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捣蛋鬼为什么可爱?

2020-05-23马燕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乖乖女埃里克汉斯

马燕

孩童的世界是澄澈明净的,生活在这世界里的,是天真可爱的小人儿。从睡醒的那一刻开始,那小小的人儿就忙碌着,游戏着,一刻也不得闲。只要他愿意,“群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用朦胧的云和彩虹来愉悦他”(泰戈尔)。他时而安静,时而吵闹,此刻是天使,下一刻又会成为小恶魔。这就是我们全心全意爱着的孩子!

顽皮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他们的生活。捣蛋鬼们的小脑袋里总是会有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还会时不时地搞些恶作剧出来。这,才是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小孩子都会有特别喜欢的动物,有的喜欢小猫,有的喜欢小狗,有的喜欢仓鼠。但是在绘本《房子里大象太多啦!》里,埃里克喜欢的是身躯庞大的大象!埃里克家里的大象太多了,客厅、厨房、走廊、浴室、卧室,每个地方都有一头大象,有时甚至是一整群。而且,埃里克的大象可厉害了!客厅里的大象可以帮他搭积木高塔,厨房里的大象会做面包,走廊上的大象会跟他捉迷藏,浴室里的大象会提醒他刷牙,卧室里的大象则唱歌陪伴他入睡。

可是埃里克的妈妈觉得大象太多了,要求它们离开。埃里克只好去给大象找新家:去动物园,去非洲,晚上从后门逃出去……可是这些办法统统行不通。最后,他找到一个很大很大的盒子,用它给大象做了一间房子。大象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房子里。从那以后,埃里克想跟大象玩的时候,就到房子门口把它们喊出来,一起玩个痛快。

一群大象怎么可能生活在家里?一个盒子又怎么能装得下一群大象呢?其实,仔细观察画面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埃里克的心理游戏罢了。这个可以装得下一群大象的空間,其实就是埃里克的小脑袋。

从故事一开始就可以看出,埃里克对大象十分着迷。他惬意地坐在高背沙发上,读着一本关于大象的书,两支蜡笔和一张画着大象的纸散落在脚下的红地毯上。镶着金线的地毯就是一块连通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魔毯,在接下来的画面里,它变成大象背上的花毯——原来前面埃里克和沙发所处的“客厅一角”,其实是大象宽阔的后背。之后的画面便是埃里克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们在长长的红毯(没错,又是那条魔毯)上奔跑跳跃,在浴室里洗澡(大象的鼻子总是让洗澡变得顺理成章),在床上玩枕头大战……

毫无疑问,大象们是埃里克最好的朋友,埃里克爱大象,大象也爱埃里克,它们照顾他、陪伴他,让每一天都那么快乐。绘本中的每一个画面,尤其是大象们依偎着埃里克酣然入睡的情景,满满的都是爱。

而在故事结尾,埃里克抱着一个盒子,陶醉地闭着眼睛,迈着大步向前走去,带着读者一下子从无比热闹的想象世界回到了安静的现实世界。画面的右侧是大片留白,留下了无限的回味和想象空间。

平日里,孩子们只能在动物园隔着围栏与大象互相凝望;在绘本里,埃里克却可以与大象零距离接触。不仅埃里克玩得酣畅淋漓,读绘本的小朋友也过足了瘾。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个荒诞又不失温暖的游戏场景,同时把大象和纸盒描摹得颇具质感——大象身上的皱褶与纸盒的纹理都清晰可见,颜色也非常写实,整体形象十分逼真。极具张力且细节丰富的画面展现了埃里克与大象游戏时的欢脱场面,让痴迷于大象的埃里克和小读者们一起与大象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在荒诞与写实中,相信小读者也会像埃里克一样,在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中自由穿梭,体会着游戏的快乐。

阅读本来是一项安安静静的活动,但在埃里克的小脑袋里却上演着一幕幕热闹的游戏情节。心理游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埃里克自由地穿梭于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这充分表达了儿童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情感在想象的世界里得到了宣泄与补偿。

乖乖女和淘气包通常是截然相反的形象。所以,《淘气小子乖乖女》这个标题和封面上的人物很容易让人认为这是一个关于顽皮的男孩和乖巧听话的女孩的故事。

从版权页开始,直到“动物园事件”之前,每一个对开页面左侧的彩色画面讲述的都是乖乖女马尔蒂娜的故事,右侧以黑白色调为主的画面则是讲述淘气小子汉斯的故事。正如图画和文字所表现的那样,他们俩一点儿都不同。马尔蒂娜是个乖巧、甜美而且细心周到的女孩。相比之下,汉斯是个一刻也不安生的、爱搞恶作剧的淘气小子。

有一天晚上,汉斯偷拿了动物园的钥匙,把动物们都放了出来。第二天,大街上到处都是优哉游哉的动物。汉斯被全城通缉,马尔蒂娜向警察报告汉斯的行踪。最后警察抓住了淘气小子汉斯,发现“他”竟然就是乖乖女马尔蒂娜,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的结局!

细心的读者可能早已发现了蛛丝马迹,例如汉斯的着装,虽然他穿的是灰色套装,但是他脖子上系的围巾的颜色与马尔蒂娜的蝴蝶结颜色是一样的,都是红色的,这抹红色在黑白的画面中格外突出。他着套装裙和长筒靴,这分明是马尔蒂娜的风格。还有汉斯的动作,更是与马尔蒂娜如出一辙。

与埃里克的幻想游戏所不同的是,马尔蒂娜的游戏是发生在夜幕下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夜色的掩护下,她站在垃圾桶上放声歌唱,爬到树上把水浇向路过的行人,用红色的油漆在邻居的房子和大树上画上一个个大苹果,她还放走了动物园里的所有动物。马尔蒂娜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淘气小子做的事情,乖乖女也会做;乖乖女,也可能是个淘气包。

她勇敢地挑战了人们在性别上的刻板印象。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是文文静静、善解人意的,任性、调皮的女孩不会招人待见。所以,大家都称赞马尔蒂娜乖巧、甜美、细心和周到。但是,他们忘记了,马尔蒂娜首先是一个小孩,然后才是一个女孩。顽皮、任性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不是男孩的专属。在马尔蒂娜温柔可爱的外表之下,跳动着一颗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心。于是,马尔蒂娜戴上面具,换上行头,和警察玩起了“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她以汉斯的身份放心大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责任则由汉斯承担。似乎换了汉斯这个名字,她就真的成了男孩。这就是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突破世俗偏见,自由地释放自己的天性,让潜藏的才能和天赋得以发挥。

还有这样一类捣蛋鬼,他不像马尔蒂娜那样是个行动派,他擅长的是无拘无束的语言游戏,比如《逃家小兔》里的小兔子。有一天,他对兔妈妈说:“我要离家出走啦!”妈妈不但没有生气,还附和他:“要是你离家出走,我就一直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儿呀。”一场幻想世界中的追逐游戏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展开了。

在幻想的世界中,小兔子变化成鳟鱼,兔妈妈就变成渔夫去钓鱼;小兔子变成高山上的石头,兔妈妈就变成登山的人攀登到山顶;小兔子变成番红花,兔妈妈就变成园丁照顾花园;小兔子变成鸟儿远走高飞,兔妈妈就变成大树随时供鸟儿栖息;小兔子变成帆船驶向远方,兔妈妈就变成风,把小船吹到它想要让小兔子驶去的地方;小兔子变成空中飞人,兔妈妈就变成走钢丝的人,从空中走向小兔子;小兔子变成小男孩,跑进屋里,兔妈妈就变成小男孩的妈妈拥抱他。

小兔子的每一次出走,都是一幅线条凌厉的黑白画,而每一次母子重逢的画面,都是色彩鲜艳的水粉画,充盈着浓浓的母爱,仿佛兔妈妈那慈爱的目光一刻也未曾离开过,永远追随着小兔子变化的身形。小兔子一次又一次逃离,却始终没能离开兔妈妈的怀抱。最终,小兔子放弃离家出走的念头,心甘情愿地做回兔妈妈的乖宝宝。一场语言和想象上的“逃与追”游戏结束。

《逃家小兔》这个故事同样充满了想象力。待在温馨的兔子洞里的小兔子,以对话的方式与兔妈妈玩起了“捉迷藏”,表现了小兔子既想逃离兔妈妈的束缚、追求自由生活,又依恋着妈妈温暖的怀抱的复杂心情。不管怎样,在这场由兔妈妈配合完成的语言游戏中,小兔子释放了长久以来压抑的情感,借助语言在心理上完成了一次离家出走。小兔子也没遭到兔妈妈的嫌弃,继续被宠爱着。他从心底里感到幸福。正是妈妈的包容让它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鼓起勇气吐露“要离家出走”的心声。

故事里的小兔子像极了泰戈尔的《金色花》里的那个小娃娃,变幻着模样,淘气地和妈妈玩起了捉迷藏,天真地一次又一次试探着妈妈。小兔子既享受着现实世界中来自兔妈妈的温暖和关爱,也时时眺望彼岸世界的自由畅快。奈何妈妈的爱太过深厚,无论如何他都逃不出妈妈的视线。最后那一句“我还是待在这儿做你的小兔子吧”简直是神来之笔,一下子把读者的视线从想象拉回到现实。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也幽默风趣,小兔子纯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这样的捣蛋鬼怎能不招人喜爱?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是乖巧的还是淘气的,孩子都是降临人间的天使,是天生的游戏者和幻想家。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是顽皮的、好动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驅使他们在游戏中探索和发现,为改造世界设计“宏伟蓝图”。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顽皮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样子,是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创造力张扬的外显。相比之下,顽皮带来的破坏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确保安全就好。

猜你喜欢

乖乖女埃里克汉斯
魔鬼与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没有你
没有你
拿开以后
乖乖女变“女侠”:独行14国,修行在路上
你是我的天使
青春要多样乖乖女大胆变
乖乖女也有叛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