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综述
2020-05-25赵潇
赵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成果的梳理,从开设意义、开设现状、教学改革、学情学法等方面总结经验,对今后关于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加以展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构建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院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公共艺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显,现就近年来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构建文献作梳理与展望。
一、课程开设意义研究
(一)公共艺术课程对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不仅仅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注重学生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公共艺术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支持。孟影认为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人本教育的核心,在指导学生掌握鉴别美的能力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戴广东指出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品质具有塑造作用,可以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赵萌对公共艺术课程的社会实践教育进行了专门的表述,提出除了课堂教学外,公共艺术课影响下的一些实践活动,如:敬老院、福利院慰问演出,参加文艺志愿活动,对学生提升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二)公共艺术课程对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戴广东指出,公共艺术课程相比专业类课程,学习内容以欣赏为主,课堂环境比较轻松自由,既能舒缓学生的焦虑,又为学生提供了宣泄不良情绪的途径,以此预防、控制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在课程中净化了心灵,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何芳等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公共艺术课程能够有效锻炼人的形象思维,影响学生的专业所学,实现个体的综合发展。孟影赞成公共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申佳就如何在公共艺术课程中贯彻“课程思政”实施美育问题进行探讨,强调课程育人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化作用。
(三)公共艺术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价值体系,体现了高校的价值观念和办学思想,影响学生的集体意识、行为规范和学习态度。公共艺术课程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何芳等针对学校艺术类社团往往由公共艺术课程老师担任的现状,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公共艺术课程发掘有艺术天分的学生,组建艺术表演团体进行校园演出,从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孟影认为公共艺术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此促进校园人文氛围的形成。校园人文底蕴的加深,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有效促进了高校的发展。卜春艳指出,当前高职院校校内外的艺术活动涉及的人群非常有限,不能面向每一位学生,而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普通在校生也有机会接受艺术知识。
二、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美育工作。众多研究者就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出了改善。孟影认为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轻视美育,公共艺术课程被边缘化。何芳等认为,大多高职院校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领域,将艺术基本理论作为课程内容,忽略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求,使公共艺术课程沦为单纯的理论课程。尚尚等则认为公共艺术课程涉猎面较广,现行的实施方案不能给予充足的课时,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公共艺术课程缺乏专门的工作机构,难以从制度上形成保障。汪超指出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通常按照高职院校现有师资的个人专业方向申报,很少从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考虑。毛峰则指出,公共艺术课程大多由学校新进教师承担,职称高、经验丰富的教师少,精品课程难以开发,同时,教学资料分散,教师缺少交流,教学质量不高。徐君针对部分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缺少面授环节的网络授课现象提出质疑,认为部分学生选课的目的是凑学分,而非出于爱好,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王丽指出,一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缺乏活动教室与教学器材,教师人数亦未达到相关规定的“在校学生人数的0.15%—0.2%”的状态,教师资源欠缺。因此,公共艺术课程常采用合班上课,难免有学生浑水摸鱼,学习态度不积极。公共艺术课程缺乏统一的考核要求,老师管理较松懈,加剧了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形成了不良循环。
三、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需要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申佳针对公共艺术类课教学内容改革,提出对旧有课程体系进行更新和重整,選择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课程内容不断地加以丰富。卜春艳提出学校应建立“基础理论教材+自选教材+校本教材”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原宇认为课程内容可以参考学生的喜好,如街舞、声乐等,给学生们以更大的延展空间。朱飞晔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应注重与其他科目的交叉融合,针对不同专业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戴广东提出强化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导向,将“工匠精神”融入公共艺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汪超认为公共艺术课教师应关注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增加艺术实践项目,如:工作坊、讲座观摩、学生社团等。尚尚等结合“非遗”保护和现有人文素质课程内容的设置,提出将地方民间艺术引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大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孙津津等概述了以课堂为基础,多元化的第二课堂为辅的“1+N”教育模式,开发适合高职院校专业特点、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以大学生艺术团为抓手,积极开设艺术类课程、讲座、培训等活动辅助教学。贺丹生根据教学实践,设计出由课堂教学、社团实践、校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组成的“三课一化”的立体式美育生态教育,提出要挖掘作品文化内涵,关注艺术背后的精神思想。王园园认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要注重“分阶段、分类别”。“分阶段”是指对于求知欲较强的低年级学生,课程内容可以偏重艺术理论基础,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加入相关的专业技能艺术课程。“分类别”是指对于理科生,要将重心放在基础的艺术修养、审美方面,对于文科学生要在基础理论要求上加强艺术实践训练。
(三)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潘璐认为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民间艺人、专家“现身说法”,用最“原生态”的表达方式及现场示范,带给学生最“原汁原味”的艺术体验。毛峰认为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成为帮助学生筛选、整合,进行知识构建的“引路人”。朱静具体探讨了“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强调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积极参与到作品的鉴赏活动中。钱晓蓉根据艺术创作规律,提出公共艺术课的实践活动应以系统性与完整性为目标,使片段式的艺术活动连续起来,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参与完整艺术作品创作的机会。
(四)教学手段改革研究
徐君提出要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公共艺术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如:帮助学生体验的VR虚拟现实技术;基于手机端进行学生、师生互动的线上教学平台;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等。毛峰提出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数据库的分析管理,及时得到教学反馈。朱飞晔认为学校可以利用校内网络、公众号等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励继红提出公共艺术考核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性和个性,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践表现综合起来,形成过程性评价机制。王丽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认为高职院校要以当前学生已有的艺术素养为出发点制定公共艺术课考核标准,参考学生程度分层次制定考核标准,对艺术基础较好的学生高标准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则降低标准。
四、学情学法研究
有研究者站在学生的角度,认为学情学法是公共艺术教与学研究的重点,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发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作用。孟影总结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偏低、学习兴趣不浓厚的特点,尤其是部分来自县、镇、农村的学生,艺术知识掌握匮乏,艺术鉴赏能力较差,对公共艺术课程不重视,直接影响课程开设效果。孙津津等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艺术教育意愿”的调查得出,84.6%的学生有艺术教育学习需求,证明了公共艺术课程美育的重要地位。
五、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展望
就我国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而言,如何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公共艺术课程的育人作用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要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构建适用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各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正视当前教育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现阶段公共艺术课程特点、性质等,全方位准确把握各專业学生能力水平,围绕专业背景、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等,使公共艺术课程更好地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优化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孟影.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交际,2019(23):57-58.
[2]戴广东.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作用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9):44-45.
[3]赵萌.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以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茶叶,2019(04):124-125.
[4]何芳,王娜娜.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探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4):63-67.
[5]申佳.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大众文艺,2019(14):218-219.
[6]卜春艳.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探究[J].黑河学刊,2018(05):154-155.
[7]尚尚;梁圆.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戏剧之家,2019(16):169.
[8]毛峰.信息技术在高职公共艺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高教学刊,2019(10):54-56.
[9]徐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9(23):164-165.
[10]王丽.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建设与研究[J].智库时代,2019(41):179-180.
[11]原宇.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现状及未来创新发展[J].辽宁高职学报,2017(06):54-56.
[12]朱飞晔.“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路径[J].戏剧之家,2018(19):173-174.
[13]汪超.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探讨——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9(Z1):68-70.
[14]孙津津;孟影.学生发展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J].文教资料,2019(21):123-125.
[15]贺丹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艺术评鉴,2018(10):188-190.
[16]王园园.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优化分析[J].才智,2017(30):133.
[17]潘璐.航空类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民间艺术赏析》课程为例[J].艺术评鉴,2018(17):145-146.
[18]朱静.对加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素质教育建设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8(23):199.
[19]钱晓蓉.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开展艺术实践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19):175-176.
[20]励继红.“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18(0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