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课促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实践
2020-05-25鲁璐
鲁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化环境将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板书教学转化为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过程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得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与此同时,课程改革的深化也让学生的学习由以前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变成自觉主动学习,即要求学生自主掌控学习进度,能够清楚地知道在哪里学、什么时候学、如何学。
萨尔曼提到,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学生,任何学生都不可能一次就掌握每一部分学习内容。实践证明,无论教师的课前预设多么完美,课中讲授的知识多么全面;也不管学生多么聪明、多么努力,学生都有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及时察觉到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更难抽出时间去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被教师用于讲授课堂内容。此外,根据大纲的教学进度要求,课堂教学也只能不断向前推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后给学生布置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为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每个学生找到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同时,学生也能够借助这种灵活的模式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掌握知识的程度来学习,因此自主学习成为了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此外,对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复习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同样需要学生通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将上课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如果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一个概念,就可以加快做题节奏,很快完成任务,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摆脱无聊的等待;如果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某个知识点理解困难,就可以借助微课视频的优势,利用暂停或循环播放功能进行复习。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不再因为跟不上节奏而失去学习动力,也不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可见,微课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对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更是具有指导作用。
首先,微课可以巩固复习。课堂听讲不可能一直全神贯注,总有一部分的学生有这里或那里的知识漏听或没有听懂。由于课后时间以及精力的限制,对于不懂的问题,教师很难在课后一一答疑。这时微课就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解决他们的疑问。教师可以将上课的重点、难点录成微课,分模块讲解,学生根据听讲效果有选择地观看,也可以根据接受能力的差异,将没看懂的微课进行重复播放,多次观看。
其次,微课可以拓展学习资源。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微课学习,时间充裕,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学习,也可以学习更多的拓展内容,从而更加有效地理解课本知识,突破学习难点,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再次,微课可以给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在进行课后复习、练习时,可能会产生各种疑问,导致学习的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脉络,也不利于学习兴趣培养。而利用微课进行课后答疑,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是比较快捷有效的途径。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学生的疑惑点,利用微课进行某个题目的细致讲解;并且可以利用软件,将题目边讲解边书写,让学生可以带着思考听讲解,寻找题目的解題思路以及将有关题目的数学方法进行提炼总结。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进行模块的微课讲解。归类学习过程中经常出错的典型问题和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整理学习问题,进行疑难点拨,及时反思总结;利用微课进行答疑,可以将经典错误例子、典型解题方法、综合型疑难问题等有序分类进行录制、整理,学生通过微课可以听到教师的详细分析和讲解,使疑惑及时得到解答。这样,把小模块的内容做成微课后,学生就可以轻松而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学习动力,更能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热情。
最后,微课可以方便学生重复使用。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和难度的不断加大,学生在遇见综合型问题时,如果对某个知识点有遗忘,就可以随时将之前的微课找出来进行复习,而这正是微课所独有的优势。这些微课可以被学生保存后重复使用,这样学生在进行复习时,就有充足的复习资源,可以很容易地从微课视频里找到所需的内容,这样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能设计一个统计软件,记录学生日常学习和复习的内容,并且绑定在微课视频里,让其在合适的时间自动提醒学生进行复习,这样就会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总而言之,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不仅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还给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将微课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锻炼学生自主从微课中寻找自己所需解决问题的知识点标。微课是教学中的一种有力的辅助手段,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学来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第四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