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儿童成长
2020-05-23王建英
王建英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追随幼儿、给予幼儿自主性等理念也获得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可。但是在现实中,幼儿在活动中看似“真正”实现了自由、自主,但他们的经验是停滞不前的,或者说提升不明显。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未能真正践行正确的教育理念,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幼儿的真正理解,未能采取适宜的活动促进幼儿的成长。只有读懂幼儿、理解幼儿,给予积极支持、合理引导,才能真正有效落实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是人人皆知的教师必备能力,但并不是人人能真正做到。理解一个儿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陪伴与观察。我们需要观察幼儿的言行举止,读懂其行为的出发点,观察他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其对于事件的独特看法。在陪伴中读懂幼儿的每一句话,看懂每一个表情,知道他每一种行为背后的想法。
在幼儿园里,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幼儿看到杏树结满了杏子,个个都大大的、青青的,要求教师摘几个尝尝,教师告诉幼儿青色的杏子还不能吃。幼儿好奇为什么教师说青色杏子是酸的、涩的。在教师与幼儿沟通的时候,有的幼儿已经摘下来一只青杏子。教师立即阻止了这样的行为,说道:“不是告诉你们还不能摘吗?”话音未落,就有第二个、第三个杏子被摘下来了。没有摘杏的幼儿看了看摘杏的幼儿,又看着教师。
面对这样的情景,有些教师觉得幼儿就是调皮、好吃,这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幼儿。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了解青色的杏子,想尝一尝味道。作为教师,此时首先要充分理解幼儿的这种做法。教师要把这样的一次突发事件,看成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丰富其经验,促进其成长。教师要认可幼儿的探究欲望,给予其探究的机会。青色杏子究竟是什么味道,只有尝过才知道。教师只要能确定青色杏子不存在毒性和危害,就可以让幼儿尝试其味道。同时,教师要思考如何采取更适宜的方式,让全体幼儿都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比如讨论采集多少果实为宜、如何进行集体分享、有哪些处理青色杏子的方式,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二、支持儿童
支持儿童就是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给予帮助。作为教育者,我们能给予幼儿的支持既有环境上的,也有时间、材料和空间的;不仅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上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能让儿童得到满足。如在一次户外建构活动的中,幼儿正在建构“我们的幼儿园”, 一个女孩突然拿来一捧三角梅花,她把拿来的花朵一朵一朵地放到建筑物上,一边摆一边说:“幼儿园大门口有很多的花,真漂亮啊。”女孩一边在摆花,一边还抬头看着教师。教师此时用眼神给予了她肯定,让她感受到教师的认可。事后有其他教师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应该对幼儿摘花的行为进行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事教师回应:在当时的情景下,幼儿瞬间被激发出来的创作激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支持,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建构热情。至于是否要对幼儿随意摘花的行为进行纠正,可以在事后回顾环节进行讨论。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最常运用的支持方式就是材料支持。比如在开展“蛙声响彻幼儿园”的活动中,面对幼儿想把青蛙的卵换养到教室中的难题,教师并未直接上手替代包办,而是提供了材料清单,让幼儿去思考和尝试可以用什么样的工具或者材料进行换养。经过尝试,幼儿最终选择了鱼缸进行养殖。然后,教师及时提供经验支持,提醒幼儿选用小池塘中的水而不能用自来水进行养殖。如何安全而有效地舀取池塘里的卵又成了新的难题,教师又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有水杯、盆、网等,最后经过讨论和实验,幼儿发现小一点的盆是最为有效和安全的工具。随后,教师又提供了放大镜等工具让幼儿持续观察青蛙的卵,并提供纸笔供幼儿记录观察结果。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便于他们更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教师在阅读区投放了相关的书籍资料,支持了幼儿的观察与探究。可以说,教师通过提供多种类型的材料,让幼儿参与多种活动,从而促进了幼儿成长。
三、引导儿童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师要能够顺应幼儿的天性,实施有效、适宜和必要的干预,然后引导幼儿有序发展,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在课程游戏化推广过程中,有人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课程游戏化就是放羊,让幼儿随意去玩,教师不能去教。这一误解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引导儿童的误解。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就是指幼儿现有水平和他与同伴或者成人共同合作能够达到水平之间的区域。从这个概念就可以看出,最近发展区其实就是要引导幼儿向可能的方向去发展,这也就是“学习引领发展”的由来。所以,我们要破除教师不能引导或者传授的思维牢笼,意识到自身的作用和使命,引领幼儿向着适宜自己的道路成长。我们更要了解,教师要用什么样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使其获得丰富的经验,获得全面发展。
一次在大班的益智区,一名幼儿在玩多米诺骨牌,教师观察发现,幼儿一直在把多米诺骨牌当成最原始的积木擺弄,表现出来的建构行为就是最简单的叠加、围合、平铺,这些建构行为和水平相当于小班幼儿的建构水平。这样的游戏行为绝对不是教师投放材料的初衷,也不是教师期望中的一个大班幼儿与材料互动的结果。这时候教师就需要介入,及时予以引导了。那要如何引导呢?直接上来就告诉幼儿你玩得不对,应该如何玩的方式似乎并不适宜,这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说教,幼儿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发展。教师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多米诺骨牌是否适合幼儿?幼儿原有的经验基础如何?是否玩过这一材料或者类似的材料?假如是所有的幼儿都不会运用多米诺骨牌这一材料,那可能要更换材料;假如只是这个幼儿或者某些幼儿运用的水平不够高,教师可以先展示水平较高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之间有一个观摩学习的机会,然后运用到自己后面的多米诺骨牌操作中去。假如这样的方法仍不起效,可以在区域活动结束后,组织集体讨论,让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的良好经验和思路,让这个幼儿听取他人的良好经验,以增加自己的经验,这样就可以在以后的操作中内化这些经验。如果这样的方法还是不起效果的话,教师就应成为一个参与者,直接进入幼儿的活动中去,和幼儿通过讨论等方式共同进行建构,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获得成长。引导儿童并不是灌输说教,它建立在幼儿是主动学习者的理念基础之上,相信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能够获得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在陪伴儿童生活的每个阶段,教师要能读懂儿童、理解儿童,提供各种支持,让儿童的学习更加深入,帮助他们获得更丰富的经验,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