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甘美兰kendang鼓调查报告
2020-05-26李洺莲
摘要:印尼甘美兰是一种支声体的多声音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合奏形式,主要是以击奏乐器为主的乐器种类。kendang鼓,即肯当鼓,是甘美兰中处于主导位置的领奏乐器,它具有指挥、控制节奏的重要作用,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在田野调查中采用了直接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肯当鼓进行调查和采访,其范围主要是它的制作材料、调音原理、击奏方法等六个方面。
关键词:kendang鼓 田野调查 甘美兰
本次田野调查是在2019年6月14日下午由教师带领团队在民族音乐博物馆一楼进行的,并教授团队对鼓测量的方法以及如何对田野对象进行采访和调查提纲的拟定。调查研究之前拟定的调查提纲不仅是本次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调查形式和内容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蓝图。[1]本文则是对调查提纲和采访调查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一、鼓的名称与制作材料
印尼甘美兰音乐中击打的鼓有三个,一大两小,这三个鼓中文称为双面鼓、肯当鼓。在西爪哇被称为kendang,中爪哇被称为gendang,而且这是它们唯一的名字,只是发音不同。这三个鼓是一套,英文为west java,中间最大的鼓名为kendang indung。kendang是代表乐器的名字,indung意思是妈妈,且每个大鼓的声音不一样。两个小鼓的名字为kulanter,意指孩子的鼓。这两个小鼓还有一个名称是根据击鼓声的拟声词来定,放在右边直立着的小鼓称keplak,其击鼓声ba la ba la;左边倒着的小鼓称katipung或kentrung,其击鼓声类似beng beng beng。这两个小鼓可以交换,根据击鼓音色的需要来决定。
鼓面的材质是由牛皮制作而成,大小没有固定标准,可大可小,主要是用牛肚部位,其张弛性很好,击鼓的声音效果很好,但无公牛母牛的选择之分。在其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事先会把鼓面打磨得光滑、柔软。鼓身材料是波罗蜜树,因为会产生好的声音质量。鼓边缘的材质也是牛皮,里面包的是一整块木头,可以固定鼓面,边缘向下敲可以调音。
二、调音原理与击奏方法
鼓的表面类似于牛皮带的称tali rawit(tali是指绳子),牛皮带上面的结称为ali-ali,根据音色的需要调节绳子的松紧来达到调音的目的,结越向下,绳子越紧,声音就越亮,反之结越高,绳子越松,音会越闷。调音时,敲击第一个结后要隔一个结进行敲击调音(主要是根据绳子的系法)。但经常敲击进行调音则对鼓消耗很大,条件允许可以换鼓,如没有其他鼓则只能调节绳子的松紧度进行调音。鼓底的绳子可以随便系。演奏时要把绳子固定在架子上,有两个绳挂在脚上,左脚放在前面,右脚在后面,主要是固定鼓的位置。演奏者的脚底还可以起止音、变音的作用。
右边小鼓标准的击打方式是用除大拇指外的其他四根手指进行击鼓,用一根手指击鼓(大拇指)。左边的小鼓只有一个音dong(拟声词),演奏方式可以用手,也可以用棒子敲。棒子有两种,一种是带棒槌的,一种不带。带棒槌的棒子被称为panakol,用作敲击dong(拟声词)的时候,可以用于印尼功夫中(pencak silat);另一种棒子称为tarangtang,这种棒子只用在击大鼓(kendang indung)鼓面,击奏出来的声音好听,不能用来敲击小鼓。
三、教授方法与禁忌
在印度尼西亚很少人专门学习传统音乐,尤其是甘美蘭,它只作为娱乐手段。广义的甘美兰一共有两套,一套是degung音阶,这种音阶是属于西爪哇;另一套是salendro音阶,在中爪哇和西爪哇都有。两套音阶鼓的摆放位置是不一样的,degung音阶可以竖放和横放,salendro音阶只能横着放。它的音乐和鼓一般是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授,再结合乐谱、视频,但没有谱子。到目前为止,印度尼西亚还有口传心授的教授方式。在印尼为了写谱方便,会简写鼓击奏出来的拟声词,如d=dong;p=pak;t=tung,但到目前还没有统一。
当地人认为甘美兰的每个乐器都有神灵,在演奏甘美兰时禁止跨过乐器,而且对演奏者的坐姿也是有一定的规定,不可以随便。在传统的甘美兰音乐中没有鼓,是在后来的甘美兰乐队中加入了鼓,在制作鼓的人群方面并无禁忌,会做鼓的人都可以做。敲鼓的人在传统的甘美兰印尼音乐中只有男性敲,但现在甘美兰音乐进入很多的高校中,男生女生都可以敲。
四、结语
以上就是本次对kendang鼓调查研究的主体内容,让我们了解到肯当鼓在甘美兰音乐中不仅占据主导位置,还是领奏乐器。一般在演奏时,肯当鼓位于甘美兰的最前端或者中间位置,其节奏型较为复杂多变,它具有指挥、控制节奏的作用,是整个甘美兰音乐的灵魂。作为传统印尼乐器之一,肯当鼓在印尼拥有大量的学习者和演奏者。随着甘美兰的普及,相信在世界各地会有越来越多的“局内人”。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李洺莲,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