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Q大学为例

2020-05-24卢忠帅杜希英

关键词:思政课实效性思政

卢忠帅, 杜希英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伟大工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发挥着主渠道作用[1]。我国一直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得到有效提升。虽然如此,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要求[2],本文基于学生视角,通过对Q大学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部分思政课一线教师的从教体会,总结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以益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1 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问题的认知

为了找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的症结所在,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对Q大学部分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751份,有效率为87.55%。在被调查学生中,男生601人,占总人数的34.3%,女生1 150人,占总人数的65.7%;大一学生738人,占总人数的42.1%,大二学生723人,占总人数的41.3%,大三学生246人,占总人数的14.1%,大四学生44人,占总人数的2.5%;理工科类学生776人,占总人数的44.3%,文科类学生975人,占总人数的55.7%。为了进行比较,我们还对Q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所有问卷以客观选择题为主,包含部分主观题,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两类。此外,我们还对各学院的学生代表及部分思政课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以上调查和访谈,我们基本掌握了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情况。

1.1 学生对思政课兴趣有待提高,课堂自控力不强

调查发现,有59.15%的同学认为公共课的科目中有自己感兴趣的也有不感兴趣的,20.86%的同学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但要记学分,所以还得学。而选择对思政课很感兴趣的同学,仅占10.74%。这与思政专业学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QQ等网上交流平台发展迅速,这在方便了大学生购物、交友、获取信息等的同时,也影响了其听课效率。由于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学生在上课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观看手机,从而影响听课。调查发现,学生不认真听讲思政课的原因中,选择手机吸引力大的比例高达46.25%。况且,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极易获取丰富的信息量,当思政课所学理论与现实产生反差时,势必影响他们对思政课的认知和看法,进而影响学习兴趣。

1.2 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见图1),虽有67.1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老师上课是积极热情的,但也有31.53%的学生反映老师讲课不温不火,有1.08%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兴致不高,更有0.2%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态度消极。另据部分学生反映,部分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相对陈旧,讲课老生常谈,缺乏自身的观点和见解,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看法,并与实践相脱节。更有个别老师专业知识欠缺,如当学生问某句话的隐含意义时,老师回答往往是“照着这句话背过就行了,多背背就理解了”。

1.3 学校各部门对思政课相关政策、重视度落实不够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思政课在各高校的受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学校层面虽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但各部门的落实力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例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Q大学所在的S省在认真学习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后,Q大学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尤其是M学院,专门组织召开了关于S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会议,与会人员包括学院领导、教师以及部分学生代表。但据学生反映,参会学生代表在会后并未传达会议精神,也即S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没有传达给Q大学M学院的每一位学生。再如,据部分学生和思政课老师反映,某些部门经常占用思政课上课时间搞活动,个别专业课老师也占用思政课时间补课,使学生陷入两难。

2 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本文在汇总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对学生、教师的访谈,对当前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如下。

2.1 学生缺乏对思政课价值的认知

依据调查,有4.05%的学生认为思政课不是自己的专业课,学了作用也不大,甚至认为思政课就是一门“洗脑课”,随之也就降低了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笔者曾就“你为什么对思政课不感兴趣”这一问题做过数次问卷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认为思政课不是自己的专业课,作用不大,故在上课过程中容易走神。另外如图2,有13.3%的学生对思政课的意义缺乏认同,认为上与不上一样。

2.2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因而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思政课逐渐失去兴趣。据调查,66.85%的学生不认真听讲思政课的原因是觉得内容枯燥,这成为大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第一原因。另外,调查中有11.28%的学生反映,有些思政课老师上课仍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干讲课件,缺乏灵活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所讲内容又不能联系实际,这成为学生不认真听讲思政课的又一重要原因。

2.3 课堂管理有待加强

据学生反映,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课堂管理不够严格,导致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课堂纪律散漫,从而降低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调查数据显示(如图3),有63.74%的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各忙各的,有15.4%的学生大部分时间不认真听课,甚至有1.35%的学生迟到早退、随便出入课堂,仅有19.51%的学生上思政课时和专业课一样遵守纪律。当然,动辄一二百人的课堂规模、几乎包含各专业的学生构成,不利于课堂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放松,也是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降低的原因之一。

2.4 课程考核重期末轻平时

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考核仍存在重期末轻平时的现象,即期末闭卷考试占的比重较大(70%以上),而平时成绩占的比重较小(不到30%)。这使许多学生将学习的精力集中于期末备考,而放松平时课堂的学习,即重结果轻过程。据调查(如图4),选择每节课都认真听讲的,只占18.37%,有60.3%的学生选择考前突击,划划课本。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平时学不学一样、只要期末认真复习备考就行的错误心理,致使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无法真正落实。

2.5 部分思政课教师属于跨专业,且重科研轻教学

思政课教师的相对缺乏,一直是困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需要,全国各高校展开了激烈的思政课教师争夺战,致使思政课教师缺乏问题更为突出。没办法部分思政课教师只能跨专业任课,导致专业素养不高。例如,Q大学R校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一共有6位老师讲授,其中真正学此专业的老师只有一位,其他5位均为跨专业。另外,受当下重科研轻教学大环境的影响,多数思政课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而非教学上。据对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访谈,他们花费在科研上的时间超过了70%,而教学不到30%。重科研轻教学势必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降低。

3 应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然也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

3.1 阐明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价值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恰恰有些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对此,教师在第一堂课就应向学生阐明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价值。不仅包括理论价值,也应包括现实价值,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除了向学生阐明“原理”课在四门公共思政课中的基础作用外,更要阐明它的现实价值。首先阐明:虽然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仍然面临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风险,因此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和高远的理想,需要关心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需要对宇宙、社会和人生有深刻的思考,为此就需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其次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价值。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有切身体会,感到马克思主义并不遥远,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于此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2 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

首先,用通俗化的语言解读理论术语。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在观点的阐述上有固定的理论术语,这是硬性要求。其语言也因强调规范而失去生动性,不能对理论观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讲解理论观点时使用通俗化语言,深入浅出、朴素自然、平实明了,实现理论术语的生活化,进而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习惯。

其次,因专业施教。虽然高校思政课有统一性的政治要求,对所有学生都有适用性,但学生要有一个接受过程,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条件。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择业取向和兴趣爱好,他们的接受意趣和接受条件有重大差别。从这个角度看,思政课教师应在保持共性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业特点,做到因专业施教。

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德育不是简单的教育,而是要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考量,通过实践去践行”[4]。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单纯的理论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效果则完全不同。例如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中的“日本侵华所犯罪行”这一问题时,除了讲述课本中的内容外,教师可结合当地的一些史实讲述,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闻来讲述;再如讲述“为新中国而奋斗”这一章时,可让学生回自己村里调查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进村后的表现到底有何不同,以此更加深入了解共产党以少胜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如此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3 加强思政课教学管理

这里的教学管理包括平时的课堂管理和期末考核两部分。保证平时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关键在教师的严格管理。首先,制定详细的课堂管理规则。开学前教师可结合学校教务处有关规定,制定课堂规则,尽量做到细致。包括上交手机的方式、请假方式、旷课、迟到、早退的界定、上课说话、听音乐、做其他作业、不带教材、随便出入教室的处罚,等等,制定好量化,每次违反一项扣多少分,直接和期末总成绩挂钩。其次,提前申明,严格执行。开学第一课就要申明课堂规则,一旦申明,之后上课过程中严格执行,绝不改变。再次,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无论是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学生,只要违反规定,坚决严肃处理。

加强期末考核管理,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其次,期末考试出题内容要紧扣教师平时所讲知识点。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基本不做笔记,全靠期末考前死记硬背一些复印资料。若出题范围只在教师平时所讲知识点,学生势必会注重平时的上课过程,认真听讲、做笔记,如此方能提升教学实效性。再次,阅卷时公平打分,实事求是。学生该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该得59分就是59分,决不能因为单纯追求及格率或降低复查率就随便给学生加分。因为据调查,有33.42%的学生认为期末考试通过率很高,因而放松平时学习。

3.4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讲好思政课的关键是教师,而教师的关键是水平[5],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教学的成败。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状况。克服这一缺陷,集体备课是有效途径。集体备课能够集思广益,拓展视野,对一些跨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十分有效的。

首先,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学科专业优势。由于所学专业方向不同,思政课教师不可能精通每门课程中的所有知识点。集体备课可根据教师各自的专业方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分工,每人负责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备课,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渗透于所备知识点,以此形成教师间的资源共享。

其次,集体备课可以处理好4门课程间的重复关系。4门思政课之间有重复的知识点,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间,如果教师各自备课,容易出现同一个知识点重复讲授或缺失的现象,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集体备课,一是可以明确讲授内容的侧重点,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讲改革开放前的内容,改革开放后的内容可放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重点讲述;二是可以明确同一知识点讲授方式的侧重点,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史实的讲述,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侧重理论的讲述。

当然,集体备课要有宏观把握,但更重要的是微观入手,要细致入微,不能走马观花。以Q大学M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该门课教研室组织的集体备课,首先让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先讲,具体到每一个小问题,他先讲他上课时是如何讲某一问题的,然后其他老师再补充,集思广益,最后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最佳讲述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一点一点地推进,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而言,获益匪浅,有效提升了专业素养。

4 结语

基于学生认知不够、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课堂管理松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有待改进、教师专业素养欠缺等原因,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这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协同推进,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大家认真对待,积极热情,群策群力,这项工作就一定能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学一定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思政课实效性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探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