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理念下贵州省生态脱贫的实践

2020-05-26罗淼

今日财富 2020年14期
关键词:贵州省贫困人口精准

罗淼

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要更多关注生态脱贫的实践。其中,贵州省作为我国贫困人工多且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的特困地区,在如今精准扶贫工作的逐步推进中,该省现已成为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阵地。所以,贵州省的脱贫工作还需要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之下,結合本省特点去探寻更切实际且有效的扶贫开发模式,可充分利用贵州省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去走生态脱贫道路,文章便基于此对近年来贵州省的生态脱贫实践做法进行分析。

一、前言

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现阶段中国的“三大攻坚战”,其中包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以及污染防治,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在2018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当中提到,要大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不难看出,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是精准扶贫与污染防治的高效融合,更是拿下“三大攻坚战”的重要拐点,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锵有力支撑。所以,需要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下去强化生态脱贫手段,让贫困山区的绿水青山也能转换为当地民众增产增收的金山银山,这才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正确做法。本文则主要结合贵州省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实际,对贵州省的生态脱贫实践做法展开深入剖析。

二、精准扶贫的提出历程与内涵

精准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工作开展中不断累积出的经验总结,最早由国内专家学者通过对扶贫工作过程中的资金及政策进行分析,提出了“精准度”的概念,而完整的“精准扶贫”概念则是由习近平等新一届重要领导人提出。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湖南湘西开展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同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福在人大会议上提到“推动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系统,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自此,精准扶贫便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扶贫战略。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贵州省花茂村时提到了目前贵州省扶贫工作现状以及突破点在于守住生态与发展,同时提到了精准扶贫的精髓内涵——“六个精准”。总结来讲,有三个层面的内涵:①精准识别,明确方向。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保证不会遗漏任何一个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②扶贫需要精准发力。在确定好帮扶对象后,需要为具体项目精准分配与使用相应资金;③确保脱贫实效。精准扶贫的终极目标便是全面脱贫,所以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以及脱贫人口追踪机制,保证脱贫实效可追溯性。

三、贵州省早期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在贵州省早期开展的扶贫工作当中,由于精准扶贫理念并未渗透,导致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①扶贫对象未能精准识别。早期我国大多数地区所开展的扶贫工作主要着眼于“片”,也即是要解决整个片区的贫困问题,而在对贫困区的识别中会因为个别贫困人口分布较为分散而出现未能精准识别的情况,同时立足于区域整体经济情况去判断贫困区人口的脱贫实情,显得极不精准;②扶贫责任难以落实。自从我国1986年建立起国务院贫困地区开发小组以来,从省级到县级分别成立了大量开展扶贫工作的组织机构,但是因为管理机制、协作机制等方面的不完善,有许多扶贫工作开展要跨部门进行,导致责任落实不到位;③少数民族大量聚居,脱贫存在短暂性特征。贵州省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早期的扶贫工作开展中并没有建立起脱贫人口的追踪机制,并且未坚持可持续发展,导致许多前期脱贫的贫困人口逐渐返贫而并没有重新统计;④脱贫开发对生态形成破坏。这一问题最为关键,在贵州省早期实施的产业扶贫工作中因为开山毁林而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脱贫与生态的矛盾加剧。

从贵州省早期的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之所以会存在诸多不足,原因就在于该省的脱贫重点未能清晰把握,没有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展开精准定位,从而导致扶贫工作与生态保护之间出现矛盾,脱贫效果也就偏低下。从实际情况来看,贵州省的大多数贫困人口均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如果对生态资金运行过度开发,不仅会破坏环境也会浪费资源,这种“激进式”的产业扶贫是一种以牺牲环境去发展经济的不正确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贵州省的贫困问题。

四、精准扶贫理念下贵州省生态脱贫的实践

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处在高原山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不足在于生态条件脆弱,尚属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扶贫工作艰巨,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早在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视察工作中便提出,贵州省一定要在把握好生态与发展这两条底线的基础上去加快精准发展,力求与全国一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贵州省各级党委领导也对习近平精准扶贫内涵展开了深入学习,并且自上而下通过政策颁布、机制健全、组织建立等方式去投入到了脱贫攻坚战中。自从2013年开展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以来,贵州省便在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扶贫等方面着手,现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70.8万人,至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也从原来的26.8%下降到7.75%,同时带动了46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一)做好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坚持社会保障兜底

现阶段贵州省的大多数贫困人口依旧集中居住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甚至还有生活在山洞、窝棚的特困人员。而这部分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为了生存会经常出现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而脆弱的生态环境无法支撑产业的发展,进而导致生态与贫困的矛盾不断加剧。针对于此,贵州省精准提出了“易地搬迁”的扶贫政策,其目的便是要改善这些地区民众的生活条件且保持当地生态环境,为了保证当地居民能够“搬得起”且“住得起”,还需要坚持做好社会保障兜底工作,确保他们有后续发展机会,所以要做好基础社会建设工作,为当地民众带来大量就业、教育、医疗资源。

比如,对黔南州地区的扶贫工作主要便是易地搬迁,时至2016年底,黔南州地区在易地搬迁政策落实下,首批劳动人口24300人已经转移就业17096人。除了黔南州以外,全省对各地区的生态移民非常重视,最早从2012年6月开始便在多地区试行,截止到2018年10月,整个贵州省共有121万人实现搬迁,其中有112万人搬到城镇,单就易地搬迁工作效果来看,位居全國首位。通过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的落实,贫困人口有了更好的居住环境,这不是结束,而仅仅是开始,一切都是为了发展绿色产业、旅游经济做准备,是实现生态脱贫的基础。

(二)推行生态补偿脱贫,带动本省贫困人口脱贫

针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承载太重的地区,贵州省采取的做法便是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去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其中林业扶贫工程作为重点,贵州省已经开始实施了国土绿化、退耕还林等各项工程,并且优选符合精准扶贫标准的当地贫困人口去参加林业工程培训工作,将重点放在林下经济、林业补助以及森林旅游等发展方面,通过林业扶贫去带动贫困户脱贫。

截止到2018年11月,贵州省累计对工程造林投入资金高达405亿元,实现造林2896万亩,尤其是在重点贫困县区如六盘水市、黔南州、毕节市等地推行退耕还林面积高达707万亩,工程投资金额达110亿元。同时,生态护林员岗位6万个,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数达到25万人。从实效来看,生态补偿脱贫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能为当地生态产业、旅游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三)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借助生态产业发展实现脱贫

贫困山村的经济发展推动,需要有特色产业的发展支持,而贵州省则可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结合丰富自然生态资源去发展特色生态扶贫产业,进而借助这一产业无取得良好扶贫效果。从实践来看,贵州省把握住了良好生态的优势,在符合精准扶贫标准的贫困区实施“因地制宜”的扶贫政策,保证不同乡村有不同品种、不同县域有不同产业,在差异化的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中已初步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产业版图,绝大部分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经济优势。2017年,黔西南州的脱毒马铃薯产业扶贫项目上马,现已成为贵州省脱贫致富的代表性生态产业;“贵州绿茶”作为贵州省绿色农产品著名品牌,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贵州省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医药养生产业也已成长为生态特色产业。在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以及政企联合帮扶的支持下,区域产业的集聚进一步扩大生态特色产业影响力,有效带动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比如,在2013年望谟县人均GDP为10232元,位居88个县的第86名,考虑到该县土壤、气候、温湿度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菊花种植,于是县政府对菊花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宣传,并扶持当地菊花产业发展,逐步覆盖至15个乡镇、62个贫困村,让4060户1.6万人口收益,其中包含贫苦户1741户5152人。截止到2018年底,望谟县共有4060户参与到土地流转与中药材种植产业中,累计从中获得收益达4674.6万元,每户平均收入10405元。此外,还有黔西县、织金县等地区,均立足“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去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助力。

(四)发展全域旅游,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实现脱贫

精准扶贫理念下贵州省的生态脱贫工作开展,一定要把握好自身环境优美及民族集聚的优势,所以发展旅游业一定是最合适、最精准的选择,尤其是发展生态旅游业更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贵州省通过精准识别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对有一定创业意愿的人员予以投资,扶持他们去经营农家饭店、特产商店、纪念品商店等,并且通过培训与提供岗位,让贫困户能在旅游区有一份稳定工作。

比如,贵州省黎平县处在偏远山区,虽然经济欠发达而处在深度贫困状态,但是当地自然生态保存完好且极具特色,因此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一改过去太过单一的旅游模式,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去扩大景区发展范围,让更多贫困人口从中受益。通过数据统计表明,从2011年到2015年的5年间,该县旅游人次从128.39万涨至263.3万,旅游综合收入增长至16.7医院,各个村寨人均收入从3940元涨至6587元,贫困发生率则降至19.9%(2017年贫困发生率进一步降至12%)。而实际上,贵州省还有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这些地区有着独特且极具民族风的建筑,都是本省特有的旅游资源,所以可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去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实现生态脱贫。

五、贵州省生态脱贫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启示

贵州省的生态脱贫工作实践之所以能够取得不错成效,原因就在于将精准扶贫理念贯穿其中。通过总结工作实践,得出以下几点值得其他各省份学习的经验,希望能够指导各地对自身作出精准定位,实现生态脱贫。

(一)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激励机制

针对类似于贵州省这类生态环境好的贫困地区,前期往往因为要保护好生态而制约了大量产业发展,实际上这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守护人员而言有一定的不公平性。尽管目前国家对生态保护贡献突出的贫困地区有一定的生态补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生态补偿政策,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发展生态优先的绿色产业

贫困地区应当精准结合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养殖、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如此一来,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去通过政企联合扶持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更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基于市场需求为导向去生产绿色无污染乡土特产,培育地理标志产品以及推出旅游品牌,将当地生态产业做大做强。

(三)落实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政策

经济欠发达且交通受阻的地区,在教育、医疗、基业等方面均会受到局限,而这部分地区大多数为生态保护重点区。所以,为确保这部分生态保护重点区的生态环境不会受到破坏,要鼓励且落实到当地居民的生态扶贫异地搬迁政策,加速启动搬迁工程,保证民众吃穿不愁以及生产便利性,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教育、医疗与就业环境,在精准扶贫的同时也能保证原来居住地的良好生态。

六、结语

综上所述,立足全国视角来看,往往贫困地区处在生态污染少、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的地方,但是从当前社会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看,就算是处于国家考虑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要更多考虑当地的民生问题与发展问题,不能够因固守绿水青山而放弃发展。所以,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去发展当地经济,让贫困地区民众能够真正享受到生态红利。因此,在对待贵州省这类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精准理念贯穿其中,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让绿水青山转变为民众致富的金山银山。此外,要想从根本上去改善贫困问题,还需将扶贫工作与扶志工作融合,加强思想层面的教育去降低返贫率,实现全面脱贫,助力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猜你喜欢

贵州省贫困人口精准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有关干部任免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