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的情景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到语用教学模式
2020-05-26林佳鸿
摘 要:随着全球化加剧,外语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以往的课堂中教师过于注重英语的语言知识学习而忽略了语用能力培养,许多学生空有一身本领而无法施展,此种状况亟需改善。
关键词:中学英语;情景教学;语用能力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需要,对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加强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但是,语用能力是否可教?Rose和Kasper(2001)以论文集的形式充分论证了语用能力的可教性。陈新仁(2013)从课堂语用教学的实例分析以及在语用教学模式下对学习者语用能力测试的研究亦彰显了语用能力的可教性。情景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特色在于创设基于文本内容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具体情境下的语言具体使用。
2 情景教学与语用能力培养结合的理论基础
何自然(1997)根据Geoffrey Leechs对语用语言学和社交语用学的划分,将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陈新仁(2009)认为语用能力是多维的,包括四个方面:语用语言能力,熟练运用语言资源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基于社会—文化因素的考虑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用认知能力,包含推理能力,对预设的把握能力,对指称,标志语的把握能力等;语篇组织能力,构筑语义连贯,格式规范独白语篇和参与自然会话组织的能力。纵观专家学者对语用能力的划分,语用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三个阶段,即:语用理解—语用知识的感受、语用认知—语用知识的深化、语用社交—语用知识的内化。以语用能力培养为焦点的中学英语情景教学必须遵从语用能力培养的这三个阶段。
中学英语的情景教学模式,其创设的情景大部分是基于课文内容来创造,然而通过课文内容来创设情景有其局限性,情景教学根据课文所创设的情景只是生活的片段,真实语用环境会被大大缩小,此阶段只停留于语用理解的阶段。在情景教学模式中,教师如何能够达到语用认知的阶段呢?教师应把课文内容扩大到学习者的现实生活层面,全面具体反映学习者的语用环境。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王初明(2010)指出,各类小说和剧本是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呈现了一个个反映现实的虚拟社群,人物在语境中互动,语言在语境中运用。其次,戏剧及小说具有体验功能,戏剧与小说究其根本是来源于生活的,只不过戏剧及小说以其艺术手段将我们的生活写成了一本艺术作品。学生品读,演绎和反思戏剧和小说作品有利于他们获得特殊的情感和人生感受(杨延从,2015)可见语言艺术作品具有内化语用的效果。戏剧与小说能让学生接触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文化,拓宽了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等的渠道(Amato,1996)。因此,基于语用能力培养的情景教学模式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3 基于语用的情景教学模式
3.1 基于课文内容的语用知识感受
以课文的内容为基石,根据实际巧妙的设计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收集与外语学习相关资料,比如:图片,短视频,实物等。将收集的资料集中归类放到合适的文本当中。语言源自生活也用于生活,创设良好的外语语言学习环境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陈新仁(2013)认为,语用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言语行为,语篇组织,语用惯例,语用含意四个方面。情景教学模式的第一环,即是在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下,以经典的Grice(1975)的合作原则,言语行为,Brown和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论以及Schegloff(1992)的会话分析理论进行课文内容的语用分析,以问题互动的形式,对比母语和英语的语用异同,解构英语使用者如何在对话中运用语用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语用感受。
3.2 课文内容延申的语用知识深化
我国当前中学的英语教材虽然大多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然而并无法完全还原外语运用的真实环境。因此,教师要巧妙的设置情景将课文的内容延申至日常的实际生活。在基于语用的前提下,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以及课文情景连结起来,努力做到教材、学生、情景的高度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情景教学模式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3.3 基于小说与戏剧的语用知识内化
课文内容的延申仍基于我们母语语境,要借助各类外语题材,使学生充分内化语用知识。英文小说与戏剧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西方戏剧的创作是基于西方真实生活语境下的创作,蕴含了西方丰富的语用知识。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表演性。表演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舞台表达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真实的语境模拟,学生以切身的体验,领略戏剧情境,内化所学语用知识,塑造语用能力。
4 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与英语国家交流日益频繁,时代背景要求我们,英语学习和教学要逐渐向语用转变。基于语用能力培养的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能体验到不同情境下语言的具体使用,感受语用知识,塑造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Amato,R.P.Making It Happen:Interac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From Theory to Practice[M].New York: Longman.1996.
[2]Brown,P.and Levinson,S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 cognitive approach.In P. Cole and J.L.Morgan (Eds.),Speech acts,vol.3 of Syntax and semantics(pp,41—58).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4]Schegloff,E.A.On talk and its institutional occasions. In P.Drew and J.Heritage(Eds.),Talk at work:Interaction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pp.101-13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5]陳新仁.语用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6]陈新仁.新编语用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97-299.
[9]杨延从.基于读者体验的高中英语戏剧教学探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5(1):42.
作者简介
林佳鸿(1999-),男,汉族,福建厦门市人,本科生,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