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在道德法制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2020-05-25刘占颖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生活

刘占颖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可见,现实生活既是道德法制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又是最终归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还要把生活世界生动的呈现给学生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因此,要获得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依靠积极的主观意志努力获取知识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必须改变注入式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索出“引导学生学”的方法,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立足学生现实生活,具体分析生动的形象、生活事例为媒介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二)实践体验性原则

交往、互動是新教材倡导的教学实质,师生在这种互动的教学中交流彼此的经验、情感与观念,通过道德价值的评判和冲突而进步,这样不仅获取了知识,还把认知理性范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等领域,实现了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由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教与学的每个阶段性过程,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操作、实验、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听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的天地;” (陶行知先生语)。

(三)知识回归性原则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表达和落实新教材的目标,这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也是道德法制教学贯彻德育原则的首要要求。道德法制课所有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能仅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上,关键在于步入社会后正确价值观的践行程度,所以知识必须回归生活,要合乎生活的逻辑和社会需要。但这里的回归,不只是简单传统的作业完成,而是更为广泛现实的社会生活参与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只有在这些学习活动中才能体现出生活的现实性和真实性,而且只有在真实的价值观的判断和冲突中学生才能构建真实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一)在矛盾冲突中评判生活

生活世界多姿多彩,人们对生活的评判也因人而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选取生活中的隐含价值两难判断的案例,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价值评判和矛盾冲突中,情感态度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导引也便落到了实处。

在《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学习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则案例:“某校初二学生景某课余在网上结识了一位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这位网友在与景某聊天时提出,两人见一面并一块外出游玩。景某非常犹豫,一时拿不定注意。”教师接着提出:“景某去还是不去?”学生明显分成“去派”和“不去派”,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案情继续:景某经过几天考虑,最终禁不住对方的多次邀请,他同意了。教师又提出:“你认为该采取何种方式去比较好?”学生众说纷纭。当景某与这位网友见面时,这位网友对景某说自己生活比较困难,向景某提出借500元钱,并愿意写借条,表示以后一定归还。景某该不该借?为什么?课堂上再次引起激烈的辩论。当景某拒绝,又遭到这位网友和其同伴的跟踪。景某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案情跌宕起伏,悬念扣人心弦,问题也层出不穷,这样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仔细分析,大胆猜想,教学内容触摸到了学生心灵,教学环节也随之自然交替,学生创新的智慧火花不断闪现,课堂高潮迭起,课堂效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

(二)在创设优质情境中体验生活

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但小天地,也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氛围形成一个广阔和谐的心理场,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借助现实的生活体验,把教学目标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

在学习《交往的艺术》时,老师演示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报道的结尾处,几句赞叹的话使一个犯案上千起、作案手法非常高超的小偷猛然省悟、迷途知返的故事。要求学生“猜一猜”,作家写了什么样的赞叹话,让学生做回作家,学会赞扬别人。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到了“把赞美的阳光慷慨地施与别人,既鼓舞了他人的心,又愉悦了自己。”这一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真谛。可见,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以创设情境为主线,在课堂上营造优质情境,把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更容易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三)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生活

道德法制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探究,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为此,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实践性课外作业,组织开展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投身于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他们体会到“从做中学”“社会即学校”。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激活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生活化情境生活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