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诸葛亮的三种形象

2020-05-26黄琴陈静静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形象诸葛亮传统文化

黄琴 陈静静

摘  要:诸葛亮贻范古今、誉满海外,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发明家。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他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诸葛亮有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历史上忠臣的代表与智慧的化身,其忠贞爱国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葛亮有三种不同的形象,每一种形象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诸葛亮;传统文化;形象

作者简介:黄琴,女,湖南湘潭人,中共党史博士,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陈静静,男,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02

诸葛亮的形象大致可归结为三种:其一,民间形象;其二,文学形象(即艺术形象);其三,历史形象。为何会有三种形象?这三种形象是怎么来的?哪一种形象更接近于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呢?

一、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形象

从古至今,诸葛亮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主要归功于明朝罗贯中撰写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以及由此改编拍摄的各种影视剧和戏剧作品。“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赤壁之战”、“空城计”等,这些精彩片段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智慧多谋的诸葛亮,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很多人的偶像,以至于一些人的言行举止也在竭力模仿诸葛亮。才思敏捷、精明能干的人,往往被人们称为“諸葛亮”或者“小诸葛”。普通民众一般是不读正史的,民间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小说、影视剧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口耳相传。人们先入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一旦某个形象在脑海中被定格,便很难改变。诸葛亮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为人们所称颂和敬仰,不仅得益于影视剧和文学小说,最主要的是他身上近乎完人的特质和偶像形象正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们都想成为足智多谋、德才兼备的诸葛亮,把他作为理想中的自我追求的标准。同时诸葛亮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神机妙算、半人半仙的文学形象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1]p90鲁迅先生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本就非常青睐诸葛亮,加之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演义》时继续美化诸葛亮,一再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军事天才、神机妙算、半人半仙的形象,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那个完美形象的化身。总结起来诸葛亮是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阴阳家、发明家于一身的一个完人。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北伐南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了解正史的人误以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殊不知这些大都是艺术家们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像这样的全才和天才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文学作品赋予他集众长于一身的特质,夸大其词是为了竭力凸显主角光环,这是文艺创作的需要,也是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不同之处。

三、一代贤相、鞠躬尽瘁的历史形象

正史陈寿的《三国志》过于简略,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多余原文三倍,为研究诸葛亮的真实形象提供了更多线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忠为国、清廉节俭,为蜀汉事业奋斗终生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历来是被公认的。诗圣杜甫在《八阵图》中用“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2]p511来称赞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创建蜀国,形成魏、蜀、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局面,其超人的才智与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功盖一时,在三国之中无人能及。杜甫在《咏怀古迹之五》中再次称赞其名震寰中,誉满海外,道出诸葛亮辅佐处于劣势的刘备,用尽忠言奇谋,完成《隆中对》中的设想,占据荆州益州,同曹操孙权分庭抗礼,形成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的局面。他这种绝世之业好比鸾凤高翔,独步云霄。成都武侯祠亦有一副对联云:“躬耕南阳名成八阵,应召西蜀技压群雄”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认为:“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并称赞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清高宗乾隆皇帝称他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诸葛亮去世后,后世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其追封,加官晋爵,并从唐朝开始将其纳入官方祭祀的范围。民间百姓也掀起各种纪念活动,每逢春节和元宵节,城市与乡村大放孔明灯这一风俗习惯便是最好的体现。诸葛亮何以名垂千古呢?

(一)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

诸葛亮自27岁出山辅佐刘备集团至54岁去世,事业生涯亦是27年,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主要做了三大贡献:第一,他的《隆中对》为蜀汉的发展规划了一张蓝图,可以说是蜀汉事业的总设计师;第二,赤壁之战前夕促成了蜀汉和孙吴的联盟,简称“孙刘联盟”;第三,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把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使蜀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三国志》曰:“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3]p930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历来是被公认的,文中记载,刘备去世后,治理蜀国的重担落在了诸葛亮的肩上,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汉社会风貌焕然一新。

(二)体现在军事方面。

《三国志》曰:“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3]p927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和诸葛弩,推演了八阵图。木牛、流马为军事作战尤其是后勤供给提供了便利,诸葛弩大大提高了军队作战的战斗力,八阵图也是军事史上的一大创举,这些都为军事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诸葛亮是治理国家的好手,但是军事作战却屡屡失败、无功而返,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其收复中原、一统天下的夙愿。在一定程度上有穷兵黩武的一面,蜀汉国小民弱,倚靠川蜀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联合东吴,攻曹魏虽不足,守本国则有余。尽管巴蜀是天府之国,但数次北伐很大程度上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同时也加速了西晋的统一。单从蜀国方面来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要为蜀汉过早的灭亡负一定的连带责任,但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讲,又促进了历史的前进,毕竟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的车轮永远都是向前推进的。

《三国志》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3]p934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大体算得上是中肯公正的,既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又指出了不足之处,既赞扬了他的政治才能,也提出了军事上的失利。然而,陈寿在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治国功勋之后,却也因为最后一句无关紧要的揣测性话语引发了一桩长达千余年的历史公案。“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诸葛亮没有统一中原这倒不假。“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但是说诸葛亮没有应变将略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若追根溯源,始作俑者当属司马懿,诸葛亮的宿敌司马懿在与他对峙时曾说道:“‘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出五丈原。”[4]p838后于五丈原对峙司马懿在给朝廷的回信中说道“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5]p8《晋书》、《资治通鉴》和《通鉴纪事本末》均有同样的记载。诸葛亮的敌人对他的负面评价当然不足为信,参考性也不那么高。然而,蜀軍撤退后,司马懿巡视诸葛亮驻扎的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他发自肺腑由衷地称赞了一句“天下奇才也”。[5]p8纵观司马懿一生,他在与诸葛亮军事对峙的几年里是其一生中最被动、最窝囊的时期。但是,等到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却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这是难能可贵的,毋庸置疑。

刘备死后,诸葛亮颇受猜忌。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3]p918刘备当然希望诸葛亮能像协助自己一样一如既往地竭尽全力辅佐后主刘禅,但是也不难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并不是十分信任。《三国志》中陈寿数次提到:“事无巨细,亮皆专之。”[3]p930后诸葛亮出岐山,由于识人不明、错用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致使街亭失守,北伐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于是给后主上疏请自贬三等,降为右将军,名义上降职,实则仍在行使丞相之权。后面再次北伐时,便开始透明公开自己的财产,诸葛亮很机警,这一点他借鉴了西汉开国丞相萧何自污避嫌以求自保的做法。以上种种足以表明,由于功高震主、权大欺主、财大压主,且有专权嫌疑的诸葛亮,晚年备受后主的猜忌和奸臣的诬陷。这些掣肘因素都使得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打了折扣。晚年的诸葛亮可以说是郁郁不得志的。

(三)体现在文化教育方面。

《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3]p911从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读书便能看出其高明之处,读书应有精读略读之分,这对今天的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6]p317就借鉴了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中庸》强调治学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7]p249诸葛亮则继承且发展了这种治学理念,并且以身作则,传之后世。他的《诫子书》“夫学须静也”[8]p27-28就是最好的反映,全篇86个字核心旨在一个“静”字。只有静心明志,才能学有所成。诸葛亮这篇《诫子书》已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这种治学态度和理念无疑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从政治策略上讲,诸葛亮的《隆中对》成功预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使刘备由弱到强,能够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从军事战术上讲,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北伐令强大的曹魏惶惶不可终日;从军事技术上讲,诸葛亮不失为一位卓越的军事发明家,八阵图、木牛、流马、十发连弩均是其所创;从文化教育层面上讲,诸葛亮的传世作品尽管不多,却对后世产生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不失为千古绝唱。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三种形象使其得以名垂千古。

结语: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尤为突出,军事才能也毫不逊色。古往今来,诸葛亮的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一直深深根植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言行举止与个人理想的追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其历史形象,我们可以说诸葛亮不仅仅只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在当代,他对人们的影响亦可以称得上是诸葛亮形象的涅槃与重生,其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人格魅力值得人们学习与效仿。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袁枢《通鉴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

[5]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6]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版

[7]《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8]诸葛亮《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猜你喜欢

形象诸葛亮传统文化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喂鸡求学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