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群“三共三享三自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05-26徐欣
徐欣
摘 要:本文通过创新“三共三享三自主”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打造“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培养全过程,并通过形成的产业人才评估体系,大数据分析人才能力,最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83229)。
物联网是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庆市正“努力将重庆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高地”,物联网产业将呈井喷态势,应用技术人才需求巨大。物聯网产业具备独特的“服务”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行业新技术新模式适应能力并与时俱进,对个人行为习惯、职业素养要求较高;物联网产业新、技术快,关键技术与具体行业应用深度结合,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更新、迁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物联网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发展与创新,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将层出不穷,这是高职从业者实现职业生涯跨越式发展的良机。当前,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三重三轻”问题:
1)学生管理重“查堵”轻“导促”,学生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从业高素养要求;2)课程教学重“传授”轻“引导”,学生学习能力难以满足多行业应用要求;3)实践训练重“操作”轻“创新”,学生创新能力难以满足行业多模式发展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三共三享三自主”新模式。新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立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行业企业需要,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质量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全面提升物联网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1 五育并举,创新“三共三享三自主”人才培养模式
与中移物联网、华为等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通过打造物联网智慧城市产教融合板块、成立ICT产业学院等方式,校企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互享资源、互享人才、互享成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实施学校育人政策,鼓励学生参加个人劳动、实训室管理与维护、社工等公益服务,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以“自主管理”机制为基础,外在构建“课堂内外全时段、教室内外全地域、辅导员教师全主体”的自主管理新环境,内在强化教师与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育人方式,引导学生把外部控制命令自觉的转化为内部控制命令,实现学生由被动管理向自主管理的转变,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以“自主学习”方法为抓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改造教学全链条环节,实现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专业技能的内化、运用和迁移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自主发展”平台为保障,依托国家级工作室、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华为、中移物联网等优势资源,构建校企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技术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训练,形成物联网思维,注入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实现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2 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满足创新性人才成长需求
2.1 “五位一体”,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专业群秉承集典型岗位(群)、岗位能力、平台+模块、教学资源、技能证书等五要素的“五位一体”思路建设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通过分析物联网产业链,调研典型岗位,分析各岗位所需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并与对应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结合,打造平台+模块。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群基础平台实现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作为基础平台,支撑各课程模块对相应岗位专业能力的培养。
2.2 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开设个性化定制课程
专业群全面实行“大专业进、小专业出”,群内各专业第1、2学期共享公共基础平台和由《电工技术》、《电子工艺技术》等8门课程构成的专业基础平台,第3、4、5学期则根据各专业定位,选择三个岗位课程模块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其他岗位课程模块中的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拓展延伸选修课。此外,设置竞赛模块、创新模块等特色模块,丰富学生的学习选择,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如图2所示。
2.3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每学期的学习模块紧扣创新创业理念,按照功能分为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个阶段:
1)学期初,根据每个模块内课程的具体要求,组建该模块教学团队,团队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从物联网创新创业案例大数据中找出一个与本学期教学内容匹配的项目,对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合理拆分,并对应到各门课程的教学项目设计中,由于每个知识点技能点在项目中出现的时间顺序不同,因此需要将这些知识点技能点合理的安排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进度表上。
2)学期中,利用教学互动平台收集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数据,形成学生档案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给学生推荐适合其发展的岗位。学生能基于同一个项目,在不同课程中体验不同的岗位角色,在学习中加深对各个岗位的认识,挖掘自身的职业潜能,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学生需要结合本学期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制定期末创新创业实训方案,并在教学进程中不断的修改完善该方案。
3)学期末,教学团队将邀请企业专家,从学生的创意中选出有孵化价值的进行创新创业实训(如果数量不足,由老师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半命题或全命题项目作为补充),提供创意的学生自动进入该项目,并根据自己的定位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如果该学生本身不具备项目负责人的能力,那他将为自己的项目寻找合适的项目负责人,并协助项目负责人发起招聘启事,通过面试、猎头等方式招聘公司其他岗位成员。其他学生结合大数据分析给出的岗位推荐,以及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岗位选择,对心仪的公司投放简历,发起职业申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完成项目的孵化,还可以在实训过程中了解如何创立公司,如何寻找合适的创业合伙人,以及学习招聘,面试等创业知识。整个过程教师团队将全程协助学生团队进行过程把控,加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 形成产业人才评估体系,大数据分析实现创新人才培养
建立物联网产业人才数据分析和能力评估云平台,建立人才画像,构建学生学习轨迹图, 通过每学期贯穿于课程的创新创业实训中学生承担的工作和取得的业绩,形成学生创新创业大数据;通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学工活动等得到的社会评价,形成学生课外实践大数据;将三个数据整合,最终形成学生个人档案大数据,结合产业人才需求能力标准,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给出指导学生职业发展道路和职业生涯规划及成长建议,引导学生及时改进,使学生对职业成长道路有清晰的认识,助力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