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法治意识悄然入童心

2020-05-25吴映

中小学德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法律

吴映

摘    要   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的教学瓶颈。通过引入并合理运用影视资源,拉近法与儿童生活的距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道德思辨情境,激发儿童对法治生活的思考;通过模拟体验,让儿童切身体验、感悟、理解法治生活,从而以法引领儿童生活行为,让法治意识浸润心灵。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情境教学;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編号  2095-1183(2020)05-00-03

小学道德与法治注重强化规则与法治意识教育,但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心灵没有被触动,“法”就难以真正深入童心,内化为法治意识。尤其面对六年级法治教育专册,许多老师遭遇了教学瓶颈。在此,李吉林老师提出的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创设情境的“操作要义”,即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1],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借鉴上述操作要义,我们以“真”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尝试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的“操作要义”(见右图)。

一、借助影视微情境,引领儿童走进法治“真生活”

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强调环境育人,认为周围世界是儿童认知与发展的源泉,蕴含着智力元素,也充盈着审美与道德元素。[2]其操作要义以“美”为境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基于自己的亲身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此过程中让儿童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3]这启示我们,法治教育应以学生的“周围世界”为源泉,通过情境创设模拟、再现法治相关生活场景,才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拉近法治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引领其走进法治“真生活”。

影视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毋庸赘述,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影视资源以其直观、形象的视听效果更具吸引力。法治教育专册教材在编写上力求采用真实的法治生活场景素材,让学生真正走近宪法。我们依据教材文本涉及的相关法律进行影视资源搜索,整理了相关影视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教材内容与影视片段的有效整合。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注重立足学生的“周围世界”,制作相关影视微课。如此,以“真”为突破口,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的回忆与联想,帮助学生走进法治“真生活”。

以“我们的守护者”之“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为例,教师以生活视频“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还原秋游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这事儿跟法律有关吗?”学生交流反馈后,教师播放一所小学秋游大巴司机酒驾被查的视频,将学生带入当时车辆被扣,无法顺利出行的困境中,以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问题1:对于这种行为,你是怎么看的?问题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我们有哪些权利?问题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作为乘客有哪些义务?问题4:以后如果发现有人霸座或套票、侵害司机,你会怎么做?层层深入的思考引发了学生的感慨:仅一次出行就涉及诸多法律问题。

借此,教师播放影视微电影“我们的日常”,展现分类投放垃圾,在保安和志愿者护送下过斑马线,在教室听老师讲课,食堂午餐操作间,超市买学习用品,妈妈带我看医生的场景。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学生深刻领悟到我们的身边事事有法律,时时有法律,处处有法律。看似平常的一个生活细节,其实都有规则,都有法律的身影,法律是保护我们的武器,我们也时刻受到法律的约束。

二、以“思”激“情”,促进法治问题“真思考”

情境教学以“思”为核心,强调启发儿童的积极思维,促进智力发展。李吉林老师通过汉语构词法把“情境”拆解为“情”和“境”两个词汇,将“情境”理解为“有情之境”,强调以“情”启“智”。[4]而道德与法治教育注重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知、情、行的关系,强调明理、循情、导行。[5]因此,法治情境的创设自当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进而以“思”激“情”,促进学生真思考。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利用道德两难问题创设思辨情境,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探究,充分表达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周围生活”,学会用法的思维去思考生活问题。

在学习“大家排好队”一课时,教师以学生外出社会实践生活为素材创设了思辨情境。例如,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安排“意外”,即孩子们在途中和其他人一起排队上厕所。此时,一个小宝宝着急上厕所,大哭不停,哄不好孩子的妈妈希望能“插队”先上厕所。学生对是否应该遵守排队秩序展开了讨论,多数孩子同意“插队”,部分孩子则认为应该遵守秩序。于是,教师请有过被“插队”经历的孩子和曾经“插队”的孩子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他们助人为乐的愉快之情,以及被给予帮助的感激之情,深深感动了同学们,通过换位思考引发了学生的共鸣。由此,孩子们认识到,遵守社会生活的规则是必要的,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时,我们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体会他人的需要和情感,以免走入道德误区。

道德思辨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情思”交融,立足学生的“周围生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情。面对类似的两难问题,如是否应该让快迟到的叔叔先上车等,通过创设思辨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思考,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学会认识和理解生活的复杂性;进而借助道德辨析,寻找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价值取向,从而不断提高道德判断水平[6],实现更好的社会性发展。

三、移情模拟体验,引领法治生活“真行为”

作为情境教学的重要操作要义之一,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的提出,源于李吉林老师对灌输式教学的批评和反思,认为儿童必须通过活动去体验生活、认识世界。这种活动“将知识传授与活动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相关角色,使学生带着情感体验去学习;通过儿童的自主活动,提高学习主动性”[7]。《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也提出,要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在模拟体验活动学习中,我们注重抓住模拟前、模拟时、模拟末三个时间点,通过故事、小品、录音等手段,真实再现典型的法治生活场景,激起儿童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治意识引领自身的生活行为。

模拟前:激情感,定基调。入境伊始的情绪在模拟中起着领航作用。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之“法律是一把尺子”时,教师让学生观看一则案例:大年初三,12岁的小明拿着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一部手机。4 天后,妈妈发现了这部手机,大闹商场,说自己不知情,强烈要求商家全额退款。同为未成年人的孩子们感同身受,积极争取“角色”,选择立场,展开模拟法庭辩护。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一纠纷?教师提出:让我们看看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展示民法总则第 19 条。由此,学生分析得出:杨女士的孩子 14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自己购买价值 2800 元手机产品的行为与其年龄和智力发展水平并不相当。教师呈现结果:经调解,商家同意退款,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小结:法律如同尺子帮我們衡量事情正误,给我们公正的答案。

模拟时:触心弦,深体验。情景模拟重在激发学生的体验,从而触动其心弦。在“公民意味着什么”(六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很难意识到丢失身份证的严重性。于是,教师适时开展了情景模拟。案例1:警察聆听一个小姑娘身份证被盗后的遭遇。学生交流小刘姑娘遭遇到了什么,之后进行情景模拟:身份证信息被盗后,被他人冒名在网上注册办卡借贷,后遭追债,被威胁……小刘姑娘遭遇的各种麻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丢失身份证的严重后果,由此,学生积极探究并分享避免身份信息泄露的金点子。

模拟末:借效应,促内化。“激情、明理、导行”是品德教学的三要素,而“导行”则是最终目标。在教学“我们受特殊保护”(六年级上册)一课,讨论在遇到性侵时该怎么做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表演:

情景模拟1:周围人多时。

生1大声喊叫:我不认识你,不要碰我!

生2非常生气:我还没到14岁,你想坐牢吗?

情境模拟2:周围人少时。

生1大喊救命。

师引导:这时如果没人听见你的呼喊怎么办?

生2:用力踩他的脚!

师引导:是呀,生命安全最重要,要开动脑筋随机应变!先大声拒绝和反抗,遇到坏人可以骗,找理由逃脱;如果实在逃不掉,记住坏人的长相特点,留下记号或线索。

在情景模拟体验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引导,以内化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其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引领学生更好地安全生活。

我们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系列情境创设的操作尝试,并采用模拟法庭、课堂辩论、知识竞赛、情境扮演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不仅爱上道德与法治课,更在无形之中,将法律知识内化于心,让法治意识悄然走入童心。

参考文献:

[1]张楚然.一切为了孩子 一生心系教育——李吉林与情境教育的情缘[J]中国德育,2018(20):69.

[2][4][7]王灿明.情境教育四十年的回顾与前瞻[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138-139.

[3]郭华.70年:课堂教学改革之立场、思想与方法[J].中小学管理,2019(09):23.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

[6]徐卫平.小学道德与法治"两难"问题破解策略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8(8):42.

(作者单位:温州市建设小学浙江温州  325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法律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