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

2020-05-25牛淑娟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诗传统

牛淑娟

摘要:任何一个诗人的创造都离不开自己的传统,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深层影响下运行的。新诗从始至终都生发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之中,受其影响而产生新诗的审美理想、新诗的语言和中国的新诗本体,说明了“全盘西化”的不切实际性,同时反证了“全盘复古”也只是幻想。所以最终,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之下,中国新诗形成了新诗的“传统”,这是不断流动、不断生长的新的“传统”。

关键词:新诗;中国古典诗歌;传统

本文主要致力于探寻新诗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内化,任何一个诗人的创造都离不开自己的传统。对于新诗来说,传统并不仅仅是指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实际上,中国古代的诗歌和西方的诗歌都是新诗赖以起步的诗歌传统,但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中国现代诗人的精神发展状况。诗歌是最纯粹的语言艺术,之所以说它最纯粹,并不是因为以前诗论家所说的诗人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因为它应当尽量多地摆脱掉除语言之外的中间环节而直接呈现自己的精神感受,在语言的意蕴与形式的张力中实现精神感受的传达。正是由于诗歌的这一特点,诗人自身精神的特点便起着更直接的巨大作用,而诗人敏感而细腻的精神又怎么可能抛却得了中国几千年的精神内核,所以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在审美特征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在表面特征上恰恰相反,但内在对于审美的直观与直感是不需要理性加持就会永远在线的,就比如我们中国人在直观上还是很难觉出一个黑人美女的美,而更易接受杨贵妃或林黛玉式的美。中国古典文化使中国人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理解有所不同,形成了绝然不同的感受方式,它不但凝结在人们的心灵中,而且凝结在中国诗人的语言中。

大范围上来说,传统从两条路径上影响中国新诗的诞生与发展。第一是“反传统”,中国新诗的开拓前行不时利用各种“反传统”的旗帜。在这个时候,“传统”便理所应当地意味着保守、落后与停滞,需要现代诗人在对其进行批判与清除的过程中发展新诗;第二是呼唤“传统”,因为“反传统”并不能保证中国新诗的顺利发展,因此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所遭遇到的许多困难与问题也总是被人们联系到“传统”中来加以分析,与传统的疏离同时也让我们困惑与失落,以至于常常怀疑着这样的疏离,当现实诗歌发展的某些弊端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思考这样的现实是不是传统的报复?是不是自绝于传统的苦果?“传统”因这两条路径而不断被提及,现代诗人总是将许多的希望与失望寄托在它的身上。比如读万卷书的胡适,学贯中西,却对自己的几千年的祖传文化精华弃如敝履,这种扭曲的心态,我将它归为上述第一条路径。

“传统”是古已有之的,也可以是正在创造的。它一方面可以是作为中国新诗存在前提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一方面可以是中国新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传统”。首先,谈一下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中国新诗的具体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古典诗歌传统在中国诗歌“现代化”征途上出现的种种变异与转换。徐志摩在《青年杂咏》中的三段,每一段开头都是运用了复沓的章法:“青年!你为什么沉湎于悲哀?你为什么耽乐于悲哀?……”“青年!你为什么迟回于梦境?你为什么迷恋于梦境?……”“青年!你为什么醉心于革命?你为什么牺牲于革命?……”诗人利用复沓形式加强感情,呼吁青年们抛却幻想与悲哀,投身到切实的革命当中。这种复沓的章法在徐志摩的《雁儿们》、《小诗》、《马赛》等诗中均有运用。而复沓本是《诗经》中最常出现的章法。所谓复沓,又叫做复唱,语出《庄子·田子方》,指句子与句子间可以更换少数词语,是诗歌和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有助于加强情感,分清层次。徐志摩在他的诗中广泛应用这种手法来表达新时期的社会情感,不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手法的认可,更是对它的创新与发展。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当外来诗学观念与现代生存条件对中国诗歌“现代”取向产生着种种影响时,它们同时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限制、侵蚀和择取。梁实秋曾声称:“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这实际上是将中国新诗当作了对西方诗潮的单纯回应。从这个单纯的角度出发其实并不利于新诗的阐释,西方诗歌对新诗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文化体与另一个文化体的对话,在对话中有同意,有异议。异议也就是产生于本文化体内的古典传统内核与另一文化体的过大差异。

因此,总的来说,中国新诗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从审美理想来看,诗本身就是最容易直接袒露人们最深层的生命体验与美学理想的文学样式。正如艾略特所说:“诗歌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表达感情和感受。与思想不同,感情和感受是个人的,而思想对于所有人来说,意义都是相同的。用外语思考比用外语来感受要容易些。正因为如此,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诗歌那样顽固地恪守本民族的特征。”再从语言上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于现代新诗的影响最易发现的地方就在于诗歌的表现上。而在表现之内,诗歌语言又是更加带有古典诗歌意味的。比如上文举到的徐志摩的《青年杂咏》,就算其中带有西方的词汇,也总感觉是刻意加于其中的,难以真正与诗歌语言融合,这就体现出新诗语言的民族性。

而就中国新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传统”而言,这一传统自然也是在上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下产生的。我们之所以要强调这一传统,是因为中国现代新诗的独立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从坚实凝固的传统中突围而出,建立起自己新的艺术形态。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单方面地正视古典诗歌传统对新诗之大作用也无济于事,因为根本上,中国新诗的价值并不依靠这些古典因素来确定,它只能依靠它自己,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汲取营养谋取生存,建立起自己的新的“传统”。

参考文献:

[1]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增订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胡适.中国新文學大系·建设理论集·谈新诗[M].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300.

[3][英]艾略特.诗歌的社会功能[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

[4]徐志摩.徐志摩诗文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J].诗刊,1931-1.

[6]曹婷婷.浅谈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以徐志摩诗为例[D].文艺生活,2017-6.

猜你喜欢

新诗传统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张应弛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我在老年大学讲新诗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偶感
少年力斗传统
“中国新诗向何处去?”(问题讨论特别启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