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
2020-05-25高丰
高丰
多年从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我发现的小学信息技术课通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所需,学生更是对这些电子产品应用自如,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早已不再是零认知。但信息技术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教材的内容不够新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觉太过简单、落后,课堂收获甚少。第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和大部分教师一样,我往往会在課堂上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确实有效果,但手段难免单一,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学习效率并不高。第三,教学时间少。由于信息技术每周只有一课时,一学期下来总课时相对于其他学科少,且间隔时间相对较长,学生的学习连贯性差,学习效果反馈不能及时跟进,学习效果并不突出。
可见,如何改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这种现状,让信息技术课真正成为学生们需要、喜爱的课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成为了需要深入思考和迫切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三个问题,我进行了认真思考,从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出发寻找答案。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割裂的。通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和研究,我渐渐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思维给了我处理教学内容的启示,信息意识和信息责任两个方面提醒我教学时间的延伸方法……基于此,我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运用到教学中,进行了结合实际的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提高自身素质。信息技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掌握新知识、新软件,然后整合成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编程中的“选择程序结构”一课时,教师将扫地机器人引入课堂,通过机器人对物体的识别来讲解选择程序结构。这样的教学不仅来自学生的生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学科站位,把学科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思维方法上。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是否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而忽略课堂的任务设计是否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课堂就是没有深度的,没有思维启迪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课堂。
二是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教师要选取学生最喜欢、也最可能实现的教学内容,再结合实际开展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优越性。例如,在讲解编程时,我选择了“编程猫”进行讲解。因为编程猫素材较多,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分享到手机中,教学成果体现比较明显。实践证明,整节课上学生们都在潜心研究、积极讨论、演练操作,课堂上没有一个“看客”。渐渐地,学生们也开始了自主研究,例如在讲解“办公应用软件”这一模块时,孩子们就提议课堂中用WPS软件代替office系列,因为WPS不仅是国产软件,更重要的是有些细节操作更加人性化,更加简单易学。孩子们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也极大地提升了我改进教学的信心和进程。
三是改进教学模式。我将课堂中常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进为项目教学模式。不再每节课一个任务,而是分配一个大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任务,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做好分工,发挥每名学生的最大潜能。例如,在编程课中,直接给学生布置一个大的任务——制作《植物大战僵尸》游戏。教师先进行游戏介绍,学生在试玩后总结游戏规则和所需要的角色,然后小组分工,探讨制作方法。学生在大项目的学习框架下,不再是每一节课的单独学习,而是有方向的、有目的地进行整体任务的拆解式学习,把课与课之间用项目这条绳子连起来,学生不仅课堂上兴趣盎然,课下也不忘讨论游戏的制作方案,解决了教学时间少的问题,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了课后。
未来社会,信息技术的作用必将无比强大。让我们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内容和手段引入校园,让孩子们用多元化的头脑迎接未来。
(作者单位: 北京市房山区长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