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共同体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0-05-23陈彩霞王蓓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研组共同体幼儿园

陈彩霞 王蓓

一、背景

为了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名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创新办园模式和管理体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幼儿园,我市教育局通过系列改革,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组建新的学前教育共同体,实现了共同体内教育资源同享受、规章制度同完善、园务管理同规范、教师专业同成长、保教质量同提升,形成市直园、集体园、民办园一体化发展机制,让全市适龄幼儿在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享受基本同等的学前三年优质教育。

二、问题指向

隶属我园的共同体成员单位一共有14所幼儿园,其中乡镇中心园7所、集体园4所、普惠性民办园1所、民办园2所,分布在我市的城区、城西及城东较发达的乡镇。通过前期的实地走访、园长联席会、教师访谈等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各共同体幼儿园主要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师资力量薄弱、生源严重不足、资源利用率低。而三个主要问题的解决途径基本指向同一点:教师队伍的建设。

回顾以往,我们对共同体幼儿园的帮扶形式比较单一、粗浅:学期初召开会议,讨论并拟定本学期的计划;之后便是“有事儿你说话”,比如共同体幼儿园有创建验收、大型活动的任务时会来电求助,我们则加派人手实地帮忙;我园每学期都会承担市级以上的开放活动、研训活动,届时会主动邀请共同体幼儿园来观摩学习;期末则是例行总结。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起到积极的、深度的帮扶共建作用,我们与共同体幼儿园的关系还是割裂的,始终是“局外人”的角色。特别是在一些活动中,共同体幼儿园依然处于“等靠要”的状态,其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未能得到激发。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和跟进检查,帮扶效果较差,共同体幼儿园教师队伍水平提升不大。

三、解决策略

经过思考,我们梳理出帮助共同体幼儿园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三个有效路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推进。

(一)由“蜻蜓点水”式的帮扶转为“深度融合”

1.教研组改革

2018年开始,我园改革了教研组,将以往五大领域的教研组改成与课程游戏化密切关联的“精准观察有效支持教研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组”“课程环境创设组”“户外活动课程开发组”“自主服务课程开发组”“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组”。在此基础上,我们带领共同体幼儿园依据园所当前发展情况,结合园所的课题研究、教研工作现状等进行改革,使园所之间在横向和纵向上深层次相连。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开学时间一再推迟,教研组活动只能改为线上交流。正是这样的网络连线,让共同体幼儿园的参与度达到了新高,教师们一改现场研讨的尴尬窘迫,在群里积极互动、提问,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和态势。学期末的课程故事交流分享活动,我们邀请共同体内的每所幼儿园都推送一个故事参与分享,并设立了“优秀课程故事奖”,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

2.年级组联动

在前期的走访和调研中我们发现,14家共同体幼儿园中,仅有个别幼儿园在尝试进行园本课程的建设,其余幼儿园依旧直接使用购买的教材。课程是一所幼儿园发展的灵魂,推动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我园每周三的年级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课程审议,以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设计和评价能力。通过钉钉群直播的方式,我们邀请共同体的年级组长参与每周的年级组会议,定期将本园在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拿出来探讨,特别是在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相关活动上,讨论带给教师们很多启发。江平路幼儿园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了走进济川药厂活动,滨江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了种植饲养活动,横巷幼儿园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开展了爱国主义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促进了教师和幼儿的发展。

3.师徒结对牵手

我们选拔共同体幼儿园的优秀青年教师与我园的成熟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师傅在与徒弟深度交流后,拿出学年度的师徒结对计划,选取了观察记录撰写、契合班级实际的课程设计、适宜儿童的环境打造、游戏材料的有效投放等多个小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辅导。师徒每周互阅观察记录,定期交流课程实施经验,每月通过微信群集中汇报一次收获,幼儿园层面还组织了“青年教师基本功一月一汇报”活动。通过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上绽放自己,由新手型教师慢慢向专家型教师转变。

(二)由“被动接受”式的指导转为“适当赋能”

1.现场问诊把脉

每所幼儿园的园情、师情各不相同,存在的问题也有所差异,相应的需求也各有不同,我们除了在宏观层面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外,还有针对性地“赋能”各幼儿园,鼓励它们承担一个现场、组织一次沙龙、开放一场教研等。针对活动中暴露的问题,我们组织共同体的骨干教师一起进行现场问诊把脉,交流研讨,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这样的活动形式因其聚焦点小、针对性强,实实在在解决了教师们当下的困惑,深受共同体幼儿园教师的欢迎。

2.定制特別需求

幼儿园自身的情况不同,对于发展的需求各不相同,为了切实满足它们的需求,我园在做好整体支持包的基础上,又专门定制了特别的支持包。如:今年受疫情影响,不同幼儿园对于开学准备工作都有不同的需求,我园组织了共同体园长研修会议,通过沙龙的形式了解各园在疫情之下的开学准备工作。共同体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困惑和疑虑,十分想借助我园的经验少走弯路。基于此,我们将问题做了梳理,采用视频的形式对抗疫演练、保育员操作流程、规范消毒流程等进行了展示,分别发送给有相应需求的幼儿园,帮助它们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做好科学开园准备。

3.各种资源共享

我们除了邀请共同体幼儿园教师参加我园的寒暑假园本培训活动、线上专家课堂,共享优质的专家资源,还充分利用钉钉群、微信群等网络工具,共享教育资源。同时,我们还给一些条件较差的共同体幼儿园提供图书、玩具等物质资源的帮助。全方位的共享增强了共同体幼儿园教师的归属感,他们从“局外人”逐渐转变为“局内人”,从被动强迫转变为主动行动,在各类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积极主动的身影。

(三)由“零散琐碎”式的共建转为“高位引领”

1.倡导读书学习

教师团队的建设夯实理论基础是关键,我们发现大多数共同体幼儿园的教师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前教育的前沿理论与课程改革理论基础薄弱,阻碍了其专业发展之路。由此,我们开展了“两个一”工程:一是我园教师每人捐一本书,幼儿园也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借出部分专业书籍、提供书单,以良好的外部氛围促进共同体幼儿园教师的继续学习;二是我们与共同体幼儿园教师共读一本专业书,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在工作群发表读后感,交流心得体会,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成员的共同成长。

2.开展各类培训

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大背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要能看见、看懂儿童,并及时回应、支持儿童。基于共同体幼儿园不同层面教师的需求,我们开展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活动。通过相关文件研读、骨干小讲堂、沙龙研讨、游戏观察记录撰写、骨干教师浸润式跟岗学习等扎实有效的园本培训活动,切实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全面提升了教师的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

3.组织教育研究

教科研是园所发展的保证,我们以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精神为指引,带领共同体幼儿园深入研究本园课程。我们鼓励教师们秉持课程游戏化的精神,认真审视一日活动流程,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帮助共同体幼儿园申报市级、省级课程游戏化建设基地。我们理念共融、研训联动、课程共建、质量同谋,有效推进了各园的课程游戏化建设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学前教育共同体的组建是促进全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新举措、新路径,我们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与交流中,与共同体的姐妹园“共生共长,共融共享”,由个体的“我”抱团成为强大的“我们”,成为彼此、成全彼此,也成就了彼此。在全力打造学前教育共同体,努力实现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大格局的同时,我们也实现着同步大管理、协调快发展,为推进全市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教研组共同体幼儿园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爱“上”幼儿园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想念幼儿园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
浅议教研组功能的最大化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