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融合发展理念的学校法治教育师资培养与建设

2020-05-25袁森徐璐李艳

中小学德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班会教研法治

袁森 徐璐 李艳

摘    要   目前法治教育因为专业师资不足等原因,引发诸多问题。基于制度创新,课程实施与教研转型,建构法治教育教师发展整合生态,建立一支专业、高效、创新的法治教育教师团队,或许可成为解决法治教育师资困境的一条有效路径。

关 键 词  法治教育;融合发展;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5-00-04

为了有效贯彻落实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依据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重庆市辅仁中学校于2016年制定了基于“融合发展”理念的学校法治教育师资培养与建设发展规划。在这一规划指导下,学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构建了以多学科教师、德育教师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专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成员达70人以上。同时,教师法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法治教育质量逐年提升,在重庆市连续四届中小学法治教育优质课大赛中,学校先后派出多位教师参加比赛,获得多项奖励,在2019年更以赛区第一的成绩荣获全市特等奖。这些教师大都不具有法学专业背景,但得益于学校“融合发展”的培养理念,促进了他们在法治教育的道路上从优秀走向卓越。

一、制度创新,建构法治教育教师发展融合生态

“融合”,原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它不等于简单的相加,而是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高效渗透。法治教育中的“融合发展”不是将法治教学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简单相加,而是将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部分育人功能合而为一,把学科课程、德育课程、活动课程与法治教育课程有机地熔于一炉,将学科教师和法治教师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学校法治教育内容、方法与资源的整合,促使学校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都得到提升,最终建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生态。

(一)探索基于工作室的组织机制

为实现法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学校从组织机制上遴选能胜任法治教育的师资组建校级法治教育工作室。工作室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领导,任命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法治教研组长负责法治教育的教研工作,聘请法律专业人士作为学校法治教育顾问。法治教育教师则从每个学科中选拔两位有意愿、有活力、有法治教育潜力的年轻教师和全体班主任共同组成(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可以兼任)。

法治教育工作室主要通过法治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讨活动来开展工作。法治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法治教育教研组长、学校团委书记、11位学科教师代表和多位班主任代表组成。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首先进行教育观念的融合,形成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的观念模式,并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中的法治教育问题展开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制定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方案并有效组织实施,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二)探索基于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

优秀法治教育师资的培养重点在于建立激励机制,即要调动法治教育教师的积极性,激活其自主发展愿景。为此,学校制定了由课程奖励、活动奖励、个人奖励、团队奖励等一系列奖励办法组成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近期学校教师荣获全市法治教育优质课竞赛特等奖,正是法治教育工作室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学校据有关制度对此次研课、赛课团队进行了奖励,以此激励团队向更高目标迈进。

二、课程实施,呈现法治教育教师发展融合常态

学校的法治教育没有仅停留在上好一堂法治课的浅层次上,而是以法治教育工作室为依托,开发系列法治教育课程,真招、真实、真切地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集中学习—分散体验的法治教育学习常态,教师也在法治教育课程实践中得到锻炼,法治教育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也得到了提升。

(一)将法治教育渗透于学科课程

各学科必须深入挖掘学科的法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法治教育,使学科课程与法治教育有机切入,共融共合。例如,语文课上,老师对朱自清《背影》的情感与交通安全冲突的现代解读,就是一次深刻的文学与法理的教育,不但没有冲淡文章本身亲情的力量,反而加深了人们对父爱的理解。这样的融合,不仅是教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更是法与理的情感交融。音乐课上,老师根据需要组织学生讨论网站下载音乐和视频所涉及的侵权现象,指导学生讨论翟天临博士论文事件、中国流失海外艺术作品归属权背后的法律纠纷等。老师们把法治观念和艺术教育结合,使知识产权教育产生了现实的着力点和生命力。

针对不同学科内容,学校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特长,充分发挥学科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的功效,让学生在情与法、理与法、德与法的三维空间中学习。这不仅丰富了法治教育的内容,拓宽了法治教育的渠道,也提升了学科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了学科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课程融合,也创造了学科教师多元培养的可能性。

(二)将法治教育融汇进班级德育课程

法治教育能为班级管理增添重要助力,为此工作室编制了法治教育校本教材,指导班主任策划组织班级法治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等。例如,学校通过法治教育主题班会评选的方式来锻炼班主任的育人能力,尤其是法治教育能力。其中一位班主任策划开展了以“向校园欺凌说不”为主题的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活动,整节班会以一个校园欺凌事件为主线,从该事件产生的原因、影响、后果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权利与义务的分析,还请同学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体会欺凌者最后的悔恨和被欺凌者的伤痛,较深入地分析了情、理、法三者的关系,最后以倡议书的形式,一方面告诫同学们要有法治意识,绝不能欺凌弱小同学,不然终将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后果;另一方面又告诉同学们要养成维权意识,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整个主题班会牽动了施暴者和被害者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使同学们在感动中深受教育,理解了知法、懂法、守法、遵法的重要性。类似的班会课程既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教育,也提升了教师的法治教育课程实践能力。

(三)将法治教育链接到学校团(队)课程

充分发挥团委牵头作用,开发针对全校学生的团(队)法治教育活动课程。比如,学校团委组织法治教育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学校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演讲比赛等。在活动中通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鼓励班主任做好法治教育指导工作。2018年学校面向全体高中生开展了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整个活动由法治教育工作室与学校团委合作设计实施。活动由普法宣传——法律知识学习——初赛——决赛几个阶段组成。校团委主要做好班主任们的动员工作,法治工作室负责影印法律知识学习“口袋书”,为班主任服务;班主任则组织学生学习,为参赛做好知识储备。期间,班主任首先积极宣传,使全体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竞赛活动的目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然后组织本班参赛队伍参加年级内部初赛,力争成为年级优秀代表队并参加全校决赛。如此通过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提升了老师们法治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能力;也引导学生关注、了解、掌握更多法律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学生切实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三、教研转型,体现法治教育教师发展融合样态

伴随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科层管理体制下的诸多弊端,如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传统教研模式易忽视教学实践中的综合性问题,难以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桎梏,教研转型可谓迫在眉睫。法治教育作为学校非学科和非应试课程,很容易在学校教育中被边缘化、形式化。为了真正把“树立全民法治意识”“将法治教育落实到国民教育”精神贯彻到学校法治教育之中,学校利用法治教育工作室,以法治教师学习共同体为依托,开创性地建立了法治教育融合教研新模式。这一教研新模式遵循“问题—研讨—解决方案—实践—反思—再研讨” 的基本流程,帮助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学科的法治教育潜在资源,有效展开法治教研工作,切实提高了他们的教学创造力。

(一)聚焦问题,提高教师法律专业知识

学校现有法治教育队伍主要由学科教师组成,大都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底蕴,在实施法治教育过程中普遍感到专业知识匮乏带来的困扰和障碍。

基于此,学校法治教师学习共同体展开法律专业知识的融合学习,其学习流程遵循主题式融合教研模式。即首先由学科法治教育教师提出各自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法律知识障碍,聚焦研究主题,确定法律知识学习主题内容;其次,学习共同体研讨制定专业学习方案展开学习,比如自主学习方案、专家培训方案等;再次,就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互助学习;最后,将所学专业知识渗透到法治教学实践,提升了法治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再反思,再聚焦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使法治教师在法治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二)开发资源,丰富学科教师法治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法治教育必须触动学生心灵,使学生在感知、感动、感悟中实现自我教育。因此简单的说教和僵硬的法律条文都难以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法治教育必须由鲜活的案例承载“法言法理”方具说服力。每个学科都是社会生活的鲜活反映,法治教育要突破仅是思想政治课内容的狭隘认识,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寻找鲜活实例。

为此,学校开展全学科法治教育资源库建设。要求学科法治教师开展教研,利用集体智慧挖掘本学科日常教学中与法治教育有关的资源,建立学科法治教育资源库,比如语文法治教育资源库、数学法治教育资源库、历史法治教育资源库等等,从而使学科教师把法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既提高他们的法治教育意识,又丰富学科教师的法治教育素材积累。

(三)创新教研,提高学科教师的法治教育实践能力

加强法治教育实践是提高教师法治教育水平的根本途径,学校通过全学科融合教研,努力提高教師法治教育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法治教育素养。

学科法治教育公开课融合教研机制。学校建立了定期开展的学科法治教育公开课制度,即每学期举行两次学科法治教育公开课,各个学科轮流进行。每次公开课均要求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自然融入法治教育。公开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后研讨均采用全学科融合教研新模式,大大提高了法治教师的法治教育教学水平。

法治教育优质课竞赛融合教研机制。重庆市每年都会举行法治教育优质课竞赛。为此,学校建立了法治教育优质课竞赛融合教研机制,即从参赛教师的选拔、教学设计、研课磨课等全过程进行全学科融合教研,集体打造。学校把优质课竞赛作为提高教师团队法治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力争让参与比赛的教师团队在参赛过程中迅速成长。在2019年重庆市法治教育优质课竞赛中,法治教师学习共同体首先通过融合教研的方式选拔出气质形象、表达能力、普通话等综合素质较好的老师报名参赛。然后以参赛老师在准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主题展开全学科融合教研,利用丰富的学科法治教育资源,最终打造出了一堂优秀的法治教育课,成就了最后的特等奖。在整个准备过程中,整个学习共同体的法治教育教学水平均得到较大提升。

班本法治德育课程融合教研机制。学校制定了每学期一次的法治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制度。但班级法治教育绝不能简单丢给班主任了事,因为缺乏统筹规划和设计的教育其效果一定是会打折扣的。为此学校每期的法治主题班会都会充分利用法治教育工作室,通过调研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主题班会活动,以融合教研的方式为不同年级的学生确定班会主题,提出班会活动建议等,为学校法治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如此,教师就会在一次次成系列的法治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校本团队活动课程融合教研机制。学校以团委为主体,制定学期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制度。这些主题活动都由学校法治教育工作室精心打造,力争从法律的专业性、思想的深刻性、形式的适切性、教育的有效性等多方面进行融合教研,为学校法治教育主题活动提供支持。

这样,通过全学科融合教研和多渠道法治教育实践,学校法治教育教师的法治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法治教育与学科教学、学校德育课程、活动课程有机融合,真正实现法治教育融于无形无痕之中。

(作者单位:重庆市辅仁中学校重庆  400066)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班会教研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