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时教学模式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0-05-25徐怡君

今日财富 2020年15期
关键词:基础会计章节考核

徐怡君

适时教学模式体现了混合式学习的理念,将传统讲授法与网络学习相互整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分析了《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适时教学模式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课程基本情况

《基础会计》课程是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会计类学科的入门课程。学习该课程对后续《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素养,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会计核算方法的同时,掌握做账的实际操作能力。现阶段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仍处在对基础理论知识理解不够充分、对会计分录死记硬背的层面上;部分学生设置对填写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操作原理都无法理解。为了实现本课程的对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势在必行。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学习环节和技能实践环节分离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授《基础会计》课程过程中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理论学习环节和技能实践环节形成了较为独立的两个部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在授课过程先讲授理论知识,再安排课后实践内容,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及时理解和运用;第二,实践内容主要集中在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和更改、会计报表的填制这三个章节的后段教学中,而该实践内容的理论支撑主要来自于会计含义、会计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账户、借贷记账原理、试算平衡等前段理论教学中,故而出现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技能实践中忘记了如何书写会计分录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复讲解理论知识的现象。总而言之,由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环节分离的现状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效率,也使技能实缺少了准确的理论支撑,降低了课堂效率。

(二)学生学情信息传递方式单一

目前,《基础会计》的授课方式仍以课堂“灌输式”讲授为主,学生在课中学习理论知识,课下完成相应的练习,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该现象造成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只能等到下一次课上向教师寻求帮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同时,不利于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实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考核方式片面化

由传统授课方式所影响的考核方式存在缺陷。《基础会计》的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大多数情况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主要考核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到课率和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终结性考核过重的比例分配导致学生形成了对平时学习表现、出勤率和作业的重要性低于期末考试的重要性的认知心理。因此在学期末,为了应对期末考试,学生通常会进行死记硬背,不能较好地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对形成性考核的不重视心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综上所述,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全面地、动态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适时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

“适时教学”(Just-in-Time-Teaching)模式源自美国,它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生的主动课堂学习”而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混合式学习的理念,将传统讲授法与网络学习相互整合,做到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同时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打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课堂

在适时教学模式下,信息化资源的合理使用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形成了反馈系统。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在课前和课后提交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对教学计划做出调整。适时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实现课堂效率最优化

适时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要求教师整理学生的预习反馈和作业反馈,并对授课计划进行调整。适时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实现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最优化。

四、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反馈式教学流程, 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适时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特性是教师在线下课堂和网络之间创建一个反馈循环链(见图 1)。其中,反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學生课前测验的反馈:在课堂讲授前,学生按要求把基于网络的测验结果反馈给老师;二是课后作业的反馈:课后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并将疑问通过网络反馈给教师。基于这两种反馈,教师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进度,形成“课前测验、课中教学、课后强化”的反馈式教学流程。

图1 反馈式教学流程

1.课中教学

《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具有特殊性,且学生为没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初学者,因此在课中阶段,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教师主导讲授核心理论知识为主,辅之以小组讨论、习题讲解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于课中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教学过程中应精简学生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次数。

2.课后强化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课中所学理论知识,在每一章节授课初,教师将以纸质稿的形式发放该章节的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并在本章节课程结束之后交回作业。教师通过批改和查阅课后作业,初步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并将其反馈至课前测验及课中教学内容中。在学生完成作业的期间,可以在“职教云”平台上提问,获得答疑。同时,作业按照章节发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3.课前测验

由于课后练习的题量较大,学生做题时可以随时查阅资料,所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不能够完全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准确地捕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前阶段,结合上一次课程的授课内容以及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设计课前测验。在每次课程开始前5分钟,学生需要在“职教云”平台完成10-15道选择题,巩固重点和难点,待学生提交结果后,教师可以从系统后台获取学生答题情况,将其反馈至课堂教学。

(二)理实合理分配,提升课堂效率

为提升课堂效率,分别对一门课程、一个章节、一次授课的理论讲授和实践活动进行设计,从全局出发,层层递进。

1.一门课程

《基础会计》课程共56课时,其中36课时为实践课时,20课时为理论课时。为了突破理论和实践在章节安排上脱节、教学环节相对较集中的现状、加强并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针对性地设计实践内容,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借鉴西方案例教学的优势,用简单易懂的案例带领学生走近会计,逐层思考和讨论会计含义、会计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账户、借贷记账原理、试算平衡等会计原理和方法;然后以工业会计主要经营活动为样本,对相关业务进行细致、具体的介绍,阐明会计主要账户的用法和各阶段的核算过程;在学生掌握了借贷复式记账法在工业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的运用之后,延续中国理论教学的优势,以清晰的逻辑带领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这样能够使他们深化对账户和核算内容的理解;接着,向学生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载体的设置方法和填制要求;最后讨论财产清查和账务处理程序等问题。

本课程实践主要集中在借贷复式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基于讲授的理论知识,在课中穿插安排实践学时,手把手带领学生编制会计分录、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和更改会计账簿、填制会计报表,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当场给予纠正及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所产生的思维不連贯的缺陷,同时实现了“教学做思”的一体化。

2.一个章节

由于单次课程时间的有限性,一个章节的教学通常分为多次完成,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理解每一章节的知识框架和内在逻辑,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针对每一章节设置课后作业。通过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按照掌握难易程度分为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并设置相应的题量,其中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题量占比分别为30%、50%、20%,夯实基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通过置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不同题型,以不同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一次授课

《基础会计》的一次课程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其中实践内容主要集中在课前和课后阶段。学生通过完成课前测验和课后作业,更好地理解和强化理论知识。同时,教师通过分析作业完成情况,建立及时的反馈,够提升课中教学效率。

(三)完善考核方案,多方面全过程考核学生学习情况

基于课程教学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特点,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形成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分别从四个方面全方位、动态地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侧重于静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所讲授知识点的掌握及运用程度。(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基础会计章节考核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利用“骨架突破法”,提高复习效率
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烃》一章中的实验考点大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