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民说课(二)

2020-05-25孙民

中小学德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马拉松道德同学

孙民

我们都“坚持”过……

原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部编《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教材核心编者,湖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小学德育学科主任委员,武汉市武昌区大东门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

曾几何时,“宅”在家里是那么的温馨舒适,甚至成为我们追求的小小梦想。当我们经历过“抗疫”生活后,居然感受到坚持“宅”也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有那么多困难,需要我们付出那么多努力……好在我们都坚持过来了,正是由于这种坚持,我们最终将赢得“抗疫”的胜利。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学期正好有一课“坚持才会有收获”,这段特殊的“抗疫”生活经历必将为本课教学注入新鲜的体验和更为丰富的内涵。本课教学的已有实践和未来期待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

一、基于而不拘泥于儿童实际生活:凸显“大情怀”的价值引领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一课程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老师们在执教“坚持才会有收获”这一课时,一般都会通过课前调查发现班上有孩子会跆拳道,有孩子会拉小提琴……于是,上课时,让这些孩子“露一手”,并请他们介绍是怎样通过坚持参加培训班培养了这些技能的…… 课堂上,孩子们又唱又跳,很是热闹。从中不难看出展示同学的满足与自豪,大多数同学坐在座位上也露出“羡慕”的眼神。

对于具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而言,这样的教学思路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课堂教学效果的精彩甚至精致而蒙蔽了可能的不良影响。这一教学思路所暗含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对学生个体道德成长的影响是十分危险的,同时,也助长了现实社会生活中,诸如过度竞争造成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竞争压力过大等不良倾向。我们的教学要植根于学生现实生活,但是,引导与提升其生活经验是更重要的责任。从一节课成功教学的“小确幸”到实现对现实生活价值引领的“大情怀”,我们的老师还需要有道德传承、社会担当的自觉。

伴随这些思考,我曾做过另辟蹊径的教学尝试:请全班同学和我一起做“金鸡独立”的动作,大家兴致盎然,或长或短地完成了初步任务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大家愿不愿意挑战自己,把金鸡独立的姿势保持时间更长一些?”同学们纷纷响应并进行了尝试。在请同学们分享了完成游戏的感受与体会后,我骄傲地宣布,大家刚才就经历了一次“坚持”。“坚持是什么?“坚持”就是在这个游戏中我们觉得站不住的时候再拼尽全力挺住的那种感受。刚刚经历的“坚持”还记忆犹新,短短的几秒钟是多么的不容易,我给每位同学颁发一枚“小坚持”的奖章。

教学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如果说刚才这几秒钟的“小坚持”都需要同学们付出努力,来之不易,那么,一件事情坚持两年是不是更加不容易呢?我顺势拿出一枚大大的奖章卖了个关子:“谁能得到这枚大大的奖章呢?”同学们面面相觑。我接着说:“我们班有誰坚持上了两年学呢?”从刚开始的犹豫到后来全班同学竞相举手,原来,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人人都能获得这枚大大的奖章。从孩子们欣喜的神情中可以感受到,“坚持”不再神秘且遥不可及,而是他们自己已然尝试,只是未能言说的经历与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由此打开思路,更为生动与丰富地交流得出生活、学习中自己体验到的“坚持”,生活中处处有“坚持”,人人都“坚持”过的理念悄然萌发。

两种教学思路指向的都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从生活经历中提炼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但后者指向的是更为普遍的常态生活,当前,学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并下大气力加以整改的社会顽疾。存在并不一定合理,“熟知”并不等于“真知”。我们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要呼应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而不是对真实存在且不尽合理的现实生活缴械妥协乃至推波助澜。

学生们坚持“宅”家,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正是这份坚持,我们收获了安全与健康,正是每个人的“小坚持”,汇集成14亿中国人的“大坚持”,我们亲身参与并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大奇迹,成功阻止了病毒的肆虐,为全世界“抗疫”胜利做出了贡献。经历即成长,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小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然而,这段特殊的“抗疫”生活,小学生的这种“坚持”就蕴含着社会担当与家国情怀。

二、内化而非简单传递道德认知:注重“硬核”的思辨培养

“坚持才会有收获”这一类型的课通俗来说就是讲道理。课改到今天,我们不会再简单地将道理灌输给学生。正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说,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但是,在从学生生活中提炼经验,进而上升到道德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存在概念化、知识化的倾向。

我们千万不要小瞧了孩子们的智慧,有孩子跟我聊起上德育课的感受时说道,从老师宣布课题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一节课老师要讲什么,剩下的时间就是不停地重复与唠叨……这孩子说得很尖锐,如果我们从知识逻辑来建构这节课:什么是坚持?为什么要坚持?坚持能带来什么?整节课不就是反复说坚持才会有收获吗?

由此,我想起小学科学课“水是无色透明”的教学事例。如果仅仅是要学生记住科学结论,何须四十分钟?不到一分钟,学生都会背下来。然而,小学科学课的意义在于,通过假设、推理、比较、验证,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得出“水是无色透明”的结论是“次要”的,探究的过程才是一节课的“硬核”所在。同理,“讲道理”这一类型的德育课,道德认知的概念、判断也是“次要”的,那么,“硬核”是什么呢?从儿童的生活经历到生活经验,进而上升到道德认知,是需要学生内化的,而这种内化需要学生经历思辨来完成。因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是此类德育课的“硬核”所在,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讲授“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时,有老师结合自己坚持长跑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展开交流,先拿出一枚枚光彩熠熠的马拉松竞赛奖牌,让学生看看成色、掂掂分量,在一片赞叹声中,老师将自己长跑的经历及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最后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坚持才会有收获的讲授。能拿到奖牌固然能给这个关于马拉松的“坚持才会有收获”的故事童话般完美的结局,但生活往往是不完满的,正是不完满的生活才更有烟火气息而彰显真实,也正是生活中的不完满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与辨析。

现今,马拉松运动方兴未艾,全国各地都竞相举办此类活动,可以说马拉松离孩子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我们了解到在一般情况下,马拉松竞赛都会设置时间限制,如果超过限制时间是不计成绩连纪念牌都不会有的。但是,我们总能看到有选手明知没有成绩,拿不到任何纪念牌仍然坚持跑完全程。例如,2017年深圳马拉松时,80岁老人陈国胜参与了全程马拉松的比赛,然而由于过了限制时间,道路要解除臨时管制,恢复通车。为了确保他的安全,交警和医护人员陪同他完成了比赛,终点的工作人员还为他拉起了冲刺带,在老人撞线一刻,在场的志愿者、警察、工作人员都为他欢呼鼓掌。在各种马拉松运动中,类似陈国胜老人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人为什么要跑到终点?为什么会赢得人们的掌声?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如何反应呢?他们的坚持有收获吗?他们收获的是什么?这些真实生活中的碰撞引发的思辨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收获的意义,而这是一种比功利更为纯粹的领悟。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唐隽菁老师执教这一课时,还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坚持还要看情况,有的坚持是没有意义的,有时候我们不必坚持要学会放弃……唐老师之所以能设计这样的教学,是因为她已经超越了教材,着眼于孩子们的成长,着眼于儿童独立辨别、积极思考的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激发更要提升道德体验:落实“亲历”行为实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将课程定性为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态、组织方式乃至评价体系如何体现这一特性?我们对此的实践研究无疑还有待加强。当前,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特别是“坚持才会有收获”这一类型的教学尚未突破学科知识教学“听讲为主”的固有形态。

我们亟待建立这样一种观念:教材这样编写,教学并非要“萧规曹随”“亦步亦趋”。教材的编写与呈现必然要遵循文本规律,而课堂教学则应立足于“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来形成经验,进而提升为道德体验与认识;同时,要再次回到生活,通过实践行动才能逐步实现养成教育。

为了满足孩子们想当“护旗手”的愿望,我曾经设计过一个“护旗行动”: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告诉孩子们,这面国旗要一直陪伴我们,无论是上放学还是在家里吃饭休闲……如果能够坚持十五天,依然保持这面国旗完好无损,就算胜利完成这项任务。活动看似简单,但是坚持十五天极其不易。有孩子专门设计制作了支撑台,一回到家就将国旗放在支撑台上,有同学专门准备了一个收纳盒,上课时将国旗收纳其中放在课桌抽屉里;有的学生早餐时小心翼翼,生怕污损了手中的国旗;有的孩子早上到了校门才发现国旗忘拿了,又折返回去……十五天下来,孩子们关于“坚持”的体验与感受“爆棚”。在课堂分享时,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不说不快,因为这是从生活中源源不断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最好的“坚持才会有收获”的教学吗?这种活动形态也许不及教室里精心算计的四十分钟严谨精致,但学生是生动活泼的。

创新德育课堂教学形态,我们的老师已经在进行探索与尝试。武汉市洪山区广埠屯实验小学李荣燕老师用微视频记录下孩子十几天放学回家坚持把鞋子放到鞋柜的这一个小小举动。刚开始观看时孩子们还不以为然,但反复出现的一幕幕真实的场景逐渐震撼了他们:有因为来客人兴奋地忘记了,后来又补放的场景;有手上东西过多,腾不出手的场景;更多的是归还到位的场景……把鞋子放回原处这一“举手之劳”说起来简单,但要在生活中天天坚持做到却又不那么容易,看着看着,同学们渐渐严肃起来,最后发自内心的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老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的小学德育课堂把这“一屋之扫”的功课做好做足,又何愁不能“立德树人”,让我们的学生兼具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呢?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马拉松道德同学
冰上马拉松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跟踪导练(五)(2)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一起来跑马拉松
道德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