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定位视角的无锡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0-05-26刘文涛
刘文涛
(无锡市滨湖区政府目标管理中心,江苏 无锡 214071)
作为因工商而兴的城市,长期以来,无锡制造业在当地经济社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影响,无锡经济经历了一个困难时期,尤其制造业,更是处于负重爬坡、艰难前行之中。“十二五”时期,无锡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从11.6%下降到7.1%;制造业经受着结构性产能过剩与持续性增长乏力的双重考验,工业增加值增速从11.7%下降到4.8%。在此背景下,无锡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提出了重振制造业,走产业强市的发展道路。“十三五”以来,无锡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止跌回升,并稳定在7.5%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步回升到8%以上,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初见成效。
1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课题
中共无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指出:“制造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市强。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无锡实现产业强、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的现实途径。”可以说,未来一段时期,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竞争上。2017年,无锡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规模,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万亿元。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制造业转型升级广泛推进,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更是凭借各自基础优势,在技术领先、产出效益、绿色发展等方面竞相追赶。因此,无论从内部条件还是外部形势看,无锡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在区域经济中,不同产业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规模与增长速度,根据其在当地产业发展中所具有的带动性、支撑性、引导性等,通常划分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夕阳产业等①,即不同的产业发展地位。其中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规模与增长速度是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整体提升,根据各产业发展基础、发展趋势对其发展地位进行主动性引导,即产业发展定位调整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当前,无锡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重振制造业,其核心在于结构优化与质效提升。如何分析现实基础与发展趋势?如何择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夕阳产业?成为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文章将回顾无锡制造业近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从内部细分行业入手,分析结构与质效变化及其对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全国和江苏省为参照,从规模集聚、发展潜力两个视角分析无锡的相对优势与劣势,提出产业定位调整建议,为无锡制造业的结构优化与质效提升明晰方向,助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与高质量发展。
2 从历史数据看行业发展变迁
近10年来,无锡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波动性变化。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看,2008年到2010年逐年增长,从5 521家扩增到7 945家,2011年入库标准调整,企业数从5 203家起逐步扩增到5 362家后又缩减到4 853家,直到2017年再次回增到5 220家。从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看,2008年到2011年为快速增长期,2012年到2016年为低迷徘徊期,直到2017年才重拾增势,以总产值为例,2008年到2011年分别为1.01万亿元、1.06万亿元、1.27万亿元、1.43万亿元,呈阶梯式增长,2012年到2016年则分别为1.42万亿元、1.46万亿元、1.42万亿元、1.43万亿元、1.41万亿元,徘徊于小幅区间内,2017年一改颓势增长到1.51万亿元,终于跨入新台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的发展态势与总产值基本相似。
从以上数据可以直观看出,整体而言,无锡制造业在近10年中的发展表现并不乐观。从以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测算的结构与增长②情况来看,快速增长期、低迷徘徊期两个阶段不同发展地位的产业变化如表1所示。10年中,主导产业的行业范围有明显扩张,支撑性、增长贡献都有大幅提升,但经营质效在2011年后逐步降低,支柱产业在行业范围、支撑性、增长贡献、经营质效等方面变化不大,先导产业呈向好趋势,夕阳产业呈收缩态势。其中,主导产业对整个制造业的正向影响几乎被夕阳产业的负向影响所吞噬。例如,在2011年到2017年间,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增加了6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产值占比提高了3.4个百分点;而黑色冶金工业的产值却下降了1 04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3%,产值占比下降了7.7个百分点。因此可知,无锡制造业近10年之所以陷于增长困境,主要症结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失衡,主导产业增长不足,夕阳产业下降过快,同时,除先导产业之外,各产业的经营质效没有显著改善,有的行业甚至有所降低,削弱了整个制造业的增长持续性。
3 规模集聚与发展潜力的横向比较
无锡制造业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和调整,不同行业在规模集聚、发展潜力上表现各异,逐渐分化,有的突现出自身优势,有的则显现出相对劣势。这种优劣势可通过与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横向数据比较得以观察。
从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测算的规模集聚情况来看,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无锡制造业17个细分行业中有8个规模集聚相对较高,其区位商均大于1.2,其中电气设备的优势最为突出(区位商1.89),有5个细分行业规模集聚相对不足,区位商小于0.6。在江苏省范围内,无锡制造业中显示出规模集聚优势、劣势的细分行业则分别为3个和7个。在无锡各优势行业中,大部分行业(仅有色冶金例外)相对江苏的区位商小于相对全国的区位商,说明这些行业也是江苏省的集聚优势行业,无锡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省内竞争压力,如纺织与服装、金属制品、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等行业。在发展潜力方面,从区域比较看,2011-2017年间,无锡制造业中发展势头领先于全国同行业的仅有2个,无锡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9.1%(全国6.1%),通用设备为3.6%(全国2.1%),领先于全省同业的则仅有1个为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5.2%(全省3.9%),其他行业发展势头均显相对不足。可见,2011年到2017年期间,无锡制造业中多数行业在发展潜力上难言优势。
表1 无锡制造业2008-2017年不同发展地位的产业变化
数据来源:无锡统计年鉴(2009-2018年),经整理计算。
4 注重结构优化与质效提升
无锡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从自身发展看,主导产业、夕阳产业结构调整失衡,大部分产业经营质效未见改善,而先导产业质效虽高但仍待壮大;从横向比较看,在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中,仅部分行业保留了规模集聚上的相对优势,在发展潜力上几乎一致地显现出相对劣势。这正是无锡制造业前期艰难前行的逻辑所在。2016年,无锡市发布了以质量效益领先、创新能力增强、智能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空间布局集聚为目标的“十三五”制造业转型发展规划,重点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能源机车、新材料、高端纺织及服装等产业方向。当务之急,无锡要结合规划目标,立足现实,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和行业趋势,对制造业内部各细分行业的发展定位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真正有效推进本地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一是重点锁定交运设备、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等3个行业,列入主导产业聚力打造,为无锡制造业升级引领方向。近10年中,这3个行业对无锡制造业的支撑性从30%增长到37%,从经营质效上看,交运设备表现最好,2017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为9.4%,高于江苏省和全国同行业水平,电气设备表现最弱,电子设备表现平平。考虑这3个行业的技术特点和对其他行业的带动能力,在发展方向上,建议交运设备利用效益优势进一步扩增规模,电气设备、电子设备充分发挥现有规模优势大力提升产业质效,主导产业整体规模占比达到40%以上,整体效益处于持续领先水平;在发展策略上,建议从规模集聚、研发创新两个方向进行突破,支持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共生发展,推进存量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与价值链提升,引进增量企业时注重技术补差和引领性而不是规模,把工作重心放在优化产业生态,培育产业集群,与其他竞争型城市错位互补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重点锁定纺织与服装、有色冶金、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4个行业,列入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为无锡制造业转型稳住根基。近10年中,这4个行业对无锡制造业的支撑性稳定在30%左右,其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的经营质效近年来不断提升,2017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分别达到12.8%和9.6%,与江苏省(8%左右)和全国(7%左右)同行业相比优势明显。考虑这4个行业的传统属性和自身基础,在发展方向上,建议纺织与服装、有色冶金以提升产业质效为主,同时适当缩减规模,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利用效益优势适当扩增规模,支柱产业整体规模占比保持相对稳定;在发展策略上,建议从管理经营方向突破,支持企业横向兼并整合或者组建产业联合体,推进存量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提质,严控粗放式的存量扩能和增量引进,把工作重心放在产业高效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上。
三是重点锁定医药、仪器仪表2个行业,列入先导产业合理布局,为无锡制造业增长培育新动能。近10年中,这2个行业对无锡制造业的支撑性从未超过3%,规模明显不足,但从细分行业对比看,这2个行业在效益和研发投入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其利润率水平连年靠前,2017年分别达到12%和13.3%,仪器仪表的研发投入强度连年维持在3%左右,远高于无锡、全省乃至全国的同行业和全行业水平。同时,从产业发展趋势看,未来在生物医药、精密仪器领域市场可期。因此,在发展方向上,建议这2个行业以增量引进为主,聚焦特色园区集聚培育,先导产业整体规模占比提升到5%以上;在发展策略上,建议从投资引导上进行突破,重点引进一批技术前沿并具一定规模的企业。
四是重点锁定化学、黑色冶金、金属制品等3个行业,列入夕阳产业有序收缩(重整),为无锡制造业发展置换新空间。近10年中,这3个行业对无锡制造业的支撑性从36%降到23%,主要是黑色冶金持续收缩,虽然从规模集聚上看,黑色冶金、金属制品仍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在经营质效上都没有表现出相对其他地区的比较优势。考虑这3个行业技术已趋成熟、市场相对稳定的行业特点,在发展方向上,建议以缩减规模为主,夕阳产业整体规模占比控制在15%以内;在发展策略上,建议从监管协调上进行突破,着力推进存量企业大范围整合,削减中小型企业数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坚决清退转移不达标企业,停止增量进入,把工作重心放在集约发展与环境友好方面。
注释:
① 文中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夕阳产业主要是根据各产业在当地产业体系中的发展规模、增长速度进行的划分。
② 文中的规模以上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增长率并没有采用统计增长数据,而是以相关绝对值直接计算,因为这样虽然忽略了不同年份入库企业数量变化,但恰恰反映出规模以上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作为一个整体的扩张或收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