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质量对血凝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
2020-05-26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凝血功能主要是对出血或血栓等相关病症进行判断的一个主要的根据,对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验的项目主要能够为相关的血栓、休克、中风、大出血等各类患者进行有效的支持,对患者的临床相关诊断和治疗都能提供可靠的依据[1]。对患者进行凝血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凝血4项,分别是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临床通常在进行采血的过程当中会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等导致血液标本出现影响,比如患者存在有标本的溶血和血量不足,标本送检不及时或者其他因素导致血液不合格标本出现,这会对于整体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2]。凝血的过程主要是血浆当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的一个过程,检验患者的凝血指标能够有效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特别是对相关手术患者,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了解,能够有效防止患者手术过程中或手术以后出现出血不止的状况[3]。临床对凝血功能进行检验的时候,合格的血液标本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标本采集、标本存放和送检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对于标本的检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本文针对于此分析血液标本质量对血凝检验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来自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相关病症治疗并且进行凝血指标检验的3000例患者。本文所选择的患者当中存在男性患者1800例,女性患者1200例,患者年龄最大值为78岁,年龄最小值为18岁,年龄平均值为(43.7±10.5)岁。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递交伦理委员会进行检验,并且符合伦理委员会的相关标准,获得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到我院进行相关病症,并且行凝血指标检验的患者;②所有研究对象存在有凝血指标检验的指征;③所有研究对象均年龄满18周岁;④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同意进行此次调查研究[4]。
1.2.2 排除标准:①本文研究对象排除半年内出现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和严重创伤的患者;②排除存在有肝肾和相关造血系统严重病症的患者;③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④排除恶性肿瘤患者或者近半年服用过抗凝血的药物治疗的患者;⑤排除合并有免疫系统类病症的患者;⑥排除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⑦排除中途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治疗而退出研究组的患者[5]。
1.3 方法:本文所选择的仪器为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系统,同时配合相配套的试剂。在进行标本检验之前,所有研究对象需要禁食禁饮12 h,晨起采集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标本在采集以后进行4000转每分钟的离心处理,处理10 min以后进行血浆分离,并且在30 min内立刻进行上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等相关检验。
1.4 观察指标:PT的正常参考值为12~16 s;Fib的正常参考值为2~4 g/L,APTT在正常参考值为24~36 s,TT的正常参考值为16~18 s[6]。分析导致本文研究对象凝血标本检验异常的相关因素。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对本文的所有计量标本进行统计学检验,所有的计量值均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验情况分析:本文3000例进行凝血检验的标本当中存在有凝血异常标本420例,占14.00%,其中有412例异常高值和8例异常低值,分别占13.73%和2.67%。对于凝血标本异常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进行比较,分别为(15.22±0.52)s、(29.56±1.56)s、(2.21±0.63)g/L、(16.92±0.82)s,而检验正常组分别为(13.02±0.41)s、(26.52±1.82)s、(2.72±0.52)g/L、(15.02±0.21)s,两组进行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见表1。
表1 凝血正常和凝血异常组的相关指标情况检验比较()
表1 凝血正常和凝血异常组的相关指标情况检验比较()
注:凝血正常组和凝血异常组相比,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凝血标本检验结果异常的因素分析:对影响凝血相关指标的检验结果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标本的采集量、标本采集部位、溶血标本、标本放置时间等相关因素都会对凝血标本检验结果产生影响,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具体进行分析可得,凝血异常组当中输液60例,输液同侧360例,P<0.05;采血量不足1.8 mL或超过2.0 mL的320例,采血量在1.8~2.0 mL的100例,P<0.05;存在溶血患者290例,不存在溶血患者130例,P<0.05;血检验放置时间在2 h以内的患者15例,血液检验放的时间超过2 h的患者405例,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实验室的相关标本将质量控制的主要工作分为标本检验之前、标本检验过程中和标本检验以后三个环节,因此保证实验室相关检验指标的质量应该严格的从这三个环节入手[7]。一般情况下导致相关标本出现误差都是在这三个环节当中存在失误而导致的,有临床研究认为,超过70%的误差都是因为分析之前的相关失误而导致。在进行标本分析以前的误差可以通过相关的质量管理和相关措施预防来进行规避。
因为临床在进行标本检验的过程中标本采集的工作量相对较大,所以导致在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等相关过程当中很容易使得相关标本出现误差。而从对标本质量的角度来说,标本质量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会对临床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产生影响[8]。从临床检验角度而言,检验过程当中很容易忽视,因为检验之前因为质量控制而导致的标本失误,这样就会使得检验结果直接对于临床的相关工作产生影响,使得检验结果不准确,耗费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也会耽搁对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而通过本文的调查能够得出对于标本的采血部位、标本的采集量、是否存在溶血标本和标本放置时间等都可能导致凝血结果产生差异,因此这些因素是导致患者凝血标本出现的必然因素[9]。
对患者进行静脉血液采集的过程中,临床护士为了节约时间或节省工作量,会直接从输液的同侧或者输液通路当中进行相关血液标本的采集,这就会使得患者输液侧的血液因为受到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溶液、氯化钾溶液等相关药物的稀释而产生影响,这就会使得血液中的血糖、血钾和血钠成分等存在着含量升高的趋势,也可能会导致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等相关含量降低,这会使得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存在直接的误差[10]。所以对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尽量避开在输液时间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同时也要避免选择输液同侧的手臂血管采集血液,再进行采集的过程中,禁止从输液的针头或者三通管等部位对患者进行抽血。而且外科手术治疗或者服用肝素、华法林等相关溶栓或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在治疗之前进行相关凝血指标的检验,在进行凝血指标检验的时候,需要加入一定剂量的抗凝剂,同时根据1∶9的比例进行配置,如果抗凝剂浓度为0.2~0.3,那么采集血量通常为1.8~2.7 mL。如果在规定剂量的抗凝剂当中,血液标本量过多或者过少都可能会导致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也会导致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这会使得凝血检验结果出现不准确的状况。所以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血管上表明的抗凝剂与标本比例1∶9严格的加以落实。
凝血对血液标本质量产生影响的最为常见因素就是标本出现溶血,经常会存在于采血的过程当中,导致标本出现溶血的因素分为如下几点:首先是进行标本采集的过程中过度对试管进行摇晃,导致红细胞出现破裂而产生溶血状况;第二是因为在采血的过程中没有将针头取下,导致血液注入试管的时候力度过大,使得红细胞出现破裂而出现溶血;第三是因为在采血的过程中因为穿刺的次数较多,或者因为采血的过程中因为空气进入等,使得血液成分中出现气泡而导致标本溶血。所以在进行采集血液的时候,要求临床医护工作者要熟练的掌握穿刺技术,并且在进行采集时缓慢的将血液推入试管当中,在血液注入试管以后,需要轻轻摇晃5~8次,避免因为摇晃过度而导致溶血现象出现。虽然在临床上经常应用,一次性负压真空管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但是仍然可能导致在血液标本采集时存在采集过量或溶血的情况。
除此以外,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和检测时间也会对于检验结果产生必不可免的影响,还有临床研究认为血液标本在采集以后,立即进行检验和血液标本采集两个小时进行检验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在标本采集超过两个小时以后进行检验,就会导致凝血酶原明显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因此也能够说明血液标本采集以后,需要尽量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相关的检验工作,这样才能够确保检验的结果准确。综上所述,血液标本在进行采集的时候多个因素都会对凝血标本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标本采集之前应严格的把控好各个采集的质量关,保证血液采集的合格和安全可靠性,以便最大程度上提升血液检验的质量,保证临床对患者进行病症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