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教师创业型角色认同的过程机制研究

2020-05-26郑琼鸽余秀兰

复旦教育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转型大学学校

郑琼鸽,余秀兰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

一、问题的提出

创业型大学是地方高校缓解生存压力、实现转型发展的新选择。尽管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研究在理论层面为我国地方高校向创业型高校转型提供了路径参照,但也面临本土化的现实困境。以付八军为代表的学者对创业型大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然而他们也表达了中国语境下创业型大学实践的无奈,“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建设尚未真正启动,最多处在宣传发动阶段,远未对教师产生实际影响”[1]。教师转型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关键,也是最大阻碍。大学转型与教师转型具有依存关系,如果教师们没有从传统型转向创业型,那么无论这些大学如何宣传,其实际上仍然属于传统型大学。[2]唯有教师认可并实践角色转型,才能真正实现创业教育、治理结构和产教融合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使创业型大学从理念落到实地。

目前关于创业型大学教师转型的研究议题集中在转型的意义、影响因素和路径等方面。(1)转型的意义。大学转型和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教师是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核心力量。[3]创业型大学不仅需要学校办学思路的转变,更需要教师角色的变迁。[4]大学教师从教学、科研和知识分子角色向学术创业角色的转变是一大关键趋势。[5]有学者从“教学功能”“科研功能”“院校管理”“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五个层面论证了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的新变化[6];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业型大学教师自我认知程度较高的角色为“知识的传授者”“创业教育的研究者”“学生的激励者”[7]。(2)转型的影响因素。教师转型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学者研究认为,保守的思想观念、低劣的研究成果以及繁重的各种压力是教师转型困难的三大主观因素[8],教师转型还受到评价机制、平台建设、大学文化等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9];有学者研究发现,来源于个体自我的责任感知比来源于外部的政策和形势影响更能推动创业型大学教师的转型行为[10]。(3)转型的路径。相比于国内教师转型的现实阻力,国外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如有学者基于美国商务部的《创新与创业型大学》报告,介绍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11]。总体而言,关于教师角色转型的研究成为创业型大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研究视角既有外部也有内部,然而对转型行为本身的过程性研究甚少。

强调教师内在主体性的角色认同直接影响教师个体的转型行为,是理顺创业型大学建设思路和突破路径的重要切入点。从“应然”的角度而言,创业型大学赋予了教师创业型的角色期望和要求。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就地方高校而言,究竟什么才是教师的创业型角色?教师在实际的角色认同过程中会面临哪些冲突?又会采取哪些应对策略?本文以教师角色认同为切入点,基于案例的深度剖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为何创业型大学理念难以在中国落地生根。

二、理论基础和理想型地方高校教师创业型角色框架建构

(一)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之父”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从大学内部组织转型的视角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五大特征——“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和整合的创业文化”[12]4。其理论为大学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模板,然而国外一些高校在效仿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锁定效应,陷入了发展困境[13]。作为“持续创新”的新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本身就没有可供复制的标准发展路径。国内高校要建设创业型大学,在学习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更加迫切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探讨其本土化问题。

伯顿·克拉克提出的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型”主要体现在“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引领下的创新型组织建设,较少涉及大学的育人功能。“创业精神”不限于组织,也可以应用到人才培养。目前国内外一些相关研究都强调了创业教育,如OECD 关于创业型大学的指导框架就包含“创业教学与学习”[14]。“创业型”不能弱化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因此本文对伯顿·克拉克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将“创业型”的共性概括为多元开放的创新型组织特性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本质诉求两个层面。尽管伯顿·克拉克没有将区域服务的办学定位概括为创业型大学的一大特点,但其所研究的一些案例正是以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要为战略突破口成功实现学校转型。从事以促进区域发展或提高国民经济绩效为目标的创业活动是OECD对创业型大学的一大主要评判工具。[14]地方高校具有面向区域发展的办学定位。因此,本文认为地方创业型大学是在创业精神引领下,面向区域发展、培养创业型人才和实现自身组织创新的大学。

(二)教师的创业型角色

“角色”一词是戏剧界的术语,用来描述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15《]教育大辞典》把教师角色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16]。教师角色非常丰富,主要包含“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研究者”“父母与朋友角色”[17]。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不同的学校办学定位,对教师均有不同的角色要求。本文中教师的创业型角色是指,在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背景下,教师应表现出来的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源自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型”职能和使命,应体现“创业型”的内涵和特质。

创业型大学是通过大胆革新自主站起来的大学,学校本身不安于传统也是对教师个人安稳工作的一大挑战。地方创业型大学具有创业型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体现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建设创业型组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目标。基于此,我们构建了地方高校教师创业型角色金字塔(见图1)。其中,“教书育人者”的传统角色处在金字塔的底端,也是教师的基本角色;“组织创新参与者”“区域发展助推者”“创业教育实践者”三大角色对应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处在金字塔的中端,也是教师的核心角色;“自我成长者”则是体现创业型大学积极进取的精神特质的典型角色。

图1 地方高校教师创业型角色金字塔

三、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A校是浙江省一所具有百年商贸教育办学历史的地方高校,始终坚持将商帮文化融入办学,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作为学校的精神追求。学校在县校合作方面具有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到县域办学,A校的特色发展遇到瓶颈,早期的优势效应递减。面对同类学校的激烈竞争,A 校面临如何提高办学水平的现实压力。另外,近几年学校总体上缺乏办学活力,需要建立新的目标来凝聚全校力量。因此,学校管理层将建设创业型大学作为一大转型战略和梦想。目前A 校正处在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前期阶段,在组织结构创新层面已有一些举措,然而由于缺乏广大普通教师的积极响应,建设成效并不明显。挖掘A 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机制对其他同类学校亦有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很美好,然而以A 校为代表的大学的实际建设之路并不顺利,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普通教师为何没有积极向创业型转型?案例研究是在“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当前正在进行的现象”[18],比较适合用于展示和解释现象发生的过程。因此,本文以A 校为案例,以教师角色认同为分析单元,采用参与式观察、开放式访谈和文件查阅等数据收集方法,运用逻辑模型和叙述性分析相结合的数据分析方法,以期通过探索性的质性研究建立地方高校教师创业型角色认同的过程理论。访谈部分主要运用质性研究的目的性抽样方法,以信息饱和为原则,选择了8 名一线教师和4 名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分别编号T1,T2……T12。样本涵盖理工、人文、语言、经管、艺术和教育等多个学科,职称(正高1人,副高4人,中级6人,初级1人)和性别(男7人,女5人)均衡分布。访谈内容围绕我们构建的地方高校教师创业型角色金字塔(理想型地方高校教师创业型角色框架),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如何看待教师的“教书育人”“参与组织创新”“助推区域发展”“实践创业教育”“实现自我成长”这些角色?(2)现实中是否尝试过实践这些角色?在实践中遇到了什么冲突或者阻力?访谈结束后,利用归纳法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和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角色认知:传统与创新的分歧

教师角色认同指的是教师自身对社会赋予的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接受,实现教师自身向理想教师角色的转变。[19]教师对创业型角色的认知则是其实现角色认同的前提。

1.教师角色认知的途径

A 校教师创业型角色认知主要来自社会要求、学校宣传和个人自发三个途径。首先,当前“双创”和“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对教师传统角色的冲击较大,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发展现实需要赋予了地方高校教师贴近产业、走近市场的角色期望。其次,创业型大学建设作为一大战略选择,必须让广大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教师角色的新变化。A校通过召开系列学术研讨会和课题研究的方式加强科学论证和宣传普及工作,使教师对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自身的角色转型要求有了模糊的印象。最后,除了外部影响和灌输,教师角色认知也受到个人认知水平和意愿的影响。尽管A 校在校级层面努力宣传,然而大部分教师仍然不了解什么是创业型大学,甚至不愿意去关心这些顶层问题,对教师创业型角色的认知非常有限。

2.对角色结构的认知差异

通过对12 名A 校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作进一步访谈发现,金字塔结构得到一部分教师的认可。受访者T1认为:“这几个角色是相辅相成的,教书育人是根本,几个角色都做好,那么实现自我成长才有根基。”受访者T6认为:“教师的教书育人是传统定位,也是最基本的角色,其余几个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教师的新要求,也是教师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理想境界。”

创业型角色金字塔结构也受到部分教师的质疑,认为这些角色“太虚”,尤其是创业教育形式大于内容。受访者T8认为:“创业本来就是烧钱的,有钱才能实践,才敢于实践。”普通老师对助推区域发展的贡献很有限,“助推区域发展是组织部门和领导们的事”(T2)。这个理想结构是对教师群体的规范要求,“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可能每个人都完全做到”(T5)。

(二)角色冲突:理想和现实的对抗

角色冲突是指个体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角色内部、角色之间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20]130创业型角色金字塔是地方创业型大学教师的理想角色或期望角色,在实践中容易与教师原有角色产生冲突。

1.角色冲突的表现:知与行的不一致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了“角色丛”的概念,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角色。[20]31教师创业型角色是面向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多重角色的组合。教师角色强调教师职位的社会期待,有着浓厚的结构功能主义色彩,教师角色认同则强调教师个体对职业角色的积极建构和在社会结构制约下的内在主体性。[21]

调研发现,教师尽管赋予了创业型角色重要意义,却无法付诸行动。这主要体现为态度上的不愿意和能力上的不胜任两个方面。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人文类学科的教师主要还是偏向实践教书育人和自我成长两个角色。除了传统的教书育人角色,创业教育实践者和区域经济发展助推者这两个角色不仅受学科类型的影响,也受教师能力和时间精力投入的限制。受访者T4 的研究解决了某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可用性测量问题。其提供的技术方案受到公司充分肯定:“区域服务的前提是知识的先进性,能够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成长。”受访者T2 反映了大多数教师的心声:“现在生活成本那么高,各种压力、焦虑,教书育人也只是个谋生手段,想实现精神层面的那些创新创业和自我发展真的很难。”

2.角色冲突的根源:价值观不一致

“他人如何看待教师”代表的是社会性角色要求,“教师如何看待自己”体现的是个体性自我诉求,两者往往并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教师角色的“扮演困境”使教师承担的社会角色呈现出一种选择性迷失。[22]角色冲突的根源是价值观的不一致。“价值观就是一些我们认可并期望其他人遵循的行为准则。”[23]17“冒险”“理性”“好奇”“竞争”“自主”“舒适”等都是被普遍认可的价值观。相对而言,具有“好奇”“冒险”“竞争”等体验型、进取型价值观的教师更容易接受创业型角色带来的变化和挑战,而具有“传统”“安全”“理性”等结果型、舒适型价值观的教师更容易对创业型角色产生抵抗。

教师个人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周围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变化而调整。语境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坚持某种价值观偏好的程度,如果发现产生的后果超过了一定限度,我们就不会再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偏好。[23]79角色转换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转换过程中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而心理上的不适应又会影响到角色行为的价值取向。[20]122如受访者T7 之前觉得高校里面混混日子挺好的,价值观偏好舒适型,后来因为工作岗位调整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意识到“努力”才最靠谱,价值观偏好转向进取型。“刚开始我觉得自己是被环境逼的,但现在觉得人最终的归宿是自己,任何选择都是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T7)

(三)角色选择:重构抑或放弃

角色认同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一体化心理结构。[19]教师角色转型需要教师正确领悟理想角色、明确角色定位,不断学习以实践角色。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制度激励,更需要强大的个人价值信念支撑。

1.角色选择的策略

在角色认知的基础上,面对角色冲突,教师结合自身情况采取策略,进行角色选择(见图2)。对A 校相关教师的研究发现,教师角色选择主要采用三种策略。(1)“整合”策略,即积极主动地整合这些期望角色,结合学术和市场,创造新角色,表现为兼职创办公司或技术入股,自我创业的同时也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如受访者T2 担任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师,目前正在尝试通过兼职实体店打造一种新的销售管理模式,同时努力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锻炼机会。(2)“聚焦”策略,即强化金字塔里的自身优势角色,同时兼顾其他角色,学术和市场有所偏重,相对缓和地实现角色切换,主要表现为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承担大量的咨询类、技术服务类或培训类横向课题。如受访者T1 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助推区域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为企业提供服务,助推区域发展,同时反馈到教学中,给教学提供案例,在实践中锻炼老师和培养学生”。受访者T9 表示:“几个角色兼顾很难,教书育人是首选,服务区域经济最精彩。”(3)“摒弃”策略,即无视这些期望角色,学术和市场完全分离,仍然保留教书育人的传统角色。如受访者T12 所言:“把课上好就很好了。”相对而言,前面两种策略是对角色的重构,具有一定的进取性,而最后一种策略则更多的是不屑或无奈。

图2 地方高校教师创业型角色选择策略

2.角色选择带来的结果

(1)外部激励和约束缺失下的群体放弃

创业型角色是一种理想角色,教师要成功实现传统型向创业型角色转型并不容易。长期以来,地方高校教师的工作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扮演的是“学者”及相应的传统教师的角色。一些教师在安稳的工作环境中放弃了自我成长,角色定位模糊,产生职业倦怠。

调研发现,A校的管理制度没有与“创业型”的办学目标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创新发展,将他们固守于教书育人的传统角色,难以实践参与组织创新等核心角色。受访者T1 表示:“在现有的制度下,基层老师推进组织创新的参与度还是很欠缺的,很多在实践中得到的创新想法没有有效的途径进行反馈。”教师参与组织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受访者T2表示:“组织创新往往走向利益集团那边,如果能让更多人受益或者体现公平,老师们还是愿意积极参与的。”受访者T11表示:“在现实核心利益面前,许多有益但又需要经受时间考验的改革会发生令人感到可惜的偏离。”不少教师渴望“自我成长”,但实践难度很大。受访者T5表示现实中尝试实践过“自我成长者”的角色,然而“学校制度变化太快,对自身无法有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受访者T7表示:“学校有些制度很僵化,内部层级流动性不好,不利于底层老师的发展。”受访者T9表示:“学校对我们年轻教师的培养,是统得比较死的状态,按照一个模板去培养。”

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教师个体容易受到其他教师的影响。A校的教师评价制度虽有分层但没有分类,总体缺少激励性,这也导致不少教师对角色转型无动于衷,放弃了自我成长。这些选择摒弃策略的教师在工作上并没有产生大的变化和不良后果。因为推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阻力,A校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最终未能写进学校的“十三五”规划,还需要进一步论证,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激励政策也有待进一步落实。尽管部分教师有转型的意愿,然而缺少稳定的政策激励,暂时只能靠他们的自发学习和实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学校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步伐。

(2)个人价值信念支撑下的个别转型

教师角色重构是在角色认知和角色选择的基础上,对角色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更加强调情感和行为层面的认同,是教师角色认同的关键环节。那些选择角色重构的教师普遍反映自己很累,不知道能坚持多久。以创业教育为例,“创业教育实践者”本身就没有固定的模板和标准,唯有依靠教师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塑造。

由于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尽管难以实现金字塔结构中的“创业教育实践者”等核心角色,也有教师凭借个人的价值信念实践了对“自我成长者”的角色认同。如受访者T3接受语言类专业教师弱势地位的现实,强化和创新自己的教书育人角色,尝试将伦理学和语言伦理学的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自我感觉工作很有成就感”;受访者T11 已年近半百,依然选择读博深造,“不仅要有自我提升的决心,还要努力克服面对困难的畏缩心理和底线思维等阻力”。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内部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受访者T4通过读博深造发现了自己对科研的热爱,并打算以后转型做科研。T4 认为:“成长不能依赖外界,如学校、专业、工作环境、政策环境,只有自己想要成长,才能付诸行动,最终实现成长。”受访者T10 结合自己的计算机专业背景,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工作平台,集中精力研究和培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社会学习者开发在线课程,成功整合学术和市场,创造了新角色。“我常在想自己在社会上能靠什么立足。我只会讲课,我要把课讲好,不仅要在学校服务学生,我还要服务社会学习者。”

五、讨论与建议

综上,教师角色认同是从角色认知、角色冲突到角色选择的持续过程(见图3)。角色认同主要受到学校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个人价值观和原有角色的影响。创业型角色金字塔是一个理想的角色框架,除了教书育人的基本角色外,教师对“组织创新参与者”“区域发展助推者”“创业教育实践者”这三大核心角色存在认知差异,总体上实践意愿不强,对“自我成长者”这一典型角色的实践意愿较强但难度较大。在外部激励不充分的条件下,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追求成为教师积极应对角色冲突的潜在强大力量。如果学校无法提供持续、稳定的激励政策,教师的创业型角色认同完全依靠个人的价值信念来支撑,而个人的价值观会在心理压力下被迫调整,那么这些教师是否能坚持对创业型角色的承诺将不得而知。

图3 地方高校教师创业型角色认同过程机制

根据角色认同理论,角色认同是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互动的结果。因此,学校应通过制度激励和文化渗透,促进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的“互动”,将创业型角色这一高校的期望角色传播和内化到广大教师身上,引导其价值观转化,帮助其积极实现角色认同。

(一)以人为本,给予教师希望和信心

学校作为组织,不仅要明确自身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发展战略,而且要从教师个体发展的角度给予其角色转型的希望和信心,激发其个人价值提升和实现的内在需求。“不值得定律”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学校的政策和制度不是要对教师施加压力,而应是从提高教师自身的角度给予其希望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让他们觉得角色转型是“值得的”。

“罗森塔尔效应”(又名“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揭示了一种普遍心理:对他人有所期望,同时期望他人对自己有所期望,尤其是后者,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能需要。周围领导、同事和学生的期望对普通教师的成长具有很大的暗示作用,有利于激发教师潜藏的职业理想。

(二)鼓励实践,支持教师角色选择的多元化

古人有云:“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实践新的发展理念是一项大工程,需要从学校顶层设计落实到教师个人。地方高校侧重实践应用,“创业型”更强化了其实践性。在树立希望和信心后,学校应创造宽松的环境条件,鼓励教师实践,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鼓励“实践”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宣讲的精神鼓励,更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以教师自主创业为例,有学者调查发现,创业型大学建设中教师参与意愿的政策激励呈现一大现实矛盾,即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缺乏创业意愿,而扶持政策却都倾向于成果丰富的教师。[24]面对创业型大学建设带来的角色冲突,教师只有在保障“薪酬”的生存基础上,才会考虑探索新的角色。学校的制度激励尤其要考虑广大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也要倡导多元价值观,支持教师群体的多元发展。

(三)加强制度和文化引导,帮助教师实现对角色选择的承诺

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创业文化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长效目标,而教师正是学校创业文化的主要建设者与传播者。强调效率的组织价值观、公平竞争的管理机制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都会激励教师采取积极的策略选择角色。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以及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将有助于凝聚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和共同价值观,获得他们的认同,并给予他们持续激励。[25]只有稳定、持续的制度所形成的文化才是教师创业型角色承诺的有力保障,有助于避免角色认同从“个别转型”退回到“群体放弃”。

猜你喜欢

转型大学学校
“留白”是个大学问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