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背景下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机制设计研究

2020-05-25赵芫源李若菡朱岚昕

中国市场 2020年15期
关键词:时间银行老龄化

赵芫源 李若菡 朱岚昕

[摘 要]我国社会正在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庞大且日益扩大的老年人群能否实现老有所养、安享晚年,对人民的幸福指数和社会的平稳运行影响重大。一方面,我国目前经济依然处于发展中,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完善,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家庭小型化、代际分离现象日益严重,使得低龄老人对自己未来的养老保障预期存在不确定性。本课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探究时间银行的理论基础,根据杨小凯《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提及的瓦尔拉制度模型,研究分析了自给自足与时间银行分工两种组织结构下各自的角点解及角点均衡状态,证明了时间银行模式达到完全均衡的可行性,并求得此状态下时间银行持续存在的对应条件,刻画时间银行模式的运作机理,对时间银行社区养老的实现机制给出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时间银行;瓦尔拉均衡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5.010

1 引言

中国第一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初期,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龄化的洪流不仅冲击着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压力重重的养老保险制度,更伴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与失能化的趋势。

就我国现有的老龄人口数来看,自2005—2017年间,65周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以上,且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在2017年,65周岁以上人口达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综合历史因素和现实状况预测:2021年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这个时间段的老人出生于1960—1980年,数量庞大;2032年以后,我国进入超老龄化阶段,人口负增长加快,老龄化成为常态。由这些数据看来,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如图1所示。

面对当前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我国传统的解决途径有以下两个:一是深植于中国人观念中的“养儿防老”。但是考虑当前我国国情,“421家庭”和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大,家庭小型化、代际分离现象日益严重,使得简单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极大冲击。

二是作为养老支柱的养老金制度。据《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到2028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可能会首次出现负数,而累计结余到2027年有望达到峰值6.99万亿元,其后恐出现下降,到2035年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1]虽然有中央调剂金,国资划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财政负担压力较大。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养老模式遭到削弱,新型养老模式势在必行。此时,应该跳出传统自给自足式及家庭内部分工式的养老模式,探索面向陌生人的互助分工协作养老新模式。时间银行这种新型的互助养老模式备受关注,即在银行的模式下依托社区开展现在存时间、将来取服务的自愿有偿服务活动,在扩大养老范围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爱老助老服务中,为改变当前严峻养老现状提供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时间银行概念的缘起及发展历程

国外关于时间银行的发展较早,目前已进入成熟阶段,在引入中国后,其概念发生了本土化的变异,国内外学者对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日本的旭子水岛(1973)便提出了时间银行的理论雏形。卡恩(1980)认为,时间银行能有效地帮助人们渡过当时的经济危机。[2]一方面,相互间的服务可以给人们带来经济危机期间短缺的物质救济,人们不必花钱就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此外,平时在资金紧张时经常会省去的花费,如学习艺术、舞蹈或语言等,在危机时期也可从时间银行中获得;另一方面,时间银行可以为人们重返经济复兴时期搭建桥梁。人们可以用时间货币学习计算机技能、准备求职简历、练习面试技巧。魏以宁(1997)指出: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经历了“滞胀”时期。[3]在1974—1979年间,美国的年均生产率增长-0.1%,消费品价格提高8.6%,失业率达到了6.7%。经济停滞,物价上涨,失业增加,当时美国社会急需解决方案,时间银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社区层面的一种应对策略由埃德加·卡恩正式提出。

时间银行的概念在中国却发生了变异。穆光宗(1999)提出时间储蓄是一代代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储蓄时间并在需要时提取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它体现着社会互助精神,能使老年人和社会都受益。[4]李水金(2015)将时间银行界定为:志愿者将志愿服务的时间以“时间币”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存储进时间银行,以便获取将来某种可预期的回报或激励,从而保证志愿服务持续供给的一种制度安排。[5]陈功等(2001)将时间银行与老年志愿服务结合起来,认为时间银行是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的志愿服务,由工作人员记录后储入档案,志愿者将来也可以享受同样时长的志愿服务。[6]陈友华、施旖旎(2015)指出,在我国时间银行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志愿服务的新模式出现。虽然将时间作为产品和服务的衡量标准这一点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内涵上却从对高失业率的回应演变为对老龄化的应对。

2.2 属性

穆光宗(1999)最早对我国时间银行模式进行研究,认为时间银行实质是人们在“自我养老”模式上的一种新型代际互助制度创新,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有效尝试。陈功等(2001)认为,时间储蓄本质是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时间银行”中储蓄的劳动成果不以货币形式支付,而是以等量时间的劳动作为回报,且支付周期较长。陈友华(2015)认为,无论是缘起时还是在中国演变后,时间银行都是典型的信用产品。[7]时间货币最初也被称为服务信贷,它是一种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不同于商品买卖。时间银行与老年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后,更类似于一种延期支付的事先难以确定的时间信用支票。

2.3 综合述评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时间银行的概念、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政策建议等方向对这一新兴养老模式进行研究。他们着重阐述了时间银行的本土化发展、实践与创新,指出在国内发展这种新型互助養老模式的困境与建议,而没有进行时间银行自身内在运行机理的深入研究。现有文献对互助养老型时间银行运行机制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服务类型折算与劳动的跨期配置问题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文章进一步分析时间银行的理论基础,根据杨小凯的《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提及的瓦尔拉制度模型,研究自给自足与时间银行分工两种组织结构下各自的角点解及角点均衡状态,证明了时间银行模式可以达到完全均衡,并求得此状态下时间银行持续存在的对应条件,最后对时间银行社区养老的实现机制给出建议。

3 運行机理的模型构建

在时间银行体系中,老年人福利水平由时间银行制度下服务品种多样化程度决定,服务品种多样化则由分工水平内生决定。如果内生交易成本极高,则每个人都不得不选择自给自足,因为内生交易成本超过了专业化经济带来的交易惠利,以致个人不得不提供所有养老服务。然而,在自给自足情况下生产包含中间产品在内的多种产品将导致运作规模极小,因而效率极低。所以在自给自足情况下,对迂回生产经济和专业化经济的适当权衡可能以生产迂回程度低和中间产品种数少而告终。随着制度改进,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内生交易成本随之下降,在专业化经济与内生交易成本之间的适当权衡取舍可能导致专业化水平和分工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社会生产的中间产品种数可能随着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下述模型很好地刻画了时间银行模式的运作机理。

4.1 提高k的机制设计

①时间银行不同养老服务的兑换机制——劣币不能驱逐良币。②建立跨期劳动的置换机制——利率形成机制。③时间银行的设立主体——政府而非社区。④创立劳动币——节约不同服务之间兑换的交易成本。⑤移植商业银行结算系统——移植低成本和结算系统的科学性。

4.2 提高a的机制设计

建立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教育。

服务技能培训。

4.3 关于时间积分的取得——模仿价格机制

假设只存在两种劳动,一种是简单服务的劳动,一种是需要有一定心理等知识的技术性服务的劳动。对这两种劳动分别建立劳动的折算系数,用每个人的劳动时间乘以折算系数,最终得到一个标准化的时间,记录入个人时间银行的时间库里面,即为时间积分。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建立问卷平台。

方法二:市场竞争的试错。

方法三:政府参照家政服务定价模型制定。志愿者在完成服务后,可依据《志愿者服务等级划分评定标准》和《老年人自理能力评估》等文件,设立专门的时间银行服务人员并选用不同的积分累计办法得出志愿者的时间积分与工作评价,最终计入志愿者个人时间账户中。

4.4 关于劳动积分的跨期配置——模仿利率机制

仿照我国利率的形成过程:实施之初,时间银行参与者较少时,政府定下劳动积分的利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银行的供给者需求者增多时,采用浮动利率;随着时间银行的不断发展,配套硬件软件的建立,制度的完善,采用市场化利率。

猜你喜欢

时间银行老龄化
做好老年健康全周期管理 助力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瑞士,“时间银行”能“养老”
瑞士的“时间银行”养老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