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2020-05-26孟维王峰夏莉游一兰刘长辉
孟维 王峰 夏莉 游一兰 刘长辉
摘 要:人才培养是国家创新、国家进步、国家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各大高校引以重视的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指标。新工科教育印证着国家教育的总体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国家和各个高校的共同协作之下,应用型化工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也在逐步的优化,我校也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要求为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参照因素,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培养我校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化工人才;课程体系;培养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9734、2018606);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JK18BGD006)。
为了转型升级产业、提升未来全球竞争力,我国组织实施了“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性政策。以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对高等教育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工科建设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后正式拉开了帷幕[1]。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使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紧密结合,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新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化工人才[2]。化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化工教育中的核心环节,对地方高校化工专业的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湖南城市学院化工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明确并落实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构建基于应用型化工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并为其体系优化提供策略。
1 我校化工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随着时代的延迁,科技技术的快速更迭,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中,社会对应用型化工人才的需求更多了、要求更高了,随着全国的各个高校都重视化工人才的培养,我校也相应的做出了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转型。意识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专业认证推动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增强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基于社会的多种挑战,我校也在积极的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化工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更多的精英人才。
2 在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中课程教育体系的优化措施
1)培养学生强化非专业业务能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了培养目标中技术能力和非技术类能力同等重要。人才培养目标要更突出未来工程师应具有的非技术类能力要求,如沟通、表达、终身学习、伦理责任、全球认知和意识等。这充分体现将专业教育看作是教学载体,更注重所形成的能力。在工程专业认证的推动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开始逐步重视通识教育,但是与国际工程认证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通识教育仍主要围绕知识教育,通识教育应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将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本质。另外强调沟通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学生今后进入社会个人发展的最基本能力。我国的教育更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现这两方面的内容,在课程内容上也缺乏相应的沟通和写作训练,导致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我们可以开设一些类似的通识类写作和语言训练必修课,也可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或文献检索课程中增加一些写作指导的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2)合理设置纵向逐级加深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我校虽然在课程体系上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但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纵向课程体系明显不足。课程体系基于理论是培养人类活动行为的总称,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所有课程总和,简而言之都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应用型人才,当然也包含有化工人才,在长时间的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我校发现构建科学合理的纵向课程体系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但是这点上我校还是存在着些许的不足的,首先,对于应用型化工人才的培养,我们的课程教育体系还是更新的不够快,更有些教师还是沿用着以前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的为学生进行知识授学,从而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当应用于实际的时候,学生往往手足无措,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思维短路,当教师问道这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有什么联系的时候,一问三不知。由此可见,我校在纵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任重道远,同样的在应用型化工人才的培养上我们需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式,按照化工专业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从大一到大四划分为四个层级,逐级加深纵向的课程,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明了这堂课的理论知识该用到何处即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我校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上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很多高校都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2007年清華大学与天津大学的初步实践,让很多高校都逐步的认识到了工程专业指标认证的重要性,而在我校对于这样的改革还是存在着不足,我校的课程设计体系的重点还是偏向于通识的教育思想,比如我们熟知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等课程,导致我校的纵向课程体系缺乏逐级加深的功能,基本的课程教育体系还是大一大二公共课,大三大四专业课,这样的课程体系对于我校的应用型化工人才的培养明显不足,使得我校很多化工学生专业性较差。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的壁垒,课程体系更多体现“纵向逐级加深”,增加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化工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加自由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世界或者是我国的一流大学开设的自由选修课高达几百门,就专业课程就高达几十门,在数量上远远高于我校,当然这也存在着客观因素,相较于其他的一流大学,我校的师资力量确实有一定的悬殊,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多开设20到50门公共课还是可以的。在现有的基础上,我校的课程体系是不利于应用型化工人才的专业培养的,首先,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较大程度的拓宽,其次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然,在增加自由选修课的时候,我校应当打破传统的思维壁垒,科学合理的安排自由选修课,在人文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其他学科的课程,比如国学、科学、生物、环境能源等新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涉猎更多层面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打开思维。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所谓的高级思维,是指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从而使得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不仅仅是思维上的固式思考,更多的是心智活动上的及时应变。高阶思维在教学之中主要表现以下方面,比如在学习课程中对基础知识进行审视分析、综合教学内容中的核心思想(宗旨)、评价作者的中心思想、然后结合理论提升自己实践能力和再创作的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社会快速发展中,我校要顺应时代的变迁,改善优化我校的课程教育体系,向纵向发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我校的课程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为社会建设输送更多的应用型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小平,孙长银.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构建[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4):71-73.
[2]鲍存会.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途径[J].2019,4:42-44.
作者简介
孟维(1985-),男,湖南益阳人,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