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与耳科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2020-05-26
(东平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山东 泰安 271500)
鼓膜穿孔属于耳鼻喉科临床诊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在发生之后多表现为耳部疼痛、听力降低等等,对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目前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手术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耳部造成伤害,不能保证预后,甚至出现疼痛感过高的问题[1]。针对于此,下文分析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鼓膜穿孔患者,评价耳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的鼓膜修补术在其中应用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时间段之内我院收治的鼓膜穿孔患者当中,选入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的形式将其均分成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1~44岁,中位年龄(31.11±1.22)岁。性别:男25例(62.5%),女15例(37.5%)。实验组:年龄22~45岁,中位年龄(31.14±1.26)岁。性别:男24例(60.0%),女16例(40.0%)。纳入标准:在手术之前进行常规性的检查,纯音测听结果显示轻度以及中度的传导性耳聋[2];采用声导抗进行检查显示结果处于正常状态;鼓膜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穿孔状态;对此次研究知情。排除标准:拒绝参与此次研究;骨质性损坏。通过SPSS23.0软件统计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组间呈现为(P>0.05)。
1.2 方法。实验组: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采用全麻法之后,进行耳屏之前以及外耳道皮肤的浸润麻醉,在耳廓上面的颗区进行横向的切开,切口长度为3 cm,到达颗肌筋膜组织,适当收集的留取大小颗肌筋膜,对其进行晒干并且备用[3]。采用缝合线对切口进行间断性的缝合处理,然后观察鼓膜组织,在距离鼓环大约5 mm的位置做出外耳道前部、后补下壁的弧形切口,对皮肤到骨皮质表面的组织进行切开处理,将鼓膜边缘的创面剥离,将鼓环结构全部暴露出来,取颗肌筋膜植入,主要采用内贴法进行处理,然后与残留的鼓膜相互贴覆,对筋膜进行掀起处理,然后在鼓膜的四周区域进行明胶海绵的填塞处理,待筋膜组织得到复位之后,对明胶海绵进行填塞,于手术腔位置填塞碘纺纱布条,并利用无菌类型的辅料对切口进行包扎处理[4]。
对照组: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在全麻之后针对耳道四壁组织以及耳后组织进行合理的浸润麻醉,在进行常规的耳后切口之后,针对皮肤以及皮下、骨皮质表面等等进行切开,将颗肌筋膜显露出来,切去出适当大小进行备用[5]。对外耳道的皮片进行分离处理,上部到颗线位置、后部到乙状窦投影区域的前缘组织,前方针对外耳道前上位置进行显露,耳刀皮片组织合理的修薄处理,将牵引器应用其中,然后将鼓鳞裂骨质去除,采用显微镜进行鼓环以及听小骨的观察,利用颗肌筋膜的内贴方式进行鼓膜贴覆处理,合理的掀起筋膜组织,将明胶海绵正确填塞在鼓膜四周区域当中,待筋膜复位以后,再次将明胶海绵应用其中,并在手术腔之内填塞碘纺纱布条,对耳后组织的切口进行缝合处理,并且采用无菌类型的辅料以及绑带对其进行包扎处理[6]。
1.3 判定指标:①记录手术的时间与出血量;②采用疼痛感自评量表进行分析,总分为10分,0分为无痛,1~3分可以判定为轻度疼痛,4~7分可以判定为中度疼痛,7分以上则判定成为重度疼痛,疼痛感=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③在手术之后6个月对听力水平进行测定,评价听力提高幅度。④在手术之后出血量较少,听力恢复到正常状态,判定为痊愈;在手术之后听力大幅度改善,判定为有效;在手术之后听力未改善,判定为无效。治疗效果=痊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远远高于实验组,数据之间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比()
2.2 疼痛感:实验组的疼痛感远远低于对照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感比较
2.3 治疗效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2.4 听力提高幅度:对照组的听力提高幅度为(20.4±1.1)dB,实验组为(24.5±2.2)dB,t=10.5423,P=0.0000,实验组远远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在耳鼻喉科临床诊疗的过程中,急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疾病很容易诱发鼓膜穿孔并发症,采用感染控制方式之后,虽然一些患者的穿孔症状可以得到自行的修复,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鼓膜穿孔后遗症,导致听力受到影响。目前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鼓膜修补术的方式,针对已经穿孔的鼓膜组织修补处理,通过将组织移植,有助于合理的修复鼓膜组织,保证完整性,提高听力,并且可以有效的预防耳道感染问题,达到良好的修补治疗目的[7]。在传统的鼓膜修补术工作中,主要利用显微镜设备进行处理,虽然已经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是,此类手术方式的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出血量很多,操作的时间很长,并且创口的面积较大,甚至还会出现耳后瘢痕的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而目前在临床医疗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耳内镜受到广泛的应用,耳内镜下进行鼓膜修补手术,有助于保证操作的简易性以及安全性,创口的面积很小,可以提升修补手术工作效果,转变以往的鼓膜修补术形式,打破传统手术模式的局限性,增加手术视野的暴露范围,促使各方面手术工作的合理实施[8]。
对于显微镜之下的鼓膜修补术而言,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术方式不断成熟,然而,由于外耳道有生理狭窄的部分,其一就是耳部组织、软骨组织的交界区域,其二就是耳部到鼓膜大约0.5 cm的位置,被称为耳道峡。采用显微镜手术方式,光源在手术过程中经常无法全方位的覆盖到整体鼓膜穿孔的边缘位置,在手术期间经常需要针对镜头的方向以及焦距进行调整,窥探穿孔边缘,开展手术操作工作,在实际手术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外耳道狭窄现象亦或是鼓膜前下方穿孔的问题,难以利用显微镜合理的处理,需要针对耳后的切口进行扩大处理才能完成手术任务,除了会导致手术操作的时间增加,还会导致出血量有所提升,甚至会出现疼痛感过高的现象[9]。在20世纪80年代,内镜技术以及相关的视频显示系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而内径系统于耳鼻咽喉手术中得到了良好的使用,耳内镜也开始应用于外耳道的异物取出操作以及鼓膜置管操作当中。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采用耳内镜完成相关的中耳外科手术操作与耳神经外科手术操作等工作,与显微镜手术方式相较,耳内镜手术法的应用优势很高。上文研究中主要分析显微镜下以及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的应用,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的鼓膜修补术方式,实验组采用耳内镜下的鼓膜修补术方式,相比之下,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听力提高幅度远远的优于对照组,P<0.05。采用耳内镜鼓膜修补术方式进行鼓膜穿孔的治疗,其优势主要表现为:①有助于提升分辨率,获取到较为清晰的图像,具有较高的放大作用,可以将图像放大3~5倍[10]。②具有一定的微创优势,手术过程中切口的数量很少,切口长度很小,采用调节镜柄焦距的方式,就可以清晰的查看手术视野之内的实际状况。耳内镜还能全面的针对鼓膜穿孔前下方边缘位置合理的观察,正确执行手术操作工作,绕过外耳道的生理狭窄部分,预防切口过高亦或是疼痛感过高的现象[11]。③在使用耳内镜手术方式的过程中,可以紧贴着鼓膜表面组织完成操作任务,提升手术的精细化水平,保证操作准确性。尤其在鼓膜穿孔边缘组织开展上皮剔除工作以及移植床创作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进行贴补物质位置的调整与控制,与显微镜下的鼓膜修补术方式相比,能够减少具体的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数量,有效的提升听力水平。与此同时,在耳内镜修补术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提升鼓膜穿孔的愈合效果,改善以往的修补术形式与方法,全面提升鼓膜穿孔修补手术方式的应用水平,合理的针对上鼓室结构与下鼓室结构进行观察,针对病变组织彻底的清理[12]。综上所述,在鼓膜穿孔手术过程中,采用耳内镜鼓膜修补术方式,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降低疼痛感,改善听力水平,具有较高的推广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