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EST分析法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研究进展

2020-05-26徐晓敏陈庆锟陈荃王岩胡红濮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卫生基层

徐晓敏 ,陈庆锟 ,陈荃 ,王岩 ,胡红濮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条件的改善,促使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由急慢性传染病逐步过渡到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1]。因此,对慢性病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让患者提高自身健康意识[2];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对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建档、病情追踪和治疗;通过远程监护、手机智能APP等方式随时监测病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3]。

基层卫生信息化作为卫生信息化的网底,信息化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转变服务方式,提高城乡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和获得感,将患者留在基层,缓解医疗卫生供需矛盾。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目前各省市正积极探索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距离理想目标仍任重道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等数据库,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官方网站中关于基层卫生信息化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图书、研究报告、政策文件等。检索关键词:“基层卫生信息化”“信息化建设”“primary health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等;检索时间:2000—2019年。

1.2 研究方法 采用战略外部环境分析中常用的PEST分析法(PEST analysis),分别从政治(polities)、经济(economic)、社会(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4个方面整体把握我国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环境,并评价上述因素对组织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本文PEST分析法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对基层卫生信息化产生约束的法律、法规等内容;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对基层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和使用等内容;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巨大的医疗需求、信息化人才配置等内容;技术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整体发展、新兴技术的辅助应用等内容(见图1)。

图1 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环境Figure 1 Macro-environment of primary health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表1 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关政策Table 1 Related policies for primary health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2 政治环境分析

2.1 国家政策的出台为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国家高度重视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并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详见表1。通过梳理相关政策,发现我国或出台战略规划等政策强调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或颁布《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5]等指导性文件,促使我国基层卫生信息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发展到区域协同发展的质的飞跃[8]。这些政策为各地区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并提供制度保障。

2.2 行业规范和评价监管推动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 国家针对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出台了相关的建设标准与规范(见表2),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10]、《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13]等文件的指导下,各省份相继开展本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目前各省份的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已初具成效。但不同地区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尽相同,为整体把握各省份的信息化水平,找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基层卫生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测评。为此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9]等文件中,强调了信息化评价的重要性,鼓励并支持各科研或行政机构研究或参与基层卫生信息化的评价。但由于我国基层卫生信息化无统一的建设模式,各地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架构、业务功能等存在地区性的差异,国内尚未见对基层卫生信息化整体水平的评价研究[14]。

3 经济环境分析

3.1 前期中央专项财政资金投入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十二五”期间,中央通过设立“中西部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带动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层卫生信息化硬件设施、网络环境及信息系统等内容的建设[15]。据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7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44%村卫生室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覆盖[16],系统支持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等功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共有服务器1.34万台,个人计算机60.19万台,基层机构网络环境建设的覆盖率接近81%[5]。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数较大,导致平均分配到每一家的建设金额较少,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定期更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等需要大量资金。

3.2 后期建设资金短缺导致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缺乏持续性 相对于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发展略显缓慢。尽管中央和各级政府前期对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仍无法满足基层卫生信息化后期建设的巨大需求,即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投入建设的资金在省市区级的大规模建设由财政统一发放,导致市级以下部门缺乏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并且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17];二是基层卫生信息化需要定期对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等进行更新和维护,需要资金的支持,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将基层卫生信息化的运行及维护费用纳入常规的财政预算中[5]。总体来说,建设资金短缺使得整个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缺乏持续性,严重制约了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4 社会环境分析

4.1 人口老龄化促使信息化的发展 据统计,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1.93%。近5年来,我国老龄人口占比由2014年的10.10%增长至11.93%,我国老龄化现象不断加重[18-19]。人口老龄化带来疾病谱、健康需求的变化会对今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带来挑战,尤其是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档案管理、远程医疗监护等过程,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持。

4.2 借助信息化手段,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据统计,在我国100万左右家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90万家左右。面对巨大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占比不到3%的医院承担40%左右的诊疗量,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承担55%[15],我国呈现出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借助基层卫生信息化手段,能够快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慢性病患者为主要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尽可能将患者留在基层。

4.3 信息化人才的缺失,制约了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大约59%有专职的信息化人员,大约18%有兼职的信息化人员[20]。信息化人员的职能定位、晋升通道尚未明确,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制度不能吸引信息化人才,导致卫生信息化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一直存在,且人才流失严重[20-21]。虽然我国许多高校已开设了包括本硕博在内的卫生信息相关专业,但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的复合型人才仍比较少。除此之外,经调查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接受信息化培训的比例为50%左右,人均培训次数为1次[20],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要想发展基层卫生信息化,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不可或缺,系统地开发、更新和维护均离不开信息化人员。因此,如何引进并留住信息化人才、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表2 基层卫生信息化规范与评价相关政策Table 2 Related policies for primary health informatization norms and evaluations

5 技术环境分析

5.1 整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20世纪初至2009年信息技术发展相对较慢,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相对单一和独立,功能以财务和数据统计为主[22];2009年以后,随着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大部分地区积极探索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医院的运行和管理,从最开始的医院财务系统,到院内局域网、医院信息系统[23],医院信息化的发展也影响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借助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卫生信息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并不断优化。大部分地区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已实现了基本医疗卫生、家庭医生签约、电子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管理和综合管理,用于辅助管理者的监管和决策。

5.2 新兴技术多方面地丰富了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形式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就医方式。新兴技术的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疾病类型和不同地区分布的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延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途径对居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或者为居民网上预约挂号、支付等提供便捷;另一方面,信息化可以让医生对患者进行便捷高效的管理,从而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例如,安徽省基于物联网技术研发了移动健康一体机、数字血糖仪等设备,通过蓝牙或WiFi等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云服务器中,社区或者个人可以对居民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并采集数据[24]。

6 问题与建议

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是推进医疗改革的重要一环。虽然目前我国在基层卫生信息化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想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水平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6.1 各地区政府机关统筹规划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模式针对基层卫生信息化,各地区一直以来均是独立建设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由于面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多、覆盖面广,涉及的利益广、学科复杂,并且各地区间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需要各地区政府机关对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充分考虑各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对应的管理机制,在国家大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确定适合本地区基层卫生信息化高效发展的建设模式。规划应着重从打破各子系统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建立标准统一、业务协同的以省(市/县/区)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以及推进各业务系统功能的集成。

6.2 多渠道筹资,推动基层卫生信息化持续发展 考虑到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等情况,虽然前期中央和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基层卫生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与软件配置,但是随着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系统的运行与升级,仍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一方面可以将基层信息基础设施的更新、软件的升级和系统的运行维护等费用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常规年度预算中,保障基层卫生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试点项目或专项资金等方式为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持。此外,还可以考虑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但要注意做好对社会资源的监管。

6.3 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尤其是后期基层卫生信息系统的更新和维护需要信息化人员负责。但是目前能将医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卫生信息人才很少,各级部门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王露等[24]认为可以形成“政府-高校-医院”的信息化人才培养链,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从根源上提高人才的储备量。定期开展针对医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增强医务人员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升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此外,需要明确卫生信息人才的职能定位和晋升通道,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水平,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做到信息化人才“引进来、留得住”,打造一支卫生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6.4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完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目前建设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中,仅有8.44%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WS/-517-2016)中要求的17项功能[25]。在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目前已有的信息技术,结合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设计利于医务人员开展基层卫生工作的信息系统,如简洁的操作界面、便捷的操作步骤、流畅的办公网络等。引入云计算等新兴辅助技术,探索提高基层卫生信息系统业务功能可用性的方法,构建异构资源地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使用[26],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配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辅助指导基层医生看病,提高医生自身水平,从而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综上所述,为促进我国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地区政府机关和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实现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做好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人才、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并探索新技术的应用。

作者贡献:徐晓敏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资料收集、整理,撰写论文;陈庆锟、陈荃、王岩进行论文的修订;胡红濮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卫生基层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智取红领巾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对策
走基层
卫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