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术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分析
2020-05-26
(辽宁省新民市人民医院骨二科,辽宁 新民 110300)
由于我国人口逐渐趋近老龄化的趋势,使我国的老年人群疾病发生率也在逐年提升,而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常见的骨折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常见老年骨折疾病之一,是指老年人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受间接外力而引起的骨折。传统的保守治疗方式容易引起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下肢静脉栓塞、压疮以及肺部感染等),所以治疗手段多采取手术的形式[1]。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极大部分老年人来说所承受的手术压力更小,治疗效果更显著。此研究主要对比内固定术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5年期间治疗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为30例,女性为70例,平均年龄(66.72±5.85)岁,将其采用随机分组法按照50例为一组分为研究组[男16例,女34例,(66.72±5.85)岁]和对照组[男14例,女36例,(66.72±5.85)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PFNA髓内固定术来进行手术,而研究组则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来进行手术,具体方法如下:①对照组采用PFNA髓内固定进行手术,具体方法如下:麻醉方式采取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姿势采用平卧位,并进行牵引复位(采用C型臂X线机进行复位引导)。于患者大粗隆顶端向上位置(约5~10 cm)进行切口制作(5 cm,纵切口);并按照皮肤、皮下深筋膜层的顺序进行逐层切开,之后采用曲柄手椎在大粗隆顶端股骨髓位置进行钻孔并将导针置入,并顺导针将PFNA主钉置入,在完成后将导针移除。在瞄准臂引导下将导针置入股骨头颈内部,并顺着导针将螺旋刀片合理置入股骨头内部,并在到达要求位置后锁定刀片,之后进行远端交锁螺钉拧入、螺钉尾帽的拧入[2]。之后对切口进行冲洗并负压引流,逐层缝合。②研究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手术:手术姿势采用侧卧位,麻醉方式可采用全身麻醉法,或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法。在患者麻醉生效后,在髋关节后外侧作切割伤口,将关节囊仔细切开,于小粗隆上方采取斜行截骨法,将近端骨折块取出,仔细将髓腔内容物清除,扩髓后将股骨上端及粗隆间残留的骨折块复位。确定股骨头中心和大粗隆顶端在同一平面并用骨水泥进行固定,对近端髓腔进行仔细处理,将假体安置并将髋关节复位,对切口进行冲洗并负压引流后,逐层缝合[3]。③术后对两组患者皆进行常规抗凝,同时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等治疗。
1.3 疗效标准:对两组患者术中的各项指标(包括术中手术时间以及出术中血量)进行数据的统计以及分析,以(P<0.05)为数据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负重时间以及骨头愈合时间进行数据的统计以及分析,以(P<0.05)为数据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以上数据分析进行数据的综合统计和分析之后,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则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的相关指标:对照组手术时长为(53.46±12.36)min,而研究组的手术时长为(32.65±7.61)min,t=10.137,P=0.001。研究组的手术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230.74±25.98)mL,而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68.79±30.65)mL,t=10.137,P=0.001。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患者的负重时间:对照组术后负重时间为(79.05±4.32)周,而研究组的术后负重时间为(55.46±7.88)周,t=18.561,P=0.001。研究组的术后负重时间差异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负重时间对比
2.3 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对照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4.89±2.06)周,而研究组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2.28±1.11)周,t=7.886,P=001。研究组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3 讨 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如今已成为老年人群体中的常见病状。是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下肢突然扭转或跌倒时强力的内收或是外展(或受到外力的直接冲击等)所造成的骨折[4]。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而言,若只是考虑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而言,仅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疗法就能起到治疗效果,但由于高龄患者人群的疾病病死率比较高,且仅采取传统保守治疗疗法会使患者的肢体活动长时间受到限制,导致高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上升,因此近年来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原则是采用手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5]。而对高龄患者而言,无论是常规的非手术治疗手段,还是术后的长时间的卧床治疗,皆会引起诸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等一系列的术后并发症形成[6],延长患者的恢复时长。
对于高龄患者来说,术后的卧床时间越长,就会使得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诸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血管损坏等)发生概率上升,所以对于高龄患者来说,应该在对高龄患者进行手术后,缩短其术后卧床治疗时间,同时在患者身体功能有所改善且能下地活动的情况下,使其早日恢复日常活动,既锻炼了患者的身体功能,同时也降低了患者在术后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概率,对患者的术后快速恢复能够起到明显的提升。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手段包括了外固定支架、多枚钉、侧方钉板类、髓内钉系统(包括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PFNA以及人工假体置换术),其中常见的是PFNA固定法以及人工假体置换术[7]。而传统的PFNA髓内固定方法由于螺旋刀片的固定,股骨颈直径较小的患者容易出现穿出股骨颈的危险,进而导致远期出现切割现象,同时股骨颈内的螺旋刀片会导致导致股骨头坏死、固定的失败造成骨折不愈合等一系列因素会导致患者的治疗时间过长,延长患者的恢复时间,对患者的体能以及身心形成威胁[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指将人工假体(包括股骨部分以及髋臼部分),利用骨水泥以及螺丝钉将其固定在患者病患周边正常骨质上,用之取代患者的病变关节,重建患者髋关节的正常功能,相对于传统的PFNA固定术来说,是目前一种比较成熟、可靠的治疗手段[9]。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除了能在术中除了能够避免患者术中的大量出血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使得手术安全而又高效,这使得手术给高龄患者所带来的术中压力大幅度减小。同时人工髋关节在术后能够固定牢固,并且无需牵引。在保证患者的骨头愈合时间缩短的情况下,让患者能够较早的下地进行负重和功能性的锻炼,降低了患者在术后因卧床治疗所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带来极大疗效。同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也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时间,对于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所造成的经济压力以及心理压力也能够变小[10]。患者在入院进行治疗时主治医师需要对患者的各方面进行了解,包括患者的病情状况、患者的过敏史、患者的遗传病史、体能能否承受手术等,确保患者能够提前对手术进行适应,同时根据治疗的最终目的,对患者患处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检查,以确保手术能够顺利且精确地进行。同时在术后要对患者进行炎症的护理,并对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计划指导,如适当的让患者进行锻炼能够加快患者的伤口愈合等,同时观察患者在术后是否出现对人工假体不适应的情况并进行调整。医护人员可在患者恢复期间定期对患者进行透视检查用以观察患者的恢复状况。
此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中的出血量都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比起PFNA内固定术来说,更能够保障患者在术中的安全以及手术时间的高效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手术压力,降低了患者术中出现意外的概率,同时也提高了手术的效率。观察组的患者负重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数据均低于对照度(P<0.05),说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相对于PFNA内固定术来说,能够极大程度上缩短患者在术后的骨头愈合时间以及卧床时间,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让患者能够早日进行术后的负重和康复训练,进而增强了患者在术后的体能恢复,从而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和进行应用。
综上所述,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患者在手术中的压力,同时在实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治疗时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缩短,使患者的身体功能能够尽早得到锻炼,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患者的康复起到巨大的改善效果。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值得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