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牌“植入”党建:探索非公企业“双强”发展新路径

2020-05-25方卫红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5期
关键词:党建品牌非公企业发展

方卫红

[摘  要]杭州高新区(滨江)通过创建非公企业“红色+”系列党建品牌,打破企业自我循环困境,有力整合城市基层党建力量;并且在党建品牌的不断塑形中整体强化党建引领功能,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这项工作重点培育了一批党建氛围浓厚、业态特色鲜明、工作成效显著的非公领域党建工作样板,创新了非公领域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彰显了非公领域党建工作的集聚效应,强化了非公领域党建工作的继承创新。

[关键词]非公企业;党建品牌;“双强”发展

“红色+”系列党建品牌是杭州高新区(滨江)在非公企业“双强”建设中,结合“文化党建”“青春党建”“智慧党建”“人才党建”等理念打造而成的非公企业党建品牌。这一党建品牌的创建,不仅在企业内部形成影响力、带来凝聚力,也在企业外部示范推动了全区100多家“两新”党组织对党建工作的新认识、新提升,逐步实现从“摸着石头过河”向“自觉自省行动”的转变。

一、“红色+”非公企业党建品牌的形成

杭州市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98年萧山传化集团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非公企业党委。近年来,杭州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力度不断增强,党建品牌的创建成果日益丰富。其中高新区(滨江)非公企业“红色+”系列党建品牌,既有前瞻性、系统性的设计,又集各方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一体,在全国算得上独树一帜。

“红色+”系列非公党建品牌的创建工作始于2010年。在这之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普遍存在一些短板和困难,比如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工作力量只能实现基本兜底,不足以进一步开展有效管理;党组织的有效覆盖难度较大,存在覆盖不全、组织不稳、质量不高、个体单建率低等问题;党组织在企业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在职工群众中的影响力不够大,与企业本身占有的经济体量和辐射人群不相匹配;“党建+”的手段少、方法老,组织生活方式单一、吸引力不强;企业对党建工作缺乏关注和投入,导致党建工作经费来源不足、活动阵地匮乏等问题。

2010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市长的蔡奇在调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楼宇商务圈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新领域党建工作时强调,杭州要在党建工作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特别要集中抓好一些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的创先争优示范点建设,树立起发展强、党建强“双品牌”。高新区(滨江)抓住有利契机,通过创新非公企业系列党建品牌,加强党建载体建设。一是规范运行。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发展强、党建强“双品牌”示范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双品牌”示范点建设的基本标准、创建条件;制定《上市(拟上市)企业“双强”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实行“一季一例会”,打造“一园一品牌”:即每季召开“双强”品牌例会,每季推出一个“红色+”党建品牌,一个园区至少一个党建品牌,把握品牌创建节奏,保证品牌创建品质。二是扎实调研。召开基层党建特色服务项目集中发布会,启动“互联网业党建画像调研”;建立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制度,要求各级领导每人每年带头入企走访2次以上,并保持经常性联系和沟通。三是定期交流。品牌工作例会由区委“两新”工委主办,骨干企业(园区)的党组织轮流承办,以实地参观、品牌介绍、座谈交流、工作部署为主要形式。目前已有18个企业(园区)轮流主持,累计1500多人次参加了“党建+品牌”推进会。这一例会不但成为“红色+”系列党建品牌的孵化器、助推器,也成为“两新”党务工作者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四是落实保障。每个新党建品牌创立之后,区委组织部都会通过以奖代拨的形式给予5万元的奖励,并且要求企业(园区)党组织持续挖掘品牌的内涵。五是榜样示范。有效利用“党建+品牌”推进会这一平台,总结推广先进企业经验,先后培育出以吉利集团“红色引擎”、中南建设“红色桩基”、阿里巴巴“红色分享”(即“六招诀”)、中控集团“红色智控”、聚光科技“红色传感”、恒生电子“红色指数”、五洲管理“红色标尺”、盾安集团“红色立方”、大华股份“红色视界”、康恩贝制药“红色微丸释放”、浙大网新“红色互联梦想”、东部软件园“红色e创”等为代表的,融党建引领与企业发展、企业文化于一体的“红色+”系列党建品牌,形成了由点及面的连片“风景”。

二、“红色+”非公企业党建品牌的创建实效

“红色+”系列非公党建品牌的创建不仅有力推动了全区100多个“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彰显了独特的组织力,而且也在非公企业内部形成影响力、带来凝聚力、产生能动力。截至2018年年底,高新区在册企业45429家,其中非公企业41686家,占91.8%。区税收中,非公企业(含港澳台和外资)的贡献率达到98%,有力践行了“双强”目标。

(一)党建品牌共创共建打破企业自我循环困境,有力整合城市基层党建力量。在此之前,区域内非公企业间的互动并不多,通过党建品牌建设,在组织层面迅速搭建起了互通通道和互联平台,不仅提高了企业党务工作者的能力,也整合了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力量。一是加强企业间的学习交流。企业之间往往因为竞争,协商较少互动不多。但是从组织建设这个维度,容易抛开以往成见或狭隘观念,找到共振的切入口。高新区(滨江)一些产业性党建品牌,组团的企业既有行业上下游之间的,也有同行同业的,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二是赋能城市党建共建。通过“1+2+N”配对,国企和非公企业通过组织互动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便于资源共享和共同开发。在一些活动或项目中,企业、机关、街道、社区的党员领办任务,为共同的目标在同一平台上深化交流和协作,共破难题。

(二)党建品牌不断塑形整体强化引领功能,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政策发力。高新区(滨江)出台助推“双强”发展20条举措,既有党建方面的要求,如指导支持企业建党委、指导选优配强“红领”骨干队伍、制定“企+X”区域党建资源清单、加强党建经费保障等;也有推进企业发展的实举,比如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推进优质企业境内外上市、建立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制度、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建立中介机构白名单制度等,实实在在全方位协同。二是加强培训助力。为了优化党建品牌、提高党员的素养,党组织聘请专家学者对党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既包括党建理论、时事政策等,又包括企业党员关注的经济前景预判、政府新政解读等。三是加强组织聚力。就是鼓励各企业党组织按照开放式党建的要求,党建活动和团建、妇建、工建等的活动统筹谋划,在联动中营造企业的积极生态。例如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创建“红色互联”党建品牌以后,由党组织统筹规划,开展“亿脑汇聚”“真爱梦想”“红色毅行”“激扬青春”四个系列活動,下属支部、企业工会、志愿者协会分头承载。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成长过程中重点、热点、痛点的变化,这些活动持续更新内容、提炼内涵,乃至创建新的活动品牌。

(三)党建品牌独有文化引领企业提升文化价值,营造企业一流发展环境。一是以党建文化引领企业文化。拓展一系列党建文化,开展先进文化企业创建和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评选非公企业“好集体”“好人物”“好经验”,编发《非公企业党建实践范例》,组织“青春红”文艺汇演等,带动企业文化品质和价值理念的提升。二是以协商对话凝聚发展共识。通过建立“党建评议员”制度,聘请企业内部不同层面的非党人士评议党建工作、交流思想、征集建议,畅通双向沟通渠道。通过创新互动平台,比如推广“CEO—党员午餐会”“党企圆桌会”等,建立企业党组织与管理层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形成发展共识。三是以带头示范谱写和谐篇章。通过组织共建、阵地共建、队伍共建等方式,由企业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举办“文化践行、从我做起”“我为发展献计”“文明志愿服务”等各类倡议倡导活动,形成以工会、团委等为主体的多渠道组织和工作网络,共同营造和谐向上的企业发展氛围。

(四)党建品牌信息化管理融入新思维,创新大数据助推大党建之路。加快非公企业的党建信息化管理,借鉴商业领域门店、会员(即基层党建领域党组织、党员)中行为产生数据、数据驱动行为的管理模式,以及链接线上线下的新零售思维,与阿里巴巴集团领投的准“独角兽”企业企加云共同开发非公企业党建信息系统(1.0版),目前已投入试运行。同时,正着力以该系统为基础单元建立数据中台,涵养数据形成“数据湖”,实现组织工作多平台数据链接,建立实时感知、科学分析、数据驱动、精准管理的组工信息化平台矩阵,探索大数据助推大党建的新途径。

三、“红色+”非公企业系列党建品牌的价值及启示

(一)优化了非公领域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党建品牌是党组织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综合表现,通过品牌的打造,可以使党组织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1]提高非公企业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质量,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做强平台、做实服务,以及丰富品牌的内涵、气质、独特韵味等提升品牌的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红色+”系列党建品牌在打造时,一方面确保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系统性。综合运用制度规范、重点指导、平台互动、集中培训、持续跟进等工作,重点培育一批党建氛围浓厚、业态特色鲜明、工作成效显著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样板,由此带动其他非公企业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设计时按照品牌名称、品牌LOGO和品牌语等品牌构成要素创建党建品牌,既体现了品牌的系统要素架构,又展现了党建工作的品质。比如新华三集团、大华集团、五洲工程项目公司的党委都设计了自己的品牌LOGO以及品牌语,不断完善要素系统。另一方面确保党建品牌设计的独特性。设计中,总品牌“红色+”主要彰显我们党的政治属性以及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各分品牌充分结合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销售等特点,浓缩了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和企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彰显了非公领域党建工作的集聚效应。“集聚”本来是指“各种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过程”[2],后在其他学科和领域中多有借鉴。在非公党建领域,品牌的创建过程也体现要素的集中过程。它包含党建理念的全新实践、党建资源的有机整合、党建活动的探索创新,包含党建力量、政府力量、社会力量以及企业自身发展力量的统筹协调。“红色+”系列品牌在塑造过程中,推动各种要素相互渗透、互为支持,最终打造成高能的有机体。一是彰显政治聚力。通过邀请非公企业代表列席区党委有关会议、参加“硅谷创新论坛”系列讲座,学习传达上级精神并参与讨论、听取建议等,多渠道引领非公企业文化跳出狭隘的经济思维局限,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二是彰显组织聚力。一方面是由上至下动员各种党建要素。要求企业党组织要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参与企业管理、凝聚企业职工、推动企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企业党员要成为企业新风尚的示范、引领、带动者。企业党务工作者要成为多面骨干,既能承担企业党建的具体工作,也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由里及外整合各种创建力量。各个层面的结对包括区“两新”工委成员单位结对上市企业,机关党组织结对拟上市企业,经济产业部门科级以上干部联络“党建活动组团”,属地单位结对企业,整合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組织的和个体的力量,使党建品牌建设得到各方助力。三是彰显文化聚力。通过建立“职工关爱激励基金”,建设“心灵驿站”,开展“红色关爱”“党群结对互助”等活动,引导企业关心员工、留住人才、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保持稳定发展。

(三)强化了非公领域党建工作的继承创新。党建品牌的创建过程是一个在继承传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要求和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创优党建工作的过程。“红色+”党建品牌的实践证明,党建品牌的创建,一方面要继承我们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支部建在连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党建品牌就像红色基因,深深地“嵌入”到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当中,诠释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和品格、文化和传统。“红色+”系列党建品牌中所包含的红色元素,代表品牌建设的优良传统以及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党的事业的继承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蕴含的时代元素和折射的时代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基层的有力践行。另一方面要创新新时代党建品牌建设的工作理念。一是拓展精细化管理理念。党组织要通过对社会、企业等的细心观察和关注汲取创造力和时代气息,并且将这些创造性和独特性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深化他们的认可以及由此而来的忠诚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与时俱进地对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和落实。比如区委组织部建立服务企业的“白名单”制度,动态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的分类白名单,为拟上市公司选择中介机构提供参考。把资金、服务等资源下沉企业党组织,在全额返还非公企业党组织上交党费的基础上,每年按党委3万元、总支1万元、支部3000元的标准对企业党组织进行补助。二是拓展管理未来理念。要通过紧跟信息化步伐、借鉴互联网思维等保证品牌不断增值。例如,可以利用智慧党建系统对系统设定的先锋指数和积分系统进行项目设定和分值设定,并根据阶段性工作需要对工作重点加大赋分力度,使组织意图在基层组织(党员)中得以有效实现,使品牌价值在数据赋能中不断溢价。

参考文献

[1]袁洁.优秀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路径[J].理论观察,2013(8).

[2]王伟,王海斌.科技型组织人才集聚效应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7).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杭州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研究”(课题编号: 2019GSMY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杭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与统战教研室副教授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党建品牌非公企业发展
学生党建工作品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突出“党建品牌”优势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
国网扬州供电公司:打造“金字塔”式党建管理模式
区域发展篇
浅议非公企业职工管理的视角与方法
非公企业恶意欠薪犯罪情况调研
关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问题的思考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