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
2020-05-25王荣
王荣
摘 要:目前,构建游戏化园本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因为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本身就更符合幼儿爱玩好动、认知能力低下、理解能力不足等生源特点,可以综合性地发展幼儿的行为能力、语言能力与社会性品格,是保护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活动。因此,幼儿教师要针对大班幼儿的成长需求与认知特点来设计并组织丰富多彩的区域游戏活动,由此改善幼儿教育环境。本文将从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完善同伴合作,发散幼儿游戏思维;丰富游戏评价,促使幼儿即时反思三个角度来分析大班幼儿教师应该如何组织丰富的区域游戏活动。
关键词:大班幼儿;区域游戏;组织策略
相对来说,大班幼儿的行为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也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所以他们会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变得更加自主,能够自主表达个人需求,通过自主思考与协作交流来完成各项游戏探究任务。同时,大班幼儿还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归纳游戏经验,切实在游戏中受益。因此,幼儿教师要切实突出大班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的自主性,并为此优化区域游戏活动的组织程序与实现条件,促使大班幼儿自觉参与游戏探究活动。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情境是通过一系列教学素材与媒体来展现特定的场景、物质资源,由此唤起幼儿的生活经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会的教学因素,是激发大班幼儿游戏兴趣的重要策略。因此,幼儿教师要全面利用现有资源来创设游戏情境,由此丰富区域游戏活动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让大班幼儿全神贯注地分析游戲探究任务,由此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就如在一次搭积木区域游戏活动中,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了多个由积木这一游戏素材所形成的物体造型,如房子、车模、城堡等等,让幼儿了解到积木游戏是十分多变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理念来创建相应的积木模型。如此,幼儿便会受到启发,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主利用积木展开了手工创作,切实提高了区域游戏活动的效率。最终,由幼儿亲手设计并制作成功的积木造型也十分丰富,比如坦克、恐龙、帆船、卡车等等,切实锻炼了大班幼儿的行为能力。
二、完善同伴合作,发散幼儿游戏思维
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大班幼儿的综合能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他们的心智却并不成熟,无法独立完成各项区域游戏活动任务。当幼儿产生了受挫感之后,便难以集中精力去完成区域游戏任务。因此,幼儿教师要积极组织丰富的同伴合作活动,改变幼儿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行为习惯,使其积极合作,借助集体智慧来突破游戏任务,由此优化幼儿的游戏经历,使其自觉参加各项区域游戏活动。
就如在整理区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谁是小小整理家”的区域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在活动区域内自主整理个人物品,有序分类,然后将各个物品摆放到特定位置。在本轮区域游戏活动中,笔者组织了4人合作活动,鼓励幼儿及时与同伴合作,认真分享彼此的整理经验,由此归类区域内的各个物品。如此,幼儿便可真正实现互帮互助,共享成长所得。实践证明,小组合作活动使得整理活动变得更加有序,每个小组都会集体讨论整理计划,如整理顺序、分类依据、物品的特定位置等,然后合理分工,有效完成了整理任务,切实优化了幼儿的活动感受,使其真正积累了成长经验。之后,笔者会认真赏识各个小组的整理结果,选出最佳小组授予“小小整理家”的称号,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活动效能感。
三、丰富游戏评价,促使幼儿即时反思
评价活动十分重要,影响着幼儿对自身成长进度的认识情况,同时也可反映出区域游戏活动的现有问题与具体成效,为组织下一轮区域游戏活动提供经验支持。而且,通过即时评价,大班幼儿也可以自主反思游戏参与行为,客观审视自己,由此形成谦虚、乐观的态度。因此,在组织区域游戏活动时,幼儿教师要丰富游戏评价,且要以丰富的赏识语言来激励幼儿,使其形成强烈、持久的活动兴趣。
就如在一次“红绿灯”的区域游戏活动中,笔者就组织本班幼儿学习了交通规则,使其在区域游戏中模拟过马路的场景,学习辨认红绿灯与人行道,希望幼儿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待本轮区域游戏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就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了赏识评价,肯定了幼儿在“过马路”时认真观察街道景色的行为表现,也赏识了幼儿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的优良品质,切实激励了幼儿,使其产生了信心,使其主动将游戏所得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全面宣传了交通规则。
总而言之,组织区域游戏活动是发展大班幼儿认知能力、行为能力与个人品格的重要活动,可以促使幼儿真正实现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要全面保障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引导幼儿自主展开游戏创新,丰富小组合作与游戏评价,有效优化区域游戏活动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晓飞.大手拉小手 整理我最行——浅谈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整理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9):97.
[2]苏洁.在游戏中与幼儿同生共长——大班区域游戏中教师的灵活支持[J].江苏教育研究,2018(3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