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2020-05-26林延琴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6期
关键词:枫桥课文情感

林延琴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在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自主阅读,读出各自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且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展示的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为学生创设“自我感悟”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发现、自己理解并取得成功所感受一份愉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我感悟

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感悟”是指学生对客观对象有目的的自我意识的过程,是通过理性分析与思考,对关系的理清,对事物的认识,对规律的掌握,并从中得到鼓舞和启迪的一种自我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独特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这就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感悟,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发现、自己理解并取得成功所感受的那一份愉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一、情感的调动是自我感悟的先导

古人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的调动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先导,只有情感的调动,才能够让学生自动的,快乐地参加到语文的学习中来,这是一种学习自动化的开始。一贯的做法,就是老师要学生读,这种做法要慢慢变成学生自己要读,这样才能与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心理相容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感悟文章。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时候,笔者想让学生朗读一次《枫桥夜泊》全诗,接着让学生听《涛声依旧》这样一首歌“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枫桥边……留连的钟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学生听完歌曲之后,笔者问:“歌曲好听吗?是不是很抒情,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大家能够从歌词中找到古诗《枫桥夜泊》的影子吗?”用歌声把学生带进课文古诗的情境之中。学生有了好奇心、便有了求知欲,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去感受《枫桥夜泊》美。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这种情感作为阅读的先导,就可以让学生用的情感去感悟古诗,感悟文章。充分铺垫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把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中来。学生有兴趣,情感,感悟理解自然会更深。

二、语言积累是自我感悟的基础

“积跬步是至千里的基础,积细流是成江河的基础。”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

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科书选择的文章只是知识汪洋的一滴水,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就必须让学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要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精读是阅读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外泛读是丰富语言的最有效补充,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清楚要领是什么?哪些方法有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明白阅读量扩大了,语言的积累也必然丰富,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生活实践延伸阅读契入自我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潑泼地昼夜不息。”我们要明白,社会生活是一本大的语文课本,它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基础,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来源,是学生学习课本的延伸。生活是高于课本的,课本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要学会从每人每天面对的生活中,学习大语文的知识和感悟。所以,我们平时要引导学生于生活中学语文,善于去观察,上去思考,善于体会生活中的人或事情。这里面有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天天记日记,周周记周记,还有在阅读其他课外书的时候写读书笔记,这样学生能够在不断地观察,这种不断地思考,反复揣摩,能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例如,面对滔滔江水,孔夫子说“逝者如斯乎”感慨时光的流逝。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客观生活中收集材料,并加以亲身体会,融入自己的感受。从日常生活的各种小事中来构建他们的每个人的语文体系,由生活实践延伸阅读,由阅读感悟生活,反过来理解文章。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四、形象思维让自我感悟栩栩如生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如果要学生自己能够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往往要借助形象思维。因此,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能更好地感悟文章。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笔者把倒数第三段展示给学生。“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笔者提出一个问题问学生:“这个时候珍珠鸟很可爱地睡在作者的肩膀上,那么作者会有什么表情呢?”学生通过联想,说出了各自的看法,有的说:“作者在微笑”有的说:“作者在点头”,还有的说:“作者他在凝神,因为他在思考”,我又问:作者此时所有的表现是因为什么而来的?学生就答:“因为珍珠鸟竟然在作者的肩膀上睡着了,这就是一种信任一种美好的信任。”此时,在学生眼中的语言文字变化为一幅图景,是丰富的语言形象,其中包含着学生的感悟。通过点拨引导,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既有体验的欢乐又有感悟的乐趣。

五、在阅读实践中强化自我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语文教学中“读”是多么重要。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坚持要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要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必须从强化阅读中得来,从阅读实践中来强化。

1.轻松的初读引入感悟

学习的规律是要由浅入深,又易到难。通过几年的阅读学习,学生初步具备阅读体验,但体现由读顺、读对、读出感情,仍要结合对少量词句的理解。当下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往往在拓展性和创新性上思考比较多,而且总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压缩。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入感悟是要轻松的,让学生愉快接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并且用多种形式去朗读,而且又在识字和感知的基础上,有感情的基础上朗读。

一次外出听课,一位老师在执教s版五年上册《“心正笔正”的柳公权》一文时,在学生欣赏完柳公权的书画作品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语句,夸夸柳公权。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然后找到了课文的关键一段:“‘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以‘心正给历史与后人塑造了一个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有用他的‘心正练成了 ‘柳骨 而流芳百世。这将作为另一种‘柳骨而留存后世。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老师指导,学生富有感情朗读这段话,读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说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通過这样方式,把柳公权就人物形象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正因为有了初读课文,学生整体感悟的基础,才能为后面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悟打下了基础。

2.感情的诵读融汇感悟

诵读体味是感悟的基本策略。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诵读启动感悟,以自主感悟为主。诵读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在感悟中的作用。诵读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朱熹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强调的是对语言的整体领悟。在教学《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一文时,有一位教师通过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体会,有的学生读得温情轻柔,说因为春雨下得细密温柔,被陶醉了;有的学生说要读得欢快轻松,因为春雨贵如油,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谁不想尽情赞美;还有读得抑扬顿挫的,他说毒的有节奏才想下雨,学生的理解尽管不是完全正确,但这都是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诵读体味后感悟表达出来,都应给予肯定。

3.敏锐地品读提升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关键词的理解,有助于提升阅读感悟。例如运用比较可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就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旦学生对语言有了敏感,学生就会在生活中敏锐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的表象,理解生活的深刻意蕴,从而更好地创造生活。可见,比较在语言感悟中的作用是多么的奇妙。《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天,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三个描写蝴蝶飞来的动词不能随意更换。,因为花丛比较低矮,所以是“飞过”;因为是说树木较高,蝴蝶是“穿过”树林,从树的缝隙飞过;说蝴蝶飞过小溪,那要用劲,用力,所以用“越过”。精心选用的词语准确描述当时的情境,也展示看蝴蝶的人的内心。我们的教材种所选的课文,写作技巧丰富。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用句、用词,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为自己写作是可以模仿,运用。

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的形成需要感悟,文章的人文内蕴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正是“非悟无以言其妙”。孔子大力提倡“引而不发”,孟子亦曾说过:“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更是把学生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发现、自己理解并取得成功所感受的那一份愉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与实例分析[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魏书生.语文教学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

猜你喜欢

枫桥课文情感
枫桥景区推出夜间水上游产品
夜色中的枫桥
情感
台上
枫 桥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