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招鲜”到“三条路”的创新思维模式
2020-05-26王靖
王靖
俗语说:“一招鲜、吃遍天”,原意是指厨师有一道招牌菜,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来吃。现引申为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拥有某种特长、绝招,就可以走遍天下了。要成为“一招大师”,需要具有工匠精神锲而不舍地钻研追求,而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又要求我们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本文从心理机制上探索“一招大师”与“创新思维”的区别与联系,尝试以“创新思维”为工具,以“工匠精神”为激励,寻求的非遗文化发展创新的新思路。
在职教领域有这样一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技之长亦英雄”。成为“一招大师”需要长时间的专注与精力付出,在有限的人生里,能练就过硬的“一招”,即使不能“吃遍天”,至少也能让自己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就像隋唐演义里的程咬金,只练就了三板斧,但练出了速度和力量,凭着三板斧也可以出奇制胜。
一、一招大师的心理机制
“一招鲜”的秘密在于大脑神经网络通路的连接。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神经网络通过感受、认知、练习逐渐加深连接,如蒙特梭利所描述的“我听见了,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我理解了;我做过了,我记住了”,从听到看,神经网络中的痕迹从无到有,再通过做和练,这条磕磕跘跘小路就会变得越来越宽、通行速度越来越快,最后成为不需要思考、自动化的行为模式。
例如,当我搬家到一个新地方时,首先会熟悉周围的环境、探探路,看看超市在哪里?哪里有好玩好吃的地方,于是在我的大脑中建立起自己的地图,通过探索,我找到了一条自认为是最近、最便捷的路,于是每次上下班或外出的时候,我通常会走这条已习惯的路,渐渐地,我熟悉了路边的景物、小吃店和商铺,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问题我都能在这条路上解决,这条路为我带来便捷,同时也使得我依赖于这条路了。
程咬金尝到了三板斧的甜头,就不在去学习第四招了,而我也每天走着习惯的路,不再去探索新的路了。我们越来越熟练于用同一方式去解决问题,就形成了思维定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一招大师”,大到职业生存技能,小到说话走路,都与定势的形成分不开。
二、“一招鲜”的意义与局限
思维定势对于日常生活有积极的意义。定势省去了判断与思考的时间,大脑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中自动化地完成复杂操作,如行走和说话,其中牵动了几百个神经元、骨骼和肌肉的运动,正常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完成,并将注意力和思维当下更重要的事物上。
思维定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节省精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也将我们局限在已有的模式里。当我习惯于经由那一条路去解决我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时,它就是我的安全地带,这种方便和舒适使我忽略新的可能,直到有一天,这条路突然走不通了,我站在路口茫然无措,无比痛苦和愤怒,并且那一条越是好用、越是顺手,此时我的愤怒就越大,get新招数的过程也就越是痛苦。
《庄子.秋水》里有一个“邯郸学步”的故事。有一个楚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学会,而且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家。庄子的故事虽然夸张,但是他也描述了我们的思维定势一旦被打破,且不管是从内主动打破还是从外被 动打破,我们都会陷入痛苦和尴尬之中。
然而,世事难料。在过去的十年中,科幻小说里的事物变成了日常,一些熟悉的职业与工种已不存在,我们无法预想十年后的世界是怎样的?时代迫使我们不断学习和改变,固守“一招鲜”难免就会落入危机四伏的境地,我们的心智模式需要从固守“一招鲜”到寻找“三条路”的改变。
三、从“一招鲜”到“三条路”的创新思维模式
(一)相信“总有办法”
在NLP里有这样一条前提假设:“凡事必有至少三个以上解决方法”。坚持“必有三条路”的信念、让“找三个方法”成为我们的惯常的思维模式,遇事便不会困顿于没得选的无奈,也不必纠结于非左即右的为难,内心相信第三条路的存在并不断地寻找终究会找到,当第三条路被找到的时候,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条、更多的路便能找到了。从内心的感受来说,“没有办法”只能增加我们的无力感,相信“总有办法”则让我们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之中。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五步脱困法可快速轻巧地帮助我们突破困顿,进入积极的思维模式。以“不会游泳”为例来完成脱困的思维步骤:
第一步写下困境:“我不会游泳。”(陈述事实,感到困顿无力。)
第二步改写为:“到现在为止,我尚未学会游泳。”(也在陈述事实,但只是现在不会,未来的学习可能性蕴藏其中。)
第三步写下因果:“因为过去我从没去学习过游泳,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尚未学会游泳。”(是的,不会是因为我没学过。进一步陈述了事实和原因)
第四步写下假设:“当我找个游泳教练,每周练习,我很快就能学会游泳。”(是的,要学会游泳也没多难,只需要有教练和游泳馆而已。)
第五步定下计划:“我家不远处就有游泳馆,明天我就可以去问问。”(开始行动,问题就迎刃而解。)
常言道,行动一开始,焦虑就消失。五步脱困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找到行动的方向,从问题的根源着手,走出焦虑困顿。
(二)“三条路”的创新思维迭代
俗语说:“持锤者万物皆钉”,我们是不是那个用锤子来解决所有问题的人呢?当我们太多地依赖于过往经验时,常常就从“一招大师”变成了“铁锤综合症”患者,可是惯性思维的铁锤只能带来低水平的重復,以至于在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前我们的内心充满的焦虑、无奈和惶恐。
早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此在中国土地上掀起了“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了“大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近几年,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赛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不乏创新性强,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好项目。由此可见,创新并非不可能。坚信创新的可能,我们就可以找到三条以上的新出路,同时运用多元思维模式,跨越学科和地域障碍,也能带来突破性的创新。
贵州是一个有着丰富民族文化的非遗大省。对于我院学生来说,他们身上也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责任地。运用多元思维模型,寻找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都市生活的结合与融入,将文化的传承转变为活态的生活,也是创新创业的好方向。
我院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锦绣黔程”的运作中,我们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扶贫点-从江县加勉乡组织当地妇女进行培训,组成手工刺绣合作社,同时联络都市文创企业,以其符合时尚都市生活优质设计及销售渠道带动扶贫地点的生产加工,为都市文创企业解决手工生产成本高、生产为不足的困难,也解决了扶贫地设计能力不足,产品图案传统、色彩过于鲜亮,不符合时尚审美求的问题。逐步形成“都市企业—学院双创团队—扶贫地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生产销售模式。
在这个复兴民族文化的时代,工匠精神既代表着民族文化的坚韧,也代表着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创新思维是通向未来的工具和手段,两者的融合将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作者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19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非遗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9ZC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