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分析

2020-05-23李国霞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7期
关键词:教育内容国家认同小学道德与法治

李国霞

摘 要:国家认同不仅是爱国精神的重要体现,更是国民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改下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大力提倡和教育改革政策的日益深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素养和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其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新形势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于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教材,在教授学生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并且要将课本知识与当下的热点话题和时事进行有效结合,重视教学实践,对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整合,不断丰富教学途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情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特点;国家认同;教育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具有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人文性的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国家认同是国家公民对所属国家的发展歷史、民族文化、国家主权与制度、价值观念以及政治主张等多方面的认可和产生的归属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国家认同意识逐渐被削弱。由于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在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青少年学生都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以及现实的国情不太了解,导致学生的民族归属感较低。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对学生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必须立足于道德与法治教材,联系时事政治,注重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一、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特点

国家认同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文化历史、国家主权与制度、价值观念以及政治主张等多方面的所产生的认同感,也是国家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归属感。一个国家的公民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是祖国的一分子,才会进一步了解自己与国家的密切关系,才会将自我归属国家,对国家前途和国家发展给予关心和重视。在2016年推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国家认同”做出了重要指示,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能够自觉地捍卫国家主权、国家尊严与利益;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且具有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1],能够理解、接受并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与努力的信念与行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在现如今已经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在教育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阵地,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职责,更是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国家认同对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价值观念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思想。而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希望,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对学生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国旗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是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体现,五星红旗也成为在小学德育与法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排了很多五星红旗的图片,还在课本教材中插入了国徽的图片。通过对相关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了解国旗以及我国的国旗礼仪。比如在二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排了“欢欢喜喜庆国庆”这一课内容,学生通过对这一课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对国旗的意义进行学习和了解。这一课的内容中还明确编排了我国宪法中关于国旗、国歌以及国徽的规定,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和理解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并以此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华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加强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在多种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中,中华民族的历史事迹、传统节日、名胜古迹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2]。在部编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编排了有关传统节日的教学内容,比如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到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点灯笼以及打腰鼓等节日习俗,还能够讲述中秋故事,吟诵有关“月”的古诗词。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对不同节日习俗和文化的了解,能够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与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结合当今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充分引入当下人们关注的时事热点事件,让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向外延伸,从课本走向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个不同领域,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特点,在时代发展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突出时政性,要重点突出时代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时代精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充分联系时事热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巧设课堂问题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当前我国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信息万花筒”这一单元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入与互联网技术发展有关的实时热点,比如“5G网络”“数字货币”等当下的热点事件,并且结合这些时事热点,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展开相关知识点的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情感,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时事的习惯。

2.立足于课本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国家认同教育

新课程改革指导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标准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人道德品质,具有爱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公民,并且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以及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3]。以此可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认同教育素材和內容,比如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水和山”、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等关于“家乡”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家乡名胜古迹、家乡特产等有关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且能够增强学生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把握课本教材,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对课本教材中所蕴含的爱家乡、爱祖国等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借助这些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国家认同教育。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热爱家乡,推广家乡的特产和名胜景点,让学生能够为自己是一位中国公民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例如在“欢欢喜喜庆国庆”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讲述抗日战争故事”“国庆由来我了解”“唱响心中爱国情”等多种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珍贵的历史影响记录视频《开国大典》,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的喜庆氛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国庆节日的由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趋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全球化流动。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之下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更大的危机。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增强我国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意识,对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紧扣课本教材,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时事热点进行有机融合,充分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价值,实现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何松.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 新课程(上),2019(3).

[2]赵仁贵.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读天下(综合),2020(8):1.

[3]王志东.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以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7(1).

猜你喜欢

教育内容国家认同小学道德与法治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刍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基于高校教育改革的教学实践探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微课程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