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创意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0-05-25殷维
殷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上海市徐汇区星辰幼儿园调查发现,在当今的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在表达表现时成人干预和修饰的现状存在颇多,让幼儿的创新思维发展受到不少限制。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重视孩子在艺术创造中的个性发展,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也可以说返璞归真。真正地让幼儿回到自然之中,让其在自身发展中真实地感受与体验美的生活。因此,我们开展了“基于感受欣赏的幼儿创意美术教育实践研究”,拟通过此项研究,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作品、轻体验的教学方法,使创意美术活动能真正服务于幼儿的审美感受和终身发展。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等概括总结幼儿创意美术的教学方式,以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方式从中发现目前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美术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中存在的现象问题和教学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策略和进行未来展望。
相关文献研究及概念界定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笔者对中国知网中关于“审美感知”“幼儿美术教育”“审美体验”等关键词研究的所有期刊进行了检索,检索过程当中依据主题进行高级检索,输入的检索词为“幼儿美术教育”以及“审美”并含“创意”。选取该检索方案的原因:一是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中文期刊數量最多,总体上能够反应国内关于“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审美”等的研究的主流观点与趋势;二是关键词作为检索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可以反映文献资料内容的主旨大意,关键词检索得到的文献,适用于对某一领域作全面系统的研究。
基于Java(一种计算机语言)平台的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软件是一种适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的新一代信息可视化技术,已成为科学计量学普遍应用的一种新方法。借助于Citespace对关于幼儿项目化学习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展现,客观地展示幼儿创新美术教育方式研究的现状。具体步骤为:一是对于当前领域内的研究热点采用关键词进行分析;二是对于研究领域内前沿动态是采用时间线和时区视图相结合来进行研究。
研究数量分析 总数据来源的CNKI上的国内外文献总数为950篇,从统计文献发表年度总体趋势来看,其研究热度逐步升高,从2010到目前,教育问题始终是我们关注的话题,而且幼儿教育问题更是人们紧密关注的问题。从统计得知,幼儿美术教育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也是我国的教育活动逐步走向成熟的起始之路。2017年的文献数量接近至150篇,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幼儿美术教育作为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研究热度也是逐年上升的。
从统计看出幼儿美术教育的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四个部分,分别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幼儿美术教学、教师素养记忆、幼儿的自主性(包括创造性力、想象力、心理特征等)。也就是说,以幼儿为主体展开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对教育者和实施者都需要有比较高的专业要求。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分为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两大类。美术欣赏是指幼儿通过发现和感知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活动。因此幼儿在进行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是需要进行感受欣赏并且回归自然和回归本真的活动。美术创作是指幼儿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材料,通过一定的技法创造出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的活动。这也和上文提到的工具论相对应。
通过对统计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幼儿美术教育需要从幼儿的自身环境和自身特点出发。让幼儿在感受欣赏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和自然界的自然美的同时,能够回归自身对自然的认知和对本身的认识。这也是本次研究需要提出的研究主体: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基于感受欣赏的幼儿创意美术教育实践研究。
研究热点分析 运用Citespace进行分析时,为了保证文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剔除无关文献后,共检索到1992—2019年的中文文献500篇,这些文献即为本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检索时间为2020年1月9号)。因此,在CiteSpace中,针对幼儿美术教育学习研究文献的数据进行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选择节点类型为关键词,其他设置不变,运行软件并进行可视化,运行软件生成了1992—2019年间项目化学习高频关键词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通过对图谱的分析得出:幼儿、美术教育、美术教学和幼儿教育,这四个关键词作为仅次于“项目化学习”为中心度的内容,说明它们的中心度也较高,因此这是在幼儿美术教育的研究中不可避开的议题,起到很强的连接作用。这也从正面说明,这四点是幼儿美术教育当中很重要的部分。此外,中心度比较高的词分别是:美术、创造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生活化和游戏化。这些关键词正是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的内容,也是本研究的研究点。
结论
当前幼儿美术教育问题分析 幼儿园活动设计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一个过程,是对一个具体的行动规划,它阐明了在一定的活动时间内要做什么、如何做、需要达成什么目标等问题,一份完整的活动设计应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评价五个部分。这也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一不可的五个部分,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所出现问题也是我们本次研究需要去探讨改进的部分。分析表明,教师在集体活动前的准备方面,主要集中在“前期经验”和“教学用具准备”以及“联系主题,收集资料”上,均超过了50%。部分教师提到了“区域提供图片图书”“欣赏实物”等。可见,老师们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前对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已经相当关注,开始意识到前期经验对幼儿美术表现的作用。问卷中教师提及的活动前的谈话活动和查阅资料对照指南以及调查表等可以归为主题资料收集和前期经验。但是,活动准备中关注幼儿对主题的情感体验未有老师提及,可见教师对情感和态度在幼儿艺术表现中的作用和价值未引起重视。
全方位完善问题实施途径 我们发现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指导下,当前美术教育实践确实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处于从技能模仿向情感表达转型的过程之中,教师的意识与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幼儿园在对“基于感受与欣赏的创意美术教育活动的实践”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一是环境支持,无痕熏陶。具有艺术美感的校园环境是无痕的熏陶,能够对幼儿产生持之以恒的审美影响。因此,我们创设让幼儿充满好奇探究欲望的艺术空间,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类作品、自然物等元素,打通幼儿与艺术、自然界的界限,将环境作为创意美术教育实施中有效支持者。
二是在自然中学习,在艺术中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础,是幼儿自主表现的载体,也是幼儿创造灵感的源泉。教师注重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感知途径,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的审美感知与体验,为“有感而发”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集体教学,凸显体验。欣赏与感受经验的建立,离不开集体美术教学活动。美术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将前期获取的“感受和体验”向“表现和创造”转化的过程。尝试转变模仿教师范画的临摹学习模式,强调“感受体验”和“表现创造”之间的经验链接,注重情感的渲染,通过优化集体美术教育活动环节,支持幼儿有感而发、自由想象,凸显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在幼儿自主表现创造中的价值。
四是立足经验,回归本真。在幼儿的生活中充满了美好的事物。因此,我们倡导幼儿走出教室,走进无边界的自然生活,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发现自己,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在与自然的联结中感受体验。“艺术之旅”是重要的方式之一,通过“走出去看一看,走近些摸一摸,坐下来画一画”形式,让幼儿获得更多美的信息,让幼儿感知并记录世界,引发生动、个性的自主表达,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积淀创作的灵感。
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养 幼儿园以“创意美术”为特色发展,倡导让每个幼儿“在自然中成长,在艺术中生活”的课程理念。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自然和艺术中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儿童对自然及艺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通过直接的感知和体验表现表达并获取经验。我们初步形成了各年龄段创意美术活动方案、专用活动室方案,积累了创意美术活动案例实录,在研究中逐渐丰富了多种形式的创意美术教育,旨在让幼儿获得丰富而多元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幼儿大胆表现创意。同时幼儿园持续构建教师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和专业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研究结论 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美术教育如果忽视幼儿对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的感知与体验,而一味让幼儿进行临摹学习,那么只能使幼儿掌握一些乏味的美术技能,至多培养了一群画匠而已。课题组教师在制定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时,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引领,转变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重示范、重技能的传统观念,重视对幼儿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培养,将美术作为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达自己情绪态度方式。经过研究,课题组得出相关结论,具体结论如下:
一是活动目标方面的结论。不同年龄段幼儿审美感知和体验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师制定美术“表现与创造”的目标也要体现出层次差异。
二是活动内容方面的结论。内容选择方面,教师充分运用自然和环境资源,立足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以不同年龄班幼儿的感知特点为依据,为不同年龄段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欣赏内容。这样的美术教育有助于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形成自然的审美愉悦感,逐步增强审美敏感性,并激发他们审美想象和创造的欲望。
三是选择作品方面的结论。教师广泛选择多种多样的美术作品,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这些美术作品中独特的形式美,以及它们所体现出的生命力和情感活动的痕迹,从而拓展幼儿审美视野,丰富审美想象,提升审美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最终激发幼儿潜在的审美创造力。
四是教育资源方面的结论。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五是教师素养方面的结论。教师素养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本研究是聚焦幼儿“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一种感受欣赏的美术教育,在艺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需要教师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最后,教师在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时,应参考有关幼儿美术创作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不应该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评价,而是有理可依,有据可依地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 上海市徐汇区星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