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版《青花瓷》与戏曲改编版《青花瓷》的对比研究
2020-05-26陈宇
陈宇
摘 要:流行音乐种类繁多,包括布鲁斯、摇滚乐、民谣、说唱等体裁形式。由于审美和商业市场的需求流行音乐具有快速更替性,那么流行音乐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如何发展?本文以“中国风”的音乐代表歌曲《青花瓷》与戏曲版《青花瓷》的作品进行多角度分析,从而阐述创新与融合才是音乐发展历久弥新的动力来源。
关键词:流行音乐《青花瓷》;戏曲版《青花瓷》;对比研究
《青花瓷》是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流行音乐歌曲。戏曲版《青花瓷》是由“一颗小葱”组合共同演绎的二度创作作品。4名成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具有专业的戏曲素养。改编后的《青花瓷》是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京剧戏曲的唱法,词曲中增添了戏腔以及江西文化特色。
1 歌词对比分析
歌曲《青花瓷》中歌词“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装”歌曲第一句便是青花瓷的制作过程,素胚用笔勾勒由浓转淡的描绘,与牡丹彩绘美如心上人初妆的比喻。“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江南小镇惹了你”这句歌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惹”字将芭蕉与门环比作人,让骤雨落与铜染绿显得是其故意招惹所致,让人更加觉得形象生动。歌词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饰手法将韵味提升到了极致。
改编版《青花瓷》歌词中一句“白釉青花,正是此间景如诗画。”点开主题。后如“雨后里斜阳洒落在庐山”便是江西的“人文圣山”庐山,词中雨后斜阳“撒”庐山更增添了一份意境。之后歌词中又出现与庐山对峙的梅岭,词中写道“梅岭青川颦笑间佳人轻梳妆”。这样的写实写景拟人化的比喻让词曲更加生动形象。歌曲歌词以江西为背景介绍了江西各地的人文景观,情景融汇贯穿在歌曲里。
歌曲版《青花瓷》歌词偏向对一份爱情的渴求,求而不得一字“等”便是心中的答案。戏曲版的《青花瓷》歌词皆是对江西人文景色描绘与向往之情。相同点为都是侧重诗词译为白话的歌词相对通俗易懂,都具有三古三新的特点。但是周杰伦的《青花瓷》的歌词更偏向古色古香江南小镇的爱情,戏曲版《青花瓷》歌词偏向于江西人文景观的描绘。
2 调式调性对比分析
歌曲《青花瓷》调性为A宫调转降B宫调,这是一首中国民族五声宫调式。歌曲使用了各种民族乐器作为铺垫,如琵琶、响板、竹笛等凸显了歌曲的民族风味。副歌后的小二度的转调使其歌曲音乐色彩突出,又增强了戏剧性,使其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意境。“尾声部分,歌曲的尾奏使用了琵琶的音色,并使用下行和重复的模进手法结尾,使歌曲音断意不断。”
戏曲版《青花瓷》亦是运用了中国的五聲调式与中国传统京剧唱腔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歌曲转调由G宫转A宫调,前奏运用了琵琶、吉他、电子合成提琴渐入,歌曲第二遍反复副歌转入A宫调,词曲唱腔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瞬间将人拉入江西美景佳人的诗画中“如传世的美景在此刻间铭记,沉醉了江西”点题全曲美不胜收。
两首歌曲都是以中国的五声调式为主。这样的调式走向更符合中国音乐元素在歌曲中的展现。
3 唱法曲风分析
歌曲版《青花瓷》是一种娓娓道来意境渐浓表达“中国风”内涵韵味。那何为中国风?“中国风”就是将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赋予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与其结合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歌曲风格。歌曲《青花瓷》运用了传统诗词,又加入了新的编曲,词曲中民族化元素浓厚,仿佛看见江南水乡朦胧之美,情绪与景色相互交汇中更加增添了一份淡淡的愁绪。
戏曲版《青花瓷》以京剧唱腔和曲风来分析,京剧行当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这首改编歌曲中运用了京剧三种行当唱腔,小生,老旦,花旦。小生的唱腔是用真假嗓来演唱的,老旦的唱腔是由真嗓来演唱,这样更能体现老旦这个角色的人物特征。“戏曲花旦注重念白,其念白并非将内容念出来即可,而是要带有浓厚神采,唱腔灵活、秀美。”这是一首契合当代流行发展趋势又与传统京剧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歌曲。
两个版本最大的区别是唱腔,一首以戏曲唱腔为主,一首则是以流行唱法辅以中国风内容的调式曲风。
本文以流行歌曲版《青花瓷》与戏曲版改编版《青花瓷》为例从三方面阐述了流行音乐与戏曲元素结合。流行音乐与传统元素相结合已经成为趋势,表现了受众群体音乐对传统音乐元素的审美喜爱与市场的需求。现代与传统艺术形式的结合是探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市场一种商业需求。只有把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糅合到现代音乐的存在里,中国的传统音乐才能生生不息,花开灿烂。
参考文献
[1]刘赛楠.浅析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特点——以《青花瓷》《菊花台》为例[J].黄河之声,2019,(15):1011.
[2]徐桥梁.“中国风”流行音乐艺术特征之探索——以周杰伦歌曲《青花瓷》为例[J].艺术评鉴,2016,(02):5051.
[3]刘秀蓉.戏曲花旦的表演特色研究[J].戏剧之家,2018,(19):50.
[4]刘双,吴音子.浅析歌曲《青花瓷》的创作及演唱的民族元素[J].北方音乐,2018,38(20):13.
[5]郭跃进.京剧老旦唱腔艺术初探[J].大众文艺,2013,(22):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