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减法
2020-05-26丁乐盛
丁乐盛
两千多年前的韩信曾说过,他带兵打仗,人数是“多多益善”。但打仗光靠人数多是远远不够的——纵有百万之师,倘若一半是老弱病残,这仗不打也罢。生活中很多事,不正应了这个道理吗?
现实生活中的减法不一而足,比如:
减掉一些“形式”。据媒体报道,有某所学校,为了让领导讲话时的场面显得整齐、庄严,竟然强迫学生穿着单薄的校服,站在严冬凛冽的寒风中。镜头中的他们,一个个被冻得直打哆嗦(尤其是穿着裙装的女生)。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让某种形式被演绎得更完美,更拿得出手些。或许,这关系到某些领导的面子,关系到某些领导的升迁,可说句不客气的话,那么多受冻的学生与此何干?为了华而不实的形式,甚至可以以牺牲青少年的健康作为代价,这笔“买卖”可真不值。
减掉一些“门面”。现实中,不止一所高校一掷千金,花上千万元打造自己的高贵校门。可你知道吗?哈佛大学的校门仅是红砖铁门,毫无粉饰,毫不夸耀。不敢说那几所高校一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这般动作,是以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所应该做的吗?无独有偶,一些地方政府重金打造自己的市政府、县政府大楼,以致在同级政府圈内引起了恶性竞争。老百姓的抱怨他们可以充耳不闻,似乎打造好自己的门面也可当作一项政绩。我们当然要政绩,治理好一条臭水河是政绩,造一条豆腐渣高速公路也是政绩。老百姓想要哪件,不言自明。
减掉一些“空话”。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依然有很多贫困的农村。在村内的一堵堵墙上,赫然寫着这样的大字——“再穷不能穷教育”。可走进那儿的学校一看,课桌椅子旧得像是清朝留下来的古董,学生的头顶上孤零零地挂着一个白炽灯泡,个别地区,老师上课写字甚至是用手指蘸水写在黑板上……“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这句话显得多么苍白,不得不让人心寒。实际上,说一句漂亮的话一点儿不伤脑筋,但要让一句漂亮的话成真,却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否则,那永远只能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可在这博大的文化中,有一些糟粕应该被肃清。生活中的减法,大而言之就是社会的减法,它包括减去虚伪,减去愚昧,减去迂腐,减去浮躁,(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