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思考

2020-05-26谢海萍

参花(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的非遗保护工作成绩斐然,为全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全区非遗保护的成就、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推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发展 思考

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围绕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的领导,初步建立起了区、市、省、国家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构建了全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资源库。

一、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现状

通过对定西市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工作的调研,笔者认为全区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是拓宽思路,非遗保护呈现多元化。近年来,全区在非遗研究保护层面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区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了《安定文史资料》;区委宣传部、区文化馆先后创办了群文性期刊《薯香》《安定文化》;《安定民间故事》《民俗》《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陇中小曲》《原创谜语集》《秧歌唱词集》等书籍相继出版发行。陇中地域文化研究会、陇中民俗文化研究会等研究地方文化的学会相继成立,以研究会为依托创办的《陇中地域文化》《天毓文旅》也相继问世。“小曲展演”“广场舞大赛”“原创节目大赛”“原创谜语竞猜”等系列活动使全区非遗保护工作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二是更新观念,非遗保护实现弯道超车。区文化部门克服了种种困难,采用沉下去、请上来的方式,彻底扭转了非遗传承保护中的“三热三冷”(城市热、农村冷,群众热、干部冷,企业热、政府冷)的现象,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一些能够代表全区特色文化的项目如剪纸、榫卯结构家具、陇中板帘子等被公布为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通过民间力量建成了一批博物馆(园)。部分驻村帮扶干部以“留住乡村记忆”为抓手,创办了部分乡村民俗展览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是培养人才,非遗保护步伐加快。近年来,文化部门组织实施了非遗工作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扩大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影响,提高了群眾的参与度。区文化馆每年对非遗项目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进行培训,一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相继开设了传习所,开展非遗保护人才的培训工作。

四是开发产业,打造文创产品品牌。傅忠民剪纸、陇中艺梅剪纸、鲁风佳酿等一批非遗项目创立新的品牌,走文创产品发展之路,有部分产品走出省界,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跨出国门,让世界重新认识苦瘠甲天下的安定。

二、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安定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大区,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通过本次随省文化厅课题组调研,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一)非遗传承发展的全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目前,社会上对非遗保护的认识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机制。一是对非遗的概念模糊;二是对非遗申报与保护工作重视不足;三是“非遗”保护工作宣传力度不足。尤其在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方面,更是无所作为。

(二)非遗传承发展的载体建设有待完善。一是非遗保护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缺乏。二是非遗产业的市场开发建设力度不足。三是非遗展馆建设我行我素,场馆重复建设,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全区非遗保护工作大多还处在各自为政的原始形态,多数保护项目人员少、资金少、平台小,以小作坊、工作室、小店铺为主,限制了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空间。

(三)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有待加大。目前,全区的85个各级非遗传承人中,存在老人多、年轻人少的状况。主要是学艺周期长、收益低,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

三、加快推进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传承发展的对策

一要科学规划,把握非遗工作的方向。编制全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发展规划,着力构建非遗保护新格局,打造非遗宣传公众平台,编写非遗乡土教材,开展非遗进学校、社区、农村的“三进”活动。

二要拓宽思路,从步调上统筹各部门的力量。非遗保护工作要以“申报与保护”并重、“开发和保护”并举为目标,提升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对全区非遗项目要实行分类保护利用,做好三个对接:第一,注重与旅游业发展的对接。各旅游点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拉动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进行规划建设;第二,注重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对接。认真借鉴外地的经验,规划设立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开辟出非遗产业区块。政府部门在土地、税收、建设规费、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最大的优惠,努力改变全区非遗项目产业小、散、弱的格局;三是注重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对接。注重规划引领,整合资源,使非遗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三要强化保障,从政策上扶持重点项目的推进。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对非遗保护的投入。第二,扶持、开发一批具有安定区地方特色、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第三,广邀专家、学者组成调研队伍,对相关资料进行深度征集、挖掘、整理、推介,提升安定非遗知名度。

(作者简介:谢海萍,女,本科,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徐梦渔)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试论推进黔南州森林资源普查工作采取的措施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