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后的向日葵,更茁壮面向太阳

2020-05-26王丽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6期
关键词:树洞干预共情

王丽敏

【摘要】教师在融合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特殊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面对这些课堂问题行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问题行为,分析其成因,制定一系列的沟通干预,及时巧妙地处理,将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干预;共情;树洞

一、个案分析

1.阳光里的向日葵

2016年,当年我是担任二年级(2)班的英语教学,有个姓叶的小女孩(小叶)给我的印象很深:我刚上完她班的第一节课,她就热情地走过来和我说:“老师,你的课很有趣,我很喜欢哦。”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那双眼发出的光芒,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一年,我的每一节课她都很用心,尤其在书写方面,很有天赋。

2.向日葵遇上狂风暴雨

2019年,我又接手这个班的英语教学,但与几年前不一样的是,眼前这个小叶已经和几年前我认识的小叶完全不一样,刚开始,我只是认为她只是偶尔上课不认真,后来逐渐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她表现在:(1)上课神情呆滞、寡言,整个人没有朝气;(2)总喜欢沉醉于桌面上和抽屉里的小物件,课堂上不听讲;⑶课后作业没有很好完成,有厌学或想逃学的心理;(4)封锁自己的内心,不与老师、家长或同学交流;(5)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后来与班主任交流后才发现,原来因为她存在的行为问题,现在已经成了随班就读的自闭型学生了。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和根源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持续表现出来的、与既定的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对自己学习或他人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课堂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碰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问题行为,如,多动,学生这一秒在座位上,老师一转身,已经走到了教室的后面;多言,学生整节课不定时发出与教师授课内容不相关的话题;沉默寡言,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玩文具或其他东西……这些问题行为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学习成绩甚至他们正常的日常生活。当学生做出一些你不能理解行为的时候,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理由的,认真问问自己“他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其实,人们所有行为的目的无非两类:得到某件他们想要的东西或事情,或是避免某件他们不想要的东西或事情。

在分析干预问题行为的套路的时候,首先根据行为分析abc去分析问题行为发生之前的情况也就是A;问题行为发生之后,学生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C。

通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和记录,会得到这个问题行为的功能,一般是如下四种功能: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源

1.与感官刺激相关。各种感觉寻求者是自我刺激行为,例如多动,会严重影响学生专注力的持久性,多表现为坐立不安。

2.交流障碍。语言交流不清、表达困难会导致问题行为,学生与监护人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

3.与需求满足相关。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诱发问题行为。

4.逃避行为。比如说,上课课件难度大过学生的能力,学生会出现情绪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的教学目的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透过学生的兴趣爱好再去拓展与延伸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到寓教于乐。

5.主动性缺乏。就是学生缺乏自身的内在驱动力。表现为学生过分依赖指令。

6.学生渴望被关注等。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前摄型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前摄型策略可以强调通过操纵前因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一)共情(语言沟通干预)

共情就是语言沟通的干预,当我发觉小叶的课堂问题日益严重,开始有厌学或逃学的心理,我发现要对她进行语言沟通干预,而且越早越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最好的方法是,理解她的出发点,与她共情。

1.心理咨询沟通

我试着接近她的内心,第一次是不成功,她对老师有拒绝的心态,怕暴露自己内心的想法,一直选择沉默,我说:“不要紧的,如果你不想说,可以不说,老师只是想你知道,我是愿意听你说说你的心事。”渐渐地,一次、两次、三次、到了第五次,一天下课后,我故意从她身边经过,不说任何话,她主动和我说:“老师,你什么时候有空?”我说:“有事想和我分享吗?”她点了点头。我说:“刚好今天我也东西和你分享,我们学校的资源室建好了,里面很舒服,你愿意和我去看看吗?”

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一次的心理访谈:

我:小叶,你还记得我三年前见过你吗?(她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我:你记得三年前我有表扬过你吗?(对她表示肯定)

小叶:记得,你夸我写字好看。

我:那后来几年中,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小叶:我记得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英语考了97分,我很高兴地拿给妈妈看,妈妈却说我肯定没认真听课,因为以前哥哥总考100分的。从那开始,我就对学习没有信心,对学习很担心,甚至害怕。

原来当时小叶妈妈不但没有对小叶的努力表示肯定,还妄下定论说她不够认真,没有哥哥当年成绩好。很显然,叶妈妈在小叶的学习上给予否定,也不太得到妈妈很多的关注,时间长了,让小叶觉得自己努不努力,妈妈也不会表扬她,慢慢地对学习变成了无所谓,厌学甚至开始逃避,沉醉于玩小玩具,就形成课堂的问题行为。其实,当年妈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这样说:“考了97分,我相信你肯定下了很大的功夫,认真听课,妈妈很开心,因为你通过自己的你努力,得到了相应的分数,恭喜你!”然后,给小叶一个拥抱。对于孩子的任何行为,我们都应該做到,不否定,不比较,只分析与鼓励,与之共情。

2.与家长交流沟通

经过与小叶父母的聊天,发现他们平时在小叶发生问题行为时会当场训斥她或者说教,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引导家长明白,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和孩子都不是处在最佳状态,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行为学习时机,其实更合适的训练时机应该是在平时未发生问题行为并且双方的心情和状态都很好的时候,例如,和小叶外出散步很开心的时候,遇到一些可以关联起来的场景就可以开展相应的行为教育。

小叶发生问题行为的本质是因为她对学习缺乏信心,内心感到害怕与焦虑,当自己得到一点进步的时候,又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同,换来的就只有否定与比较,所以她试着去逃避,同时也是对父母表示不满的一种表现。我试着与家长分析问题,引导家长善用鼓励和表扬,例如,小叶平时在家不做作业,不要期望她能够一下子改变,只要她有所改进,就给予鼓励与表扬。例如,她作业做对了,都可以夸奖她“你今天有努力了,我觉得你可以继续做得更好”,逐步引导小叶往正面的行为表现发展。

3.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

小叶由于性格孤僻,和同学们之间相处得不是很好,因为不善于交流,所以时间一长,就整天躲在角落,独来独往。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多创设情景,让她和同学们多交流。例如:①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有很多的对话表演,可以让叶同学和她喜欢的同学进行一组,通过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进行交流与合作,逐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和语言交流能力。②在研学实践活动中,让小叶做小组长,让她有班级的归属感,体现到为班集体贡献一份力量的满足感,在当小组长的过程中,有助于和同学们的交流。

(二)树洞

树洞原指树木因其自身和外来的一些因素所造成的一种局部空心,后来它被比喻成隐藏秘密的地方,不管人们如何向它倾诉,它只作倾听不作回答,那就是吐露心声的地方。

1.给自己挖一个“树洞”

我给小叶的建议是希望她能给自己挖一个“树洞”。适用于不信任任何人,不愿意交谈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树洞”,其实相当于写日记,把自己心中的想法,想说的话写下来,这是一种疏导情绪的有效办法。

2.把心理话投进老师的“树洞”

当小叶和老师渐渐熟悉后,我就告诉她:“你也可以把我当成树洞,我愿意倾听你心里所想的事情。”结果三天后的一下午,她主动走过来和我说:“老师,那天和你在资源室聊天,我的心理舒服多了,感觉你就像我的姐姐。今天我们可以再聊天吗?”

3.把心里话投进挚友的“树洞”

在学习生活中,小叶身边渐渐也有了几个知心好友,于是,我也鼓励她可以与小伙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把心里话也投进挚友的“树洞”,让她与朋友多聊天,变得乐观开朗起来。

4.把心里话投进父母的“树洞”

当小叶向父母开始诉说自己的痛苦和感受时,父母不打断他们,不随意评判,不强行扭转她的认知,仅仅是耐心地陪着他们,认真地倾听,关心、满足她的需要。这样,可以得到她的信任,她与父母的感情也慢慢好起来了。

四、前摄型策略干预的效果

1.行为方面

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小叶在前摄型策略的干预下,她的课堂问题行为(低头玩物件)的问题得到大大的改善。

2.心态方面

学生心态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连父母也彻底感受到,及不可待地与老师分享喜悦。

3.成绩方面

通过大半个学期的努力,小叶的进步是显著的。成绩上的进步,由原来的不及格慢慢进步到80多分,尽管当中会出现一些小波动,但总体效果是有很大的进步。

特殊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存在此消彼长的逻辑,问题行为通过及时疏导与解决,是可以彻底改善的,关键是我们是否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掩耳盗铃般从表象上去下功夫。向日葵遇上狂风暴雨不可怕,只要有肥沃的泥土和灿烂的阳光作为支撑,必定会茁壮成长,让暴雨化为自己的养分,头抬得更高地面向太阳。

作为融合教育中的一名教育者,我們能感受到学生的转变,体会当中的幸福感。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尊严地生活与学习,也是我们每个特殊教育者最大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树洞干预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孔小空遇熊钻树洞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温暖的树洞
树洞取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