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叙事:让道德教育回归本质

2020-05-25俞成效

中小学德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张涛道德教育道德

俞成效

摘    要   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带给我们对当下道德教育的诸多审思。从生命叙事入手,带着对现实的思考与问题的解答,精选适切的叙事内容,运用认知范畴定位、对话回应、情境设计、践行指向等策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激发责任意识,获得长足的精神成长。

关 键 词  生命叙事;疫情;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5-00-03

2020年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把所有人都裹进了对生活、对生命的重新感受之中。面对疫情,再强大的个体都微似尘埃,无助而迷茫。疫情如一面镜子,透露出生活的艰辛与不安,折射出人世间的曲直方圆。那么当下的道德教育,是否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们有没有引领学生关注整日不断跳动的冰冷的确诊人数、疑似人数、死亡人数背后的生命意味,去感受生命其实很脆弱;

我们有没有让孩子们把目光投注到事关民族进步和社会前进的大事上,为受难的百姓潸然泪下,为那些逆行者的安危担忧,为社会道德沦丧者而焦虑不安……告诉孩子们这就是家国情怀;

我们是否关注到钟南山院士夙夜奔袭,靠在高铁餐车椅背上疲倦的脸庞;我们是否留意到李明娟院士90高龄的老母亲,那整夜盼望女儿平安归来焦灼的眼神……告诉孩子们信仰要从神化走向人化。中国不缺神化的偶像,唯缺人化的信仰。

以上种种,让我们不得不从人本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下的道德教育:一是在德育理念上,漠视生命成长,德育目标是为了管住学生,而不是为了发展学生;二是在德育模式上,道德体验缺位,呈现出简单化、学科化、成人化倾向,使道德教育陷入抽象与空洞的泥淖;三是在德育方式上,重道德知识和理论灌输,轻道德生活体验,导致学生的道德生活,审美情趣和精神生活都无法获得满足。这样的道德教育注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此,我们将视野转向了生命叙事。所谓“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在生命生长中所形成的对生活和生命经验、生命体验、生命追求和自己对他人的生命经历、经验、体验与追求的感悟,它融道德知识与道德学习于一体,注重在交流中培养和提高道德行为能力。

一、应然的立场:生命叙事的内容抉择

生命叙事转变了原有的训导、灌输的模式,通过师生、生生间平等对话,无论是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还是方法,都更为开放、鲜活、独立。其内容应具备道德性(因获得真实感而产生触动)、真实性(来自于真实可信的教育事件)、超我性(叙事时重新进行道德重构)、交往性(德性在双方交流中成长)的内在特质。

那么在内容的考量上,就必须有助于学生精神的成长,有助于学生生成和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有助于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生命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既关注政府喉舌主流媒体,也留意《三联生活周刊》《方方日记》,尝试从新冠播报、战疫人物、凡人伟事、道德抉择四个层面,挖掘整理作为生命叙事的素材,进而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树立科学观念,激发责任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设计内容如下:

在生命叙事中,教师主要承担三方面职责:一是生命叙事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作为基本导向,闪现理性的思维和人性的光芒,这是核心目标。二是在叙事过程中,要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所有的语言都源自学生内心想法的流露,驻留属于生命的精彩。三是生命叙事的主题必须基于现实生活,基于学生的生命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疫情中热点问题,直面生活的诸多矛盾。

二、固有的追求:生命叙事的实施策略

1.找准认知范畴,引领成长需求

生活和现实是孕育生命叙事的土壤,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生活实践。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在进行生命叙事的时候决不能为了功利性的目的,不加筛选地叙说或捏造虚假故事,其结果只会使叙事走向偏颇与执迷。下面试以“韩红基金会被举报”事件进行分析。

事件梗概 解读角度 价值指向

【据2月13日新京报报道】司马3忌实名举报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在运作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引起群众关注。6日后官方公开调查结果,认为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总体上运作比较规范,尤其是这次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应该予以肯定与支持。 角度1:司马3忌举报韩红的目的是什么?娱乐圈“人红是非多”,慈善圈也如此吗?   指向1:探究人性的善恶;面对诸多是非,学会保护自己。

角度2:面对互联网上巨量庞杂的信息,作为一名小公民应该怎样做?    指向2:培养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科学而正确的媒介素养。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角度1的解读方向明显不符合当下小学生的认知范畴,这样的生命叙事是无效甚至会适得其反。而角度2指向的正是学生在这场疫情中应该落实的目标。生命叙事并不只是为了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思考更为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命需求出发,去伪存真,发掘事例中的教育价值,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述说故事,这样的道德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

2.注重對话回应,实现价值认同

以生命叙事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无论是表达者还是感受者,双方都是平等的。只有基于这样的立场,才能保证对话的通畅,交流的对等,体验与表达的主动。决不能以道德之名禁锢学生表达的自由,忽视生命的本质。

在前几日,班长小楷在“云班会”中讲述自己搜集的源自《河南商报》上一则故事——《“傻子车队”》,一名叫张涛的货车司机带着公司47名兄弟在武汉组建志愿运输队,接收外地物资免费运往周边城市。他们不领分文,饿了靠泡面充饥,累了在驾驶室过夜,已累计运营31天。以至个人垫付油钱超过13万元,甚至还影响公司的资金链,被人称为“傻子车队”。故事讲完后,不少学生认为张涛太傻,这种自杀式援助不可取。

对于这则故事的价值导向,是直白地告知还是在对话中予以回应?我向学生推荐了抖音中采访张涛的视频。看完后,我再次询问学生张涛到底傻不傻?沉吟片刻后,学生展开了如下的讨论:

生1:我还是觉得张涛有点傻,帮助别人也应该量力而行,你看他为此搭进自己的积蓄,还影响了公司的运营。

生2:我觉得张涛的所作所为的确让人敬佩。但这样做太不现实了。

生3:看了张涛的故事,我想起了上次故事中的清洁工老人。他为了支援武汉捐了20万元,这是他一生的积蓄。但自己却住在墙体都快脱落的小破屋里。

生3回答让屏幕那头有了片刻的沉思。稍作等待后,有一位同学发出了“连麦申请”,说:“我觉得张涛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一座城市与‘一个家庭的选择,他考虑的是更多的人,这是一种大爱。”有了她的发言,同学们纷纷畅言内心的感动。于是,我适时出示张涛的原话:“我们在武汉工作一年多,大家端了一年武汉的饭碗,现在正是回报的时候。”朴素的话语引起学生久久的思索。

马丁·布伯认为:“真正的责任只存在于有真正回应的地方。对某人发生的事情作出回应,对所见、所闻、所感作出回应。”可见,回应+对话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它真正凸显了生命叙事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人和人的理解,对道德情感的关怀。

3.注重情境设计,亲历道德现场

叙事都需要情境,只有让学生亲历现场,道德教育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在讲述《不该离去的“吹哨人”》的故事时,尽管相聚在线上,教师仍可以感受到屏幕那端情绪紧随着讲述者而跌宕起伏。他们为李文亮医生勇敢地站出来告诉大众“病毒会人传人”真相而拍掌叫好,也为他受到警方的劝诫谈话而鸣不平,更为他将生命留在自己留恋的这座城市而掩面抽泣……讲述者通过恰如其分的语气、语调营造了一种类似亲历的情境,深度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认同。当故事戛然而止,讲述者提问:“如果你是李文亮医生,你会讲真话吗?”一向爱捣蛋的轩说:“虽然我可能也会犹豫,但我还是会选择说真话!因为我的呼吁会让更多人意识到疫情的严重,那样就会少死很多人。”实事求是,鼓励全社会讲真话,这才是一个迈向现代化國家治理的基础前提。

又如萱同学在讲述《家有“囤货达人”》故事时,借助播放“双黄连售罄的告知牌”“空无一物的超市货架”等图片将同学们的思绪又拉回到年后哄抢物资的场面,画面感十足。学生听了后露出羞愧之色,因为自己的家人也是其中一员。可见情境的设计,第一要有问题意识,不要一味回避困惑与争议;第二要有开放性,关注讲述中突发的问题,以小见大,及时点拨。

4.注重践行指向,实现德性升华

践行作为主体性德育实施的路径,有助于生命主体以生命本体行走人生,体验人生百味,升华德性,实现生命的超越。

随着疫情慢慢地被控制,返校开学也提上日程,班里40名孩子有四分之一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有的甚至来自疫情的重灾区。还没开学,已经有家长询问校方开学后的防疫措施,打探尚未返甬家庭的近况。为此,教师讲述了《我的同桌来自湖北》的故事:“‘什么?我的同桌来自湖北的黄冈!听到这个消息不啻于晴天霹雳。黄冈可是这次疫情的重灾区,万一他是病源携带者那该怎么办?我可不要和他做同桌!……”讲述完之后,我询问学生,如果是你会怎么想?通过一番线上讨论,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只要经过28天的隔离期便是安全的;对于来自疫区的同学,我们不但不能歧视还应多关心,因为这个冬天他的心理压力一定很大。我想这样讲故事,开学后我们怎么和来自疫区的同学相处,答案不言自明。又如《致敬·身边的逆行者》,教师和学生、家长一起构思、取材,从小区的“看门人”,涌动爱心的志愿者,隔离病房的故事三个角度,讲述了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这样的叙事,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疫情,更明白了英雄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的信仰又多了几分烟火的成色,这也是成为一名践行者最大的原动力。

人生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言说和展现着无数的生命故事。用生命叙事讲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对道德教育的思考,无疑是值得探索与运用的方式。即使生活如磐石般无情,生命如苇草般脆弱,生命叙事依然会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张涛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冰城“方舱”开建!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道德
《怪诞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