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大部门制改革研究
2020-05-25余建华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却又保持政治体制的基本稳固,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采取的路径是渐进式改革。文章通过阐述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涵义、介绍大部门制改革的历程与逻辑、概括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总结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解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大部门制改革;政策选择
一、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涵义
中国的政治体制作为国家政权的组织方式,包括怎样进行领导和管理的运行方式,都是由政治制度构成,政治体制表现为一整套关于政权组织方式、运行方式的政治制度体系。因此,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针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更确切地说,是针对那些不适宜、有弊端的政治制度而进行的改革。
二、大部门制改革的历程与逻辑
大部门制改革是一个目前正在探讨实行中的中国行政机构改革方案。转变政府职能、对目前政府机构人员进行有效整合、彻底改变政府机构繁杂、职能重叠交叉的不良现象是国家进行大部门制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一系列改革有效减少冗余机构的数量,降低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困难,提升政府运作效率,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改变过去我们只是简单地推行政企分开的局面。大部门制改革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凸显、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
(一)大部门制改革的历程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中国正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行政机构设置需要根据现实情况适时做出相应调整。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出现过数次行政机构改革。具体改革历程如下:
第一次改革(1982):改革对各级各部门的职数、公职人员的年龄及其文化素质结构都进行了清晰明确的规定,削减机构的副职、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国务院各部门减少39个,由原来的100个削减为61个;编制削减2.1万,由原来的5.1万人削减为3万人。
第二次改革(1988):国务院各部委削减了4个,由原来的45个减少为41个;直属机构削减了3个,由原来的22个减少为19个;非常设机构削减了31个,由原来的75个减少到44个。其中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共有32个部门减少了1.5万多人,与此同时有30个部门合计增加5300人。将增加人数和减少人数相抵,国务院的人员编制在机构改革后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改革(1993):国务院各级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削减了27个,由原来的86个减少到59个,与此相对应,人员减少20%。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最后的结果为保留8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
第四次改革(1998):国务院撤销了15个部委,重新组建了4个部委,对3个部委进行了更名处理。除国务院办公厅外,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削减了11个,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改革(2003):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中國加入了世贸组织,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完成后,除去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
第六次改革(2008):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5个部委被重新组建,国务院组成部门由28个改革为27个。
以上这几次机构改革主要集中在政府直属部门层面,目的是优化职能、精简机构,很少触及政府内设机构。过去的两届大部门制改革仅仅合并其综合管理部门中的内设机构,并未对其他相关机构做出调整,如办公室、财务、信息、人事等,很少针对职能机构加强重组。这也使一些政府机构在合并以后仍然是“两张皮”,无法真正打通职能交叉、重叠乃至矛盾之处。此外,以往政府机构改革过分强调“职责同构”,这削弱了机构本身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第七次改革(2018):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
第七次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大量监管的环节大幅后移,此前掌管诸多前置监管的发改委等部委职能被撤销。这可能是此轮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大的改变,同时也会是最大的挑战。如何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政府体制窠臼,将在很大程度上考验那些新组建的以监管为首要目标的职能部门。
(二)大部门制改革的逻辑
(1)大部门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平稳过渡,其根本前提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大部门制改革的逻辑展开:三大基本经验
①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保障人民基本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统一起来。之所以要进行大部门制改革,强调政治制度的合理化,有两点理由:我国的政治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有利于集中国家的权力,并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②伴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地扩大和发展人民权利。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不断发展来为人民权利的发展创造条件,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逐步地发展和扩大人民的权利,维护人民的利益。
③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采用问题推动和试点推进的策略。第一是“问题推动”。 明智之举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在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选对突破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证明某些做法的可行性并取得初步成功。第二是“试点推进”。试点是指在实践中检验政策和理论可行性的方法,试点的作用是给人们提供纠正错误的机会,分散风险。同时可以把风险和损失控制在试点范围内,从而避免更大的全局性、颠覆性错误。
三、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建立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明确职责、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2)实现政治民主化。政治的民主化是政治体制文明的核心和主旋律,政治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实质就是政治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要保证人民的国家主体地位,使公民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角色,拥有平等、自由、公正地参与政治管理、进行权力监督的权利。
(3)实现政治法治化。政治法治化包含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政治立法和党内法规建设,用完备的国家法律体系和党內法规制度体系来规范政治治理;二是运用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进行政治治理,通过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实现政治治理的法治化。
(4)政治参与化。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建立在自愿、自觉、可选择的原则之上。公民广泛地进行政治参与有以下两个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能促进政治改革的实施和推行。
四、结语
推进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党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下定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中国当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要保持现行体制有效功能的延续性,又要突破现有体制对深化改革构成的体制性障碍。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稳妥可行的改革政策和方针,为下一步更为积极的政治改革创造政治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佩琼,杜澄.国家治理的系统工程视角——民主与集中的张力[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5(02).
[2] 李莉莉,高建军.“两会”精神之我见[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
[3] 刘祺,许耀桐,等.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和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5).
[4] 邹冠茹.论政府职能与政府规模的良性互动[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13(01).
[5] 唐正平.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迈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坚实步伐[J].党政论坛,2008(04).
[6] 赵丛.中国政府组织机构改革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7] 周婷.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吉林大学,2009.
[8] 缪乾.有限政府理论视域下我国政府权力规范运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余建华(1994- ),女,硕士研究生,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政府治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