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的比较分析
2020-05-26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中医院,辽宁 朝阳 122400)
伴随医学技术发展与不同类型技术的渗透与结合,医学研究和微生物检验的有效结合,能够为病原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1]。在临床研究中,虽然微生物检验可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准确性,诊断水平不断提升,但在微生物阳性率检验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参考价值不明显。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的比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研究,随机将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我院100份临床微生物标本分为实验组(50份)、对照组(50份)。实验组50份临床微生物标本,痰液标本、尿液标本、全血标本、脓液标本分别为12份、10份、17份、11份。对照组50份临床微生物标本,痰液标本、尿液标本、全血标本、脓液标本分别为10份、12份、14份、14份。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微生物标本的资料,经对比显示统计值P>0.05,可对比。
1.2 方法:两组临床微生物标本均采用全自动细菌检定分析仪器,在实际检验期间,应遵循微生物标本检验的标准要求落实相关操作,对温度条件进行控制,且配制培养基需与规范要求保持一致,详细进行记录[2]。
1.3 评价指标:比较分析实验组、对照组阳性率检验结果,主要包括脓液标本、全血标本、痰液标本、尿液标本四部分。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临床微生物标本脓液标本、全血标本、痰液标本、尿液标本阳性率检验结果进行检验,当计数、计量资料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后显示P<0.05,表示同一观察指标的差异符合统计学判定标准。
2 结果
根据两组临床微生物标本脓液标本、全血标本、痰液标本、尿液标本阳性率检验对比结果分析发现,实验组前两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后两项指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在微生物阳性率检验和临床诊断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各领域融合效果明显增强,进一步推动了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通过开展微生物检验工作,为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能够科学引导初期诊断,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作为观察指标,作用不容小觑[3]。但在医学领域,微生物检验应用仍为初级阶段,所以阳性率检验数值并不高且差异性明显。若阳性率值不高,将对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程度产生直接影响,同样使得疾病治疗方式选择受到不利影响。所以,必须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结果差异因素加以分析,在有效整改并优化后,进一步优化检验结果准确性以及有效性[4]。
一般情况下,同年内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差异原因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采集标本缺乏规范性。微生物标本质量会对阳性率产生直接影响,若医务工作人员对微生物标本的采取不规范,会导致标本采集不达标,使其质量下降。特别是在患者服用抗生素以后,亦或是输注抗生素后对标本进行采集,会出现标本培养阴性的情况,使得阳性率检验结果受到影响[5]。通常,脓液标本与尿液标本会在感染初期亦或是尚未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因而检验阳性率相对较高。但血液采集时间是在使用抗生素以后,甚至是发热高峰以后进行采集,因而阳性率的检验数值并不高。另外,呼吸道标本与患者痰质量存在不可分割联系,因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患者咳痰难度较大且掺杂唾液痰,同样对最终的阳性检出率产生了不利影响。②保存与运送微生物标本缺乏合理性。在采集完成微生物标本后应立即送检处理,若无法确保及时送检,则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保存方法。如果保存与运送环节存在问题,必然会对微生物检验阳性率数值产生负面影响[6]。③临床医师、护理工作人员以及微生物检验工作人员沟通不到位。在采集微生物标本的整个过程中会涉及诸多环节,若临床医师、护理工作人员以及微生物检验工作人员的认知无法统一或者是配合不到位,也会对标本质量产生影响。
表1 两组临床微生物标本阳性率检验结果对比(n,%)
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50份临床微生物标本总阳性率比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50份临床微生物标本总阳性率高的主要原因就是院内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多次组织并开展采集微生物标本的规范化培训,且微生物科室内部工作人员与临床科室沟通和交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微生物标本的质量,为阳性率检验结果的提高提供了必要保障。
在此次研究中,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痰液标本、尿液标本检验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全血标本、脓液标本检验阳性率比对照组低,临床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微生物标本检验过程中,采集、运输、保存等环节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不仅要为微生物标本提供适宜环境,同样要求检验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熟练掌握生理学与微生物形态学相关知识,累积丰富检验经验,不断提高操作与判断能力,才能够优化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7]。
综上所述,不同时段、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在临床治疗期间,应综合考虑检验的最终结果,科学合理地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进一步改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在医学技术实际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仪器设备的精确度逐渐提升,医疗领域中微生物检验的措施受到广泛重视,已经开始向着自动化的趋势发展,成为当前医疗研究中抗感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重要依据。而在事业临床微生物检验方式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步骤就是采集环节、细菌培养环节、分离环节、鉴定环节与结果获取环节的分析工作,预防结果受到主观性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检验工作期间,需要确保各方面标本的真实性与精确性,保证利用合理的方法开展微生物学的检验活动,合理的研究与分析患者病情,以便于正确的做出诊断,相关检验人员与医疗人员需要相互配合,积极学习各方面的工作技术与专业内容,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以此提升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在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疾病状况、微生物检验特点等进行合理的处理,正确的检测出感染性疾病情况,提升整体工作效果。在此期间,应重视以下几点工作的落实与实施:①保证微生物相关标本采集的规范性。要加大检验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每年都要开展统一的教育活动,要求医护工作人员可以全面采集微生物的各类结果,并保证采集技术应用的规范性,提升标本的处理质量。相关检验工作人员需要到科室中进行调查,参与到采样技术的教育活动中,保证进行特殊标本的合理采集与交流。与此同时,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合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处理,除了要保证采样的规范性之外,还需指导工作人员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此时,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形式或是建设微信群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使得每位人员都能全面了解与掌握采样技术的应用方式。②应针对样本的运输流程进行严格管理。在以往的研究与工作中可以得知,微生物的样本检测阳性率的提升、样本合理采集与保存等,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而在样本的运输环节中,其流程的内容繁琐,不会受到临床工作的重视,很容易出现纰漏问题,在此过程中,应结合此类问题的发生特点与规律等,制定完善的样本运输制度,通过细节的管理提升样本运输规范性与标准性,保证合格率可以提升到一定范围之内,以此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③应全面增强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技术水平。在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应将生理学技术形式、形态学技术形式等生化反应作为主要依据,培养工作人员的检验判断能力与识别能力,以便于在实际操作期间,更好的完成检验任务。在此期间,应全面提升检验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总结丰富经验,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可以在学习技能与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整体的检验工作效果与水平,在多个渠道的支持下,合理的开展教育活动。④应针对实验室的工作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保证实验室的操作行为得到规范,并增强鉴定水平与能力。在此期间应正确进行细菌室相关操作质量的严格管理,制作出相应的文件,并针对规章制度内容进行改革完善,通过合理的方式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在此期间,应制定出关于无菌类型的实验管理模式,以便于针对整体的实验内容与流程进行严格管控。例如:开展革兰染色实验流程管理工作与药敏实验流程的管理工作,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就要使用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另外,在微生物检验工作中,还需结合不同的标本情况进行差异性的管理与协调,如果发现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很低,那么在工作中就要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合理的进行管理与调控,保证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水平,充分的规范、调整微生物检验方式方法,以此提升整体检验工作效果与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合理化的服务[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