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三个能力创新语文课堂教学

2020-05-25陆学明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过程思维

陆学明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思维,拥有自主学习的情境呢?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和对学习的兴趣,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式的、反常规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多问、多读、多说”三个能力的培养,创新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

“问”是学生进行阅读的灵魂。因为学生只有读懂了才会问,而读和问又都包含了思考的过程,问题正是读后思考的产物,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具体表现,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大胆质疑。

首先,“敢问”是学生敢于自我表现的勇气和体现。教师应对之加以重视并鼓励。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行吗?”“我提的问题太浅,会不会有人笑话?”“我提的问题是不是很荒唐,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鼓励学生,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促进其探究思考的潜能开发。为此,教师要创造适宜的课堂气氛。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打消学生提问时的顾虑,能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及时加以表扬鼓励。教师及时的表扬肯定,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也就更能激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提问。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还要注意适当地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让学生提问之前,教师的引导一定要富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索,能使学生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问”。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考方法,诱导他们步入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去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历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的心理阶段。

在激发学生“乐问”时需要激发学生的注意。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学生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低年级更是如此。教师还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较高的飞跃。这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高。

另外,教师要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多问”。教师在其中充当拐杖的作用。学生往往会在提问时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把,由浅入深地设置一定的坡度。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基础教学入手,教会学生提问方法。对学生问题如不加指导,往往会有分散或纯属乱问的现象。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一步一步教会学生提问。教师还要从理解课文入手,培养学生提问习惯,充分发挥其独立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应从讨论问题入手,启发学生多问。

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课文的精文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读才能体味得到。只有“多读”才能掌握文章精髓,才能理解课文,而理解正是经过思考分析的结果。这也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正确的方法指导和时间的保证。

说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说读不是为了读而读,读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引导学生的朗读是有机结合的,要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在阅读过程中的突破。

正确的朗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范读:用以激发学生兴趣;2.接读:用以悟出作者真情;3.引读:有助于领会文章意境;4.指名读:有助于巩固练习;5.分层读:能深入理解课文;6.分角色读:可活跃课堂气氛;7.评点读:可激起学生参与欲望;8.齐读:可共同参与和提高。另外,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朗读课文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背誦,这正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个大的难题。当然,朗读时间的保证也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课前、课中、课后都要适量安排朗读时间。

三、“说”的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的灵敏和逻辑思维的准确。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语言性强的特点,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一)教师要运用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说的情境

小学生认识事物需要形象的参与,需要从自身的参与中去体验。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创设一定的情境,将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活生生的场面、具体可感的物体,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充分感知。

(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讲究多种方法,让学生说得明白连贯

能不能说明白,能否说清楚,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逻辑思维是否敏捷的外在表现。教师要让学生会说,一定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达到学懂语言、掌握语言、学会说话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注意在运用中积累,在积累中再运用。

(三)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多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的理解、积累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内化的继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发言。

当然,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意识的提高不是单纯靠某一种方法和手段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炼,才能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过程思维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