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台“扶育式”培养高素质农民

2020-05-26左利黄维勤

农民科技培训 2020年5期
关键词:涟水县农广校高素质

左利 黄维勤

近年来江苏省涟水县农广校在积极践行“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的基础上,转变思路、开拓创新,搭建四个服务平台,在“扶”和“育”上下功夫,激发农民自身发展内生动力,有效促进一支初步适应当地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建立。

一、模式背景

涟水县耕地面积154.03万亩,农村人口 94.9万人,农业从业人员20.37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涟水县农广校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积极探索培育模式,创新培育方法,着力从“搭建平台、激发内力”视角,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二、模式特点

涟水县的平台“扶育式”模式以促进农民自我组织发展为中心,以引导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服务农业产业为关键,形成“农广校(培育主体)+科研推广(专家)+农民团体(生产主体)+服务主体(涉农企业)”紧密衔接的有机整体,为农民自主培育、自我提高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构建出“专家→大户→小户”相互联接相互促进相互服务的良性格局,其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厚基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了农业基础知识;二是富知识,开展培训讲座、观摩学习、学员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學习等,丰富了学习内容,拓宽了学习渠道;三是强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长效的跟踪服务机制,提高了学员的农业技能;四是提素质,引导学员互相协作,抱团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素质;五是树品牌,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了产业增值;六是增情感,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走动,变成了良师益友。

三、基本做法

(一)搭建产业交流平台,建立农民产业发展“朋友圈”

涟水县农广校在培训班开设农民手机运用课程,指导学员安装农技耘、云上智农App等手机学习平台,在平台上学习、交流;指导学员加入涟水高素质农民产业交流QQ群、微信群,并将授课老师邀请入群,开展师生互动;推介关注CCTV17的《田间示范秀》栏目以及“农民教育培训”“农广在线”“农科讲堂”等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农业政策和实用技术;引导注册成立“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多次组织学员参加培训交流、考察学习,有效增强学员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学员利用多个社交平台,扩大“朋友圈”,以产业发展为志趣,互帮互助、共同发展。90后的学员乔相威不拘传统,培训后利用微信成立“小乔创意农场会员群”,并时常将盆栽蔬菜图片和盆栽蔬菜种植技术发至微信朋友圈,做起了“舌尖上的盆景”的生意;陈红流转土地准备提供草莓采摘服务,急需4000颗优质草莓苗,她进群求助,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绘又家庭农场主程雪春就帮忙解决了问题;涟水伦龙家庭农场张海伦在小麦田间管理方面遇到了问题,群内专家及时给予解答,并通过视频、拍照等方式开展线上指导。

(二)搭建产业指导平台,实现专家对接扶持“面对面”

涟水县农广校积极“请进来”,先后聘请江苏省、淮安市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的专家学者90余人(次)来培训班授课200余场(次),按产业类型、专家特长,组织专家团队对接有一定产业特色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一对一”信息、项目、技术、管理一体化服务,让专家与学员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指导,构建陪伴式长效跟踪机制。扬州里下河农科所龙虾专家张家宏教授与涟水县红宇家庭农场对接,对其农场的藕虾、稻虾套作技术给予长期指导,解决了农场龙虾存活力不高、饲料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效益逐年提高;淮安市作栽站研究员石广跃与涟水县红枫缘家庭农场王利对接,指导稻麦秸杆全量还田技术、大苗移栽技术等,帮助一个不懂农业的门外汉成为种田能手,王利的承包面积由原来的100多亩增加到400多亩,并且还注册了“红枫缘”大米、“涟绿”大米、“稻田霸王鳖”等商标。专家与学员面对面、长期的对接跟踪,推广了水稻病虫简约化防控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农业重大技术20余项。

(三)搭建人才聚集平台,构建产业集群发展“联合体”

高素质农民是农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农民。2018年,在涟水县农广校的倡导下,以“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为基础,以生产经营型高素质农民为主要对象,以抱团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筹建“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产业联合会”,聚集农业产业大户,目前粮食产业成员已发展到300余人,会员经营规模达11万多亩。联合会成立后,多次组织成员“走出去”学,拓宽视野、开阔思维,组织专家对接,为成员产业发展出谋划策、解决难题。先后赴安徽、山东及本省多个国家级品种区域点、涉农企业、实训基地参观考察“三新”技术、农资产品、农业服务及产业发展模式,联合会为成员开展技术指导、产业培训、信息服务、交流参展,对接种子、农药、肥料、资材等农资企业,通过团购形式洽谈产品及服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联合会还通过订单形式为成员解决卖粮难、粮价低的问题,企业收到好水稻、大户卖到好价钱,实现企业、大户双赢,也为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得到成员一致好评。

在今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产业联合会)更是担起社会责任,发起了“守望相助 共抗疫情 ”倡仪书,协会会员慷慨解囊、齐心协力为抗疫一线人员捐款捐物,先后组织103名大户捐款共计42000元、捐赠大米共计26100斤、捐赠蔬菜共计15000余斤,为抗疫前线送去农民的爱心。2月份因强降温和雨雪影响,有许多麦田都发生了冻害,协会会长急农民之所急,根据自己多年种植经验,“逆行”田间查看苗情,指导农民生产。为了节约开支,解决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做账难的问题,协会统一安排会计代账,帮助会员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凸显高素质农民的大爱情怀。

(四)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创新金融供销服务“帮你办”

联系金融机构,进培训班、进协会、进主体,为学员讲解农村金融知识,举办“金融帮办”活动,进行“银农对接”“银场对接”“银社对接”“银企对接”,畅通信息渠道、融资渠道,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利息高、门槛高等问题,每年仅邮储银行涟水支行就为学员创办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发放贷款近亿元。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间,涟水县农广校帮助14名学员办理了稳产保供贴息贷款达900多万元;针对学员卖粮难、卖菜难的问题,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与涟水县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协调,专门为本地蔬菜、果品、水产安排免费摊位;帮助学员创建品牌、推介农产品参加农展会,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

四、取得成效

涟水县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以农广校为培育主体,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通过“农广校+”搭建“四大平台”,有效地将经营主体集聚在一起,以多种形式开展服务,增加了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一)利用智能手机,拓宽学员解决问题的途径

指导学员加入微信群、QQ群,下载安装云上智农、农技耘等App,由于专家学者的加入,各类互联网平台信息来源广、致富信息多、问题解决及时,学员在平台上很活跃,为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了良好的通道。学员陈红说:“我现在有问题就在群上问、有问题就到App上咨询。”学员在朋友圈里交流沟通,以朋友圈形式找技术、找市场,快捷方便。

(二)连接专家教授团队,增加培育精准度

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发展需要,将相关专业的专家与大户进行对接,组建多类别的跟踪服务指导团队,建立一个团队对一个主体的“一对一”跟踪服务模式,根据学员的不同产业类型情况,从惠农政策、技术指导、管理经验、发展建议等方面,及时解决学员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员发展产业、扩大经营规模、提升产业效益,使培育更全面、更精准,也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利用多种资源,延展服务链条

农广校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体机构,将相关服务机构引入平台,提供快捷服务,在贷款、品牌、市场等方面,通过整合资源,对接金融帮办、免费摊位、展示展销等服务,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销售难等问题,增强了大户的凝聚力,提高了种植效益,降低了种植风险。

(四)利用农民团体,提升农民自主培育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产业联合会)等核心成员积极参与管理、服务,通过组织活动、开展服务,凝聚了一大批种养大户,组建“职业农民之家”,承接培育的部分职能,会员积极参与其中,激发了内生动力,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农民开辟了新渠道。联合会通过组织培训、农资展销、技术互助、产业互帮、定单种植等形式,为成员开展全产业链、全程化服务,农民种田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种植效益得以快速提高。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农资集中采购,每亩降低生产成本120多元;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稻麦每亩增产60多公斤,每亩增收130多元,促进生态效益提升,提高了种植效益。“种出好粮食,卖出好价钱”已成为成員们的共识,成员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小农户与大户抱团融合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农广校+平台扶育式”的高素质农民培养模式在应用中引导农民学员从“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学习”,使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阶段性培训与经常性培训融合起来,整个培育工作不因时空变化而中止,培育工作永远是进行时。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涟水县分校)

猜你喜欢

涟水县农广校高素质
涟水县首创“开门审案” 提高执法水平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优化营商环境 护航企业发展——涟水县应急管理局“首违不罚”典型案例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南集中心小学五(2)中队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南集中心小学五(2)中队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培养造就高素质咨询工程师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