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教学与生涯教育的有机融合
2020-05-25李哲治
李哲治
摘 要:随着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进行,生涯教育亦进入中学课堂。现行观念中,多数人认为生涯教育是专业教师的任务。殊不知,生涯教育实施既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还可以利用各学科课程教学进行,做到既有分工又有相交,途径不同目标一致。本文就历史学科与生涯教育的融合进行简要阐释,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生涯教育;历史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6-01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6.068
一、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生涯教育的概念迄今尚无统一或权威性的定义,甚至也未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何谓“生涯教育”?综合各家看法,高中生涯教育是指通过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培养学生生涯意识,增进职业认识,增加选择能力,建立生涯规划最终促进个体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为什么要在高中进行生涯教育,下面我将进行简述。
(一)新高考改革的客观要求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展开。这次改革有一个很大的亮点: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学生可以在物理、历史等七门学科中选择其中三门来学习,而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文理分科。这就使得每一届新高一的学生都要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这个职业有哪些专业?高三准备报哪个学校,这所学校对该专业的学科有哪些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要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并据此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但是,学生受经历、学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在众多的专业中选择适合自己未来的职业。作为改革实施主体的学校须对学生开展相应教学,生涯教育就这样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
(二)学生主体上的需要
很多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学习的内容多是要考的东西,活动的范围有限,接触的事物少,尤其是小城市的孩子。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多来自于亲朋好友或师长,对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偏好、性格特点、职业兴趣、能力倾向多是懵懵懂懂,没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职业的认识也多出自影视、父母家人或者周围人的见解,这样造成在他们眼里只有那些高收入、高声望、活轻松的职业,并不知道世界之大,职业之多,不清楚社会上所存在的职业种类及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更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或适合的职业是什么。
高中生又不同于初中生,他们的身心发展都处于由未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未来有个模糊的追求,有的甚至有强烈自我规划的渴望,但他们受前面所说情况的限制,对自己的未来设计处于迷茫状态,导致在选科时很迷茫,不能理性地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所传之道不能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知识,还应该是学生生涯规划的启迪者、指导者,应该把生涯教育有意识地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规划人生、选择职业。
(三)历史学科自身具备的特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体现其育人功能,提升现代国民的人文素养。中学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的基础,蕴涵着许多可以利用的素材,比如制度演变、经济发展、历史人物、文化遗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相关内容,在融入生涯教育中有着独特优势。在教学中,可以挖掘历史学科教学的丰富资源,通过将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的有机整合,让学生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与历史学习的联系,这样既可完成历史知识体系的建设,也可以转化学生学习压力,还能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二、历史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的途径
生涯教育的开展可以是显性的——开设专门课程、专题讲座、职业体验等形式,也可以是隐性的——以各学科为载体,将生涯内容渗透进去,润物无声式。下面我就说说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隐性生涯教育。
(一)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融入生涯教育
很多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学科,为什么呢?现在部分人多功利思想,一些教师有“考什么,教什么”的心态,将原本有趣的学科教成了学生不喜欢的科目。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堂只限于传授“知识性”历史,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认识到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心理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自己的职责,教学中不能仅仅只传授学科知识,而要把教会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
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可能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生涯教育,挖掘生涯教育素材,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为未来人生奠基。
(二)充分利用教材,有目的地进行生涯教育
高中历史有3本必修和6本选修,可进行生涯教育的素材多如牛毛,那么要怎么进行比较才有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正确认识自己
学生要如何确定自己合适什么样的职业,首先得正确认识自己。生涯教育中有一项内容是向内了解自己,意即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技能潜能是什么。为什么同一职业有人如鱼得水有的人却苦不堪言?性格、兴趣、能力使然。历史人物往往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人生经历可以给学生以鼓舞。通过历史人物的教学,学生可以照见自己,认识自己,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历史就是记载人类社会和自然发展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或一些历史人物,有伟人、有特殊贡献的人,也有默默无闻的民众。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还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课程。其中有近现代政治家、革命家,古代哲学家,近现代思想家,还有古今中外的科学家。这些人之所以被选择到历史教材中,必有其值得我们剖析学习之处,有选择有重点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探究他们的一生是怎樣渡过的,探讨他们对自己所选择事业的坚持与付出,从中发现有哪些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从而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生涯规划的种子。
比如,张謇是晚清状元,在那个年代他为何不走多数人会选择的功名利禄之路,而是选择了艰难的创办实业之路?在发展实业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有没有后悔动摇过?通过这些设问与解答,启发学生将自己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下,将职业理想和责任担当相结合。
又如,《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乡试时从一万多名考生中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但此后多次参加会试都失败,从此绝了科举之念。转而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编撰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同時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由此启发学生如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做,而不是随波逐流。让学生认识到行行出状元,培养多元化职业观,从事哪一个行业都是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2.初步认识职业
在学习历史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行业的兴衰成败,比如,必修二经济史里面就涉及了众多的行业,专题一第二课《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就包含了纺织业、制瓷业、冶炼业的发展;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囊括了衣、食、住、行、海陆空立体交通、通信——电报与电话、大众传播——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诸多行业。通过对历史上经济结构、建筑工程、哲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了解职业,了解社会上的多种行业,涉猎到各行各业的特点、生存环境、发展历程,也可以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某些行业的兴趣,帮助他们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职业。
我们学校由于受生源基础限制,通过普通高考考上本科的学生是少数,针这一校情,我们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走艺体发展之路。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必修三文化史,通过哲学艺术、科学技术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的兴趣,了解艺术、体育今后可能从事的行业,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三)开展实践体验,深化生涯教育的认知
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生涯意识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教学方式加深对生涯的认识,如研究性学习,外出实践和考察,角色扮演,故事改编等。
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与历史相关的地方或企业参观,听取与职业、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介绍。我在济南听过一节公开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授课教师通过本地老字号企业振兴火柴公司的发展历程来说明近代企业的艰难发展。在课前,教师设计活动让学生或者上网探索资料,或者去实地考察,或者去找有关人物访谈。使得整节课学生保持着高度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出乎预料的好。
教师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职业。如在必修一教学时,利用教材后面的“学习与探究之二——模拟古罗马法庭”开展职业体验活动,。通过这一次活动的组织,激发了一些学生选择从事与法学相关的职业的兴趣。
再如,必修二专题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习时,我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分成十个小组(衣、食、住、社会风俗、交通、通信、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内容开展调查,了解这些行业的发展历史及发展前景。活动过程中还要进行自评、互评,通过小组合作与竞争模式,学生既体验到同伴互助的重要性也明白竞争现实性,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将历史学习融入生涯教育的目的。
总之,教师不要认为生涯教育只是心理教师的职责,而是要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生涯教育意识,在备课中挖掘生涯教育素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为未来奠基。
参考文献:
[1]刘军.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J].历史教学,2005(7).
[2]刘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程玲,黄华飞.中学历史生涯教育渗透教学研究——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9).
[4]张菊花.高中历史教学中基于家国情怀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