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20-05-26朱宝孙宁李淼邱双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双一流建设

朱宝 孙宁 李淼邱双

摘   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工科类高校,研究以创新创业竞赛为牵引,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探索多因素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期对我国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  工科类高校  多因素协同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2(a)-0225-03

Abstract:Based on the double top university pla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vigorously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is on education driven by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and exploring the multi-fact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in order to play a reference role in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China.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leges; Multi-fact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  引言

建設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1]。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关键之一在于创新教育发展模式[2]。

创业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剧,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显得尤为关键。创新型人才将逐步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资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深入推进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4]。

2  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叶,美国已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作为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从1969年就开展“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U-RAP)等[5],随后各高校、科研机构也提供资金支持学生参与创新研究。与此同时,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也较早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6-7]。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HE),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给予支持。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自1989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挑战杯”科技竞赛以来,教育部大力支持并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国家层面支持,一流高校引领,先后开展有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初见成效,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创新创业生态仍不够完善,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需进一步研究。

3  “双一流”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以西北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双一流”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些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以面向“新工科”为导向,以多方协同为发展路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1 创新创业竞赛牵引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竞赛为牵引的模式已在工科类高校中逐渐形成。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而言,从2015年首届至2018年第四届,其冠、亚、季军的获奖高校六成以上为理工科院校,如表1所示。这些高校可以通过其专业优势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且获得优异成绩,以竞赛为平台进而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对于“双一流”工科院校,2015—2017年该类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数量较多,如图1所示,每年立项数量占全国部属高校立项数量的16%左右,其中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三年累积数量达1162项,在工科类院校中立项数量较多,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其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程度较高,创新创业氛围相对浓厚。

在众多工科类高校中,西工大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情况及项目立项数量能脱颖而出,其主要原因可归纳如下:

一是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制度建设规范健全。例如《西北工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完备的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培育孵化、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库,形成‘萌芽—选拔—挖掘—孵化—培育工作链条,推动大赛项目向创业园区转移和创办企业转化。”同时,在课程建设及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方面也具备相应制度,如《西北工业大学本科生探究式、研究型课程建设规范与管理办法(试行)》、《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等,从制度层面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二是发挥工程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学校通过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双管齐下,科研实践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依托“新世纪教改工程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是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保驾护航。学校因其航空、航天、航海等高新技术专业优势,整合相关资源,成立有“航空,科技创新基地”“微小卫星创新实践基地”“微/纳米小精灵创新设计基地”“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研究生创新基地”等诸多科技创新基地,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人力物力及平台支撑力,从而使得大学教育教学具有良好的创新氛围。

3.2 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模式

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模式可以概括为以“新工科”专业为核心,以未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创立创新型企业进而服务于社会。“新工科”主要是指针对新兴产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8]。新工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破过于细化的学科和专业划分,培养更加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相适应。

在当下信息化时代,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系统”等一系列新工科专业,已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在“天眼查(全国企业信用查询系统)”检索关键字“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系统”,已检索到近三年以“人工智能”为关键词注册成立的企业有43544 家,以“大数据”为关键词的有67110 家,以“无人系统”为关键词的有15391家。由此可见,“新工科”专业已成为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好“新工科”专业的优势,实现科技创新,进而实现科技创业已形成了一条可借鉴的发展之道。

3.3 多因素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将多因素有机结合可以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图2所示。其中,教育及科技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政府机构作为政策方,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各种政策支持和服务;高等院校可提供硬件设施、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者;校内实训平台及校企联合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基地, 这些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硬件支持等服务;资金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基础,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可来自多种渠道,主要包括政府专项拨款、专项基金、校友资助等。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的主体对象,可借助高校、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科研院所,申请相关基金支持,同时利用好相关政策的激励,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抓手,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实现个人创新能力培养。

在“双一流”工科高校中,着眼于西北工业大学,其已运用了多因素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西工大飞天创客空间作为近年来构建的“学院苗圃+学校孵化器+校外加速器”创新创业孵化培育平台,致力于无人飞行器、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高科技项目培育孵化工作。该平台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学院+学校”为支撑,依托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同时具有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支持。利用多因素协同的创新创业模式,已产生一批由学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如深圳微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创业成果已得到媒体广泛报道。

4  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加快,推进高校内涵发展,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将进一步提质增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我国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逐渐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模式,高校创新创业环境将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成本将大幅降低,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产-学-研-用”协同作用将进一步激发,以科技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将走向专业化道路。在专业设置方面,将持续大力发展其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形成特色创新创业案例,同时注重“新工科”专业的引领作用;在师资配备方面,设立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配备创新创业项目导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建;在机构设置方面,成立实体教育教学机构,设立并完善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的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使创新创业教育走向专业化道路。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将迈向国际化发展。随着教育全球化的演变,我国工科类高校可借鉴国外相关高校先进经验,将国际国内创新创业资源深度融汇,借助“一带一路”发展策略推动形成一批国际化高校创新创业示范点。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9):9-14.

[2] 王晓杰.“双一流”建设新举措——积极引导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2019(10):39-40.

[3] 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15.

[4] 肖蓉,杨小燕.融创新创业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2019(9):146-148.

[5] 李楚英,王满四. 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及与中国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 2010(2):89-92.

[6] 胡宝华, 唐绍祥.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来自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0(7):90-91.

[7] 郭玉娇.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 9(5):35-38.

[8] 王彩云.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創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6):147-148.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双一流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