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路径

2020-05-25程琳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

程琳

摘 要:油画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特征的视觉艺术门类,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在对中国原有的视觉艺术门类形成挑战的同时,造就了中国视觉艺术与西方视觉艺术之间的百年对话,并构建了我们现在置身其中的具有多元性的中国油画艺术语境。油画艺术的融入,一方面扩展了中国视觉艺术的造型观念与表现语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艺术与文化在近一个世纪内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中国油画;视觉艺术;油画艺术

油画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特征的视觉艺术门类,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在对中国原有的视觉艺术门类形成挑战的同时,造就了中国视觉艺术与西方视觉艺术之间的百年对话,并构建了我们现在置身其中的具有多元性的中国油画艺术语境。油画艺术的融入,一方面扩展了中国视觉艺术的造型观念与表现语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艺术与文化在近一个世纪内的国际化发展。基于中国艺术史而言,20世纪无疑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实质起始点,同样因20世纪的中国经历的几次战争与变革,油画艺术的传入与发展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历史阶段。因此,当我们探索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时,可以由民国时期的油画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族化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西方影响三个阶段出发进行讨论。

一、民国时期的油画传入

布谢尔所著的《中国艺术》将中国传统的国画艺术与西方传统的油画艺术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比较,布谢尔认为油画艺术具有更为精准与真实的艺术形象、与现实世界更为接近的题材与内容,以及更为科学的透视与解剖技法。因此,更多的爱国人士以及革命人士发表了中国需要接受新的绘画门类来丰富本土绘画艺术的言论,组织学生到西方学习油画艺术并在中国建立设有西画科的美术学校。因此,油画艺术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其背后所隐含着更多20世纪初中国人民对于绘画艺术的思考,即艺术的目的究竟是应该趋向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还是西方艺术中所追求的对客观世界或主观情感的真实再现。

油画艺术向中国的传入主要是由留学生群体来完成的,无论是留学美国的李铁夫,留学日本的李叔同、陈抱一,或是留学法国的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由他们的作品都可以看出,他们在几十年间带回了西方油画经过百年发展的油画创作观念与造型技法,或是古典主义,或是印象主义,抑或是当时流行于西方的现代主义油画。而这些不同的绘画风格背后隐含着更为深层的不同的审美标准与思想内涵,如古典主义对应的主观再现观念、印象主义对应的主观再现观念以及现代主义对应的情感再现观念。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中国油画艺术在其传入阶段便形成多维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当然,通过这一切可以看出先贤们为中国美术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与尝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族化

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油画传入中国初期并未得到更为稳定的发展基础,无论是当时的反侵略战争还是之后的解放战争都对油画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有所影响,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秩序与创作环境才得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多批次地派遣留学生与艺术考察团到国外进行学习与考察,其中包含我们所熟悉的大量中国油画家,如林岗、罗工柳、董希文、艾中信等。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发展状况,选择现实主义油画作为学习对象具有极强的合理性。首先,需要承认的是,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现实需求,选择具象的现实主义的视觉艺术形象更有利于发挥油画艺术的宣传作用,且可以加深人民群众对其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团结人民共同建设发展。其次,现实主义油画艺术虽然起源于法国艺术家库尔贝对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与工作所进行的再现与记述,但是该艺术风格却因为列宾所领衔的巡回画派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推广。因此,无论由其传作内容而言还是由其具象的艺术形象而言,现实主义均可以被更为广泛的群体所接受与观看,从而更为普遍地实现油画艺术的全民化发展。

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油画艺术的主流创作与油画教育放弃了对法国古典主义或现代主义的学习,选择对以印象派造型技法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油画进行承袭,但是中国油画家们并未放弃对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行实验性的突破。董希文在《开国大典》(图1)中对印象派色彩关系更为直接的应用便是一种对苏联油画中色彩纯度应用的突破。同样,罗工柳的《地道战》(图2)虽然是一件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色彩的油画作品,但是其所形成的戲剧化叙事以及人物视角所构成的透视轴更是一种对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发展与突破。不难看出,中国的油画艺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对苏联绘画观念与绘画技法的承袭,但是中国油画家们已经开始尝试对受众更为广泛的现实主义油画进行民族化实践与突破。

三、改革开放后的西方影响

在经历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发展之后,基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油画艺术开始有了全新的发展,题材越来越多。因此,何多苓、程丛林等人所创作的油画作品得以与世人见面,虽然这些作品在绘画语言上依然延续了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但是其作品的内容及其表达倾向显然是打破了以往油画的主流约束。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潮美术运动开始,油画艺术开始被应用于更多维的内容创作,同样更多种的油画语言得以进行传播与使用,可以说在这一段时期中国艺术家开启了一段对新风格、新技巧的探索与尝试。

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油画艺术家通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终于得以入选国际性展览——威尼斯双年展,这一方面说明了国际对中国油画艺术的认可,中国油画在这一阶段开始展露其本身所具备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这也表示中国油画艺术正式进入国际艺术市场,初步实现了中国油画艺术的市场化转型。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油画艺术所形成的内容多维度与语言多样化变化的原因在于审美关系的改变。郎绍君先生曾对这一阶段做过这样的评论,“审美的眼睛与耳朵将随着客体与主体地位、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即改革开放打破了以往较为固化的审美关系,这无疑拓宽了油画艺术的创作题材与艺术语言。

综上所述,首先,油画艺术对于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而言不单单只是一个艺术的门类,也因其外来身份而被赋予了“民主”与“科学”的象征意味。自鸦片战争始,无论是高官学者还是平民百姓似乎对清王朝的积贫积弱认识得越来越深刻,“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亦得以被提出,油画艺术也因其视觉上更为客观的造型观念,有利于观众对作品内容的充分理解而被引入中国,并初步形成了审美与教育体系。基于民国时期对油画艺术审美与教育体系的构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油画因其客观再现的艺术语言特征可以对生活与劳动进行准确的记录与宣传,以独立的艺术门类、系别被设立在各专业性艺术院校之中,并承袭了苏联油画的创作观念及绘画技法,为日后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多维度、多层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布与落实,大量西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术著作得以被翻译与出版,无形当中对中国油画艺术家的创作观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影响,油画艺术的创作观念以及艺术语言再一次得到提升与扩展,至此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油画艺术史具体形态。也正是因为兼容并蓄的中国文化才使得油画这样一个产生于西方语境的绘画语言在短短百年之间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视觉艺术门类。

参考文献:

[1]苏利文.东西方艺术的交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吕澎,易丹.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
陈科磊、路畅、吕金鸿、于孟祺作品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数字媒体中的视觉艺术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爱“拼”有奇迹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中国传统图形与视觉设计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思考
浅议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与数字插画
书封与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