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以“工地学校”为载体实施PBL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2020-05-25张涛
张涛
摘 要: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质量,就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应该在教学中有效推进。针对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知识留存率低和学生批判性能力差的问题,文章提出将PBL教学模式用于“工地学校”实践教学,利用体验式“工地学校”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出试点课程运用情况,分析持续运用路线。
关键词:高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工地学校”;PBL教学模式
注:本文系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2019年教育教学研究校级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PBL教学模式研究背景
PBL全称Problem -based Learning,直译是基于问题式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主角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讨论、提问和学习,提问是核心环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PBL强调以学生为主,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最为稀缺的教学模式之一。
高职院校学生缺乏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外力的推动,使学生形成多思考和多提问的习惯。PBL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我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需要通过真实项目的训练,发挥出PBL教学模式的优势。PBL教学良好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扎实的功底,同时需要有效的教学用地、良好的硬件设施、高素质的队伍、高质量的图书资料以及流畅的网络资源。
二、当前职业学校教育实践教学的困境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学校承担着职业教育的任务,有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高中等,现在主要分为中等和高等两个教育层次。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培养能力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成为衡量职业教育的核心指标。
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仍旧以教师理论讲学为主,绘图设计作为辅助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其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乎不涉及实践工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处于被动吸收状态,缺乏设计实践,与人才市场日益增长的实践型人才需求相背离。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如果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我们就毁了他们的明天。”虽然教师与学生深知实践的重要性,但迫于长期以来固定思维的教学方式,实践成了纸上谈兵,难以将理论与实际场景灵活转换,久而久之,课程内容得不到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下降,导致学生自身内驱力不足。面对此种教育情况,探索PBL教学模式在“工地学校”中的运用迫在眉睫,其可以不断扩大现代教育规模,满足日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从而增加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实现学校、学生、教师与企业四方共赢。
三、工地场景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刺激视觉和听觉系统,被动输入知识,“工地学校”则通过多感观刺激,实行体验教学,在工地场景中通过感观体验牢固知识,并且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与此同时,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学校将部分教学场地变为实践演练场地,解决校企合作场地问题,将批判性思维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运用于“工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尝试采用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期望解决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实践实施成本高、施工场所距离远、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施工地点随机等问题。工地场景是室内设计专业真才实干的实操施工现场,让学生感受工作环境,打破教室无实操的局限性,通过真实体验场景解决实践运用问题,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通过教师案例分析将知识点串联,体验与探索不断反复,技能灵活性不断增强,进行多次“工地学校”实操,不断积累经验,反复进行知识、技能、经验的学习,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内动力。
“工地学校”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做”统一的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了“校、生、企、”三方共赢。“工地学校”实施PBL教学模式,固定了场地,缩小了成本,保证了安全,PBL教学模式又能合理解决学生自学能力差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工地学校”实施PBL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营造稳定的校内实践教学空间,增强实践操作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活跃度(图1)。
四、课程组织与设计
第一,教师理论教学。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还是核心课程,都应该设置30%-50%的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中,除了讲述专业相关的核心理论知识以外,应将“工地学校”实践中的必要实践知识融入前期的理论教学中。例如室内装饰材料及构造课程理论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材料、了解施工工序、懂得制作流程等,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工地学校”实践教学,这样才能知行合一。
第二,PBL项目前期调研。以实际项目为导向,在课程初始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工地现场观察、测量、调研,掌握设计需求和准确数据,进行图片、文字记录。
第三,数据整理共享。完成工地数据测量,进行综合整理,统一绘制一套设计基础图纸。同时,每个小组根据实际调研情况进行分享、讨论,整合出3-5个设计方向。
第四,小组检测。每个小环节结束时,小组间相互交换测量数据、阶段性设计图纸、设計总图,以小组为单位,检测其他小组数据的准确性以及设计的合理性,提出小组修改意见。
第五,小组讨论。对于小组间相互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小组讨论,大家齐心协力,制定出最佳解决方案,形成全体参与的良性循环。
第六,方案陈述。方案陈述主要面向跨专业教师、企业项目负责人、企业项目参与代表以及课程专业老师。面对四方人员做综合陈述,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自信心、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设计思维能力等。最关键的是,企业人员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进行指导、提出建议,并将自身经验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进行分享。这个环节特别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整体能力。
第七,项目复盘。专业教师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方案进行整个项目的复盘,对整个项目进行SWOT分析。分析完成后,专业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再次进入施工场地,进行现场复盘分析,针对不合理的地方,可以运用材料进行局部实地施工。这样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所在,然后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问题梳理与整合。最后,专业教师对整个课程给予总结,提出改进指导,针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答疑,增加学生们的经验。
五、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监督和适当发问起到指引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达成友好的团队合作的氛围。改变以往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整体思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相较以往同一年级的学生,“工地学校”结合PBL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考虑问题更周全,在此过程中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无意识地发现、分析、处理、解决学习问题,弥补传统教育灌输的不足。该方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综合要求,也提升了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大家聚集在一起,迸发出许多灵感的火花,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与实践中都得到了成长。
六、结语
在“工地学校”中引入PBL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工地学校”场景中自我提问,场地与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成就感,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使学生的心智得到锻炼,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在“工地学校”实施PBL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品质、文化修养以及专业性的提升,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健.“适合的职业教育”应聚焦核心诉求[J].江苏教育,2019(60).
[2]伦洪山,梁辉.“教、学、做”统一的“工地学校”[J].中国培训,2013(5).
作者单位:
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