内涵与原理、机遇和难点,认为互联网可以促进产生扶贫新方式,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企业”“互联网+管理”等[3]。张真柱梳理了“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治理逻辑,认为在当今时代,应建立“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创建多元化服务治理路径[4]。陈文浩通过分析湖南省永州市的扶贫成效,总结了该市在实践“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5]。同春芬等认为在扶贫攻坚期,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实现精准扶贫[6]。张强分析了河南省扶贫现状,针对河南省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7]。刘亚莉基于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调查研究,认为“互联网+农业”模式可以促进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8]。

2 “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事业持续稳步地开展,并且取得令人可喜的阶段性成果。虽然我国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是仍然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贫困地区范围大、人口数量多,传统的扶贫模式“眉毛胡子一把抓”,针对性不强,没有将准确的贫困人数、贫困原因和所需帮助了解清楚,使扶贫难度增加、效率降低。

2013年,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就是要搞清楚扶持谁,识别出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进行精细化管理。并且根据不同的贫困程度,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根据贫困原因解决贫困问题,更加有效率地减贫脱贫。精准扶贫就是精准识别出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和人口,采取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措施,对扶贫过程进行精准管理,对扶贫效果进行精准考核。

“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将互联网与其他各个产业相融合,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升其他产业的创新能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引入互联网的平台和技术手段,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将扶贫工作做到精准、精细、精确,同时可以让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工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我国幅员辽阔,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使得扶貧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扶贫的精准度,有效地将扶贫资源配置给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

“互联网+精准扶贫”是开展扶贫工作的有效手段,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作用,确保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可以改善传统扶贫模式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扶贫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降低成本。比如,农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与客户对接,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同时可以做到信息及时互换。

互联网平台还可以及时发布扶贫信息,让社会公众对于扶贫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互联网可以给扶贫对象提供技术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其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帮助其自主创业、就业。

3 “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可行性

3.1 “互联网+”可以提高扶贫精准度,改善粗放扶贫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资源,有效挖掘贫困信息,根据每户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扶贫方案,对症下药,扩大扶贫力度,增强扶贫效果。

3.2 “互联网+”可以创新扶贫方式,拓展脱贫渠道

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现代化扶贫模式。例如,“互联网+金融”,发展各类金融产品,帮助农民融资,解决其资金问题;“互联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宣传产品特色,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扩大区域特色影响力。

3.3 “互联网+”可以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精准扶贫

互联网平台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实现跨时空帮扶,有助于落实扶贫政策。可以由“线下扶贫”转变为“线上扶贫”,也可以帮助农民拓宽思路,利用新媒体营销手段,建立农产品从产到销的全流程产业链,拓展农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1]刘聃轲.“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新模式探究[J].营销界,2019(46):6-8.

[2]曹磊.基于“互联网+”精准扶贫中管理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9(11):54-55.

[3]王军,吴海燕.“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新方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12):111-114.

[4]张真柱.“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农村精准扶贫的治理逻辑[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2):83-90.

[5]陈文浩.“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经贸导刊,2016(3):70-71.

[6]同春芬,张浩.“互联网+”精准扶贫:贫困治理的新模式[J].世界农业,2016(8):50-56.

[7]张强.“互联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27):23-25.

[8]刘亚莉.“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互联网+农业”融合创新综述:基于湘西自治州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4):84-67.

猜你喜欢

可行性精准扶贫互联网+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