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走好校本课程开发和评价的实践之路
2020-05-23黎宏林
黎宏林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要从关注课程转到关注文化,要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学校的发展思路,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校园文化体系的改进,应以学校核心育人理念为引领,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磨砺、内化、重塑校园文化。学校的文化是可以改变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让自己的工作更出色,每一个人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并以此提升学校文化的实力,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学校文化;校本课程;实践
最近十年,静宁教育最火热的三张名片是:课堂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其中,课堂教学改革让新课改所倡导的诸多理念、方法为广大师生所知晓,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也因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校园绿化、硬化、亮化、净化、文化为代表的“五化”工程的广泛实施,学校硬件设施大有改观。这两年,县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学生社团活动,以此带动了校本课程的蓬勃发展。但是,以上工作往往自成一体,相互之间缺少影响、渗透、融合,其功效的发挥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德顺小学作为县直学校,近年来,在学校文化和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方面积累了鲜活的典型经验。为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体系,我们决定开展《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和评价的实践研究》,现就课题组一年多来的工作即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
1.通过课题组实践研究,以学校文化建设引领校本课程开发,以校本课程开发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完善,以学校课程体系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2.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引领,让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热爱学习,兴趣爱好广泛,至少学一门形成自己特长的课程。
3.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引领,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和坚守者,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
4.围绕“铭德”核心育人理念,确立学校特色文化体系,从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两方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5.以学校文化为引领,确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方案,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朝着规范化和精品化方向发展。
6.集中力量编写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已完成的校本教材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1~6册)《国学操》等十余种。
7.以校本课程方案为总览、校本教材为依托,建立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对负责教师的评价、对参与学生的评价等)。
二、研究特色与主要进展
1.厘清了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内在联系,学校文化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形成特色文化。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學校文化是隐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显性表达;学校文化引领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促成学校形成特色文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校本课程开发要从关注课程转到关注文化,要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学校的发展思路,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校园文化体系的改进,应以学校核心育人理念为引领,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磨砺、内化、重塑校园文化。
2.改进了校园文化体系
当我们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开展国家课程,并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老师、学生的唯一标准时,开发、实施、评价校本课程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培植适宜校本课程生长的学校文化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下面,从五个方面总结改善学校文化土壤、改进学校文化体系的策略。
(1)增强使命感
只有教师和学校领导具有共同的使命感,才会将学校看作有生命的个体,相信这所学校有价值、有信仰,可以给每个人提供未来的愿景。无论是学校的核心育人理念,还是办学宗旨,都应明确地凸显这种使命感。
(2)维护大局观
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师和领导没有大局观,必然朝不同方向用力,个人的才智与精力将无法服务于正道!而好学校的教师和领导既能看见叶子,又能看见泰山。他们有大局观,相互交流学校的总体愿景,共同维护学校广泛的价值观和教育信念。
(3)倡导学习精神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积极学习新事物的人往往比其他人聪明,一个集体何尝不是如此呢?校本课程开发,不像国家课程那样有章可循,需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老师抱残守缺,不思变通,不积极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校本课程必将虎头蛇尾,热闹开头,潦草收尾!只有教师进行改革式学习,知道自己有责任推动学校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4)发扬团队合作
在好学校里,教师都会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出一分力,他们会把自己看作创造和维护集体信任感的人——这样的学校,无论上级领导怎么变,学校的文化传统都能很好地传承下去。教师所从事的工作,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之间是最需要合作的,但当前的评价体系将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推向了竞争者,而非合作者。作为学校领导,更应该明白改造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意义,更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真正重要的任务上——增强教师团队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能进行合作的条件是:教师之间有共同的目标,都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责任感。毫无疑问,校本课程的实施为教师之间的合作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5)寻找文化认同
当前教育的一大现状是:教育主管部门让学校被动接受任务,学校领导让教师被动接受任务,教师也让学生被动接受任务。随之而来的是互相推卸责任、相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当制度决定了人们不能有创造性、建设性或独立地思考时,先天的迟钝和惰性在所难免。对于教师的管理,主要依据教师是否按照规章制度行事,是否让学生的成绩达到预想的水平。从表面上看,在学校里存在绝对公平。但反而使教师对规章制度产生了反感情绪,使他们无法按照预想的去做。在这样的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能够把学校安排的课程教授得很好,基本上不会对教师的责任感、创造力有任何要求。
好学校,不仅仅有好的制度,更有把制度内化为每一个人心照不宣的行为规范,而这才是真正的学校文化。在这样的学校里,教育者们会因为共同的任务、共同的想法和价值观聚集在一起。
基于以上五点思考,我们相信学校的文化是可以改变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让自己的工作更出色,每一个人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维护者,并以此提升学校文化的实力,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让每一个人的價值都得到体现!
3.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框架和体系
学校校本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指社团活动,当然也有学校的一些特色课程,如经典诵读、书法等传统文化。其中学生社团由四大板块组成:人文课程、艺术课程、科学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里的建筑、雕塑,教学楼内、楼道、走廊、教室的布置,以及学校图书馆、科技馆、校史室都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显性表达,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习惯、品性、审美。另外,学校每学年一次的开学典礼、校园艺术节,每周一次的晨会、主题班会,每天进行的“黄金一百秒”才艺展示,以及不定期举行的各种活动,如经典诵读比赛、英语口语竞赛、作文大赛……都可看作是校本课程的组成部分。每一门课程、每一项活动,无不彰显着学校的特点,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些细节就是一所学校的特色课程和文化。
构建校本课程的开发框架和体系,不能只着眼于显性课程(学生社团),更要看到这些无处不在的隐性课程,往往是这些隐性课程才更准确无误地凸显了学校的特色品性和价值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顶层设计,但这一切必须依托于对学校师生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辅导意愿,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愿景。倘若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参与,再好的设计都将是海市蜃楼,只是供别人观看的道具和摆设,无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4.探索了校本课程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确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方式,是推动校本课程规范化、特色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和掌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兴趣特长,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体现不同类型校本课程的差异。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小组
学校成立专门的校本课程评价小组,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和教师代表共同组成,负责对校本课程体系、指导老师进行每学期一次的评价工作,并督导检查校本课程的指导老师对参与学生的评价情况。
(2)对参与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重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评价方式如下。第一,日常性评价——观察记录。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依据。第二,成长性评价——成长档案袋。主要是收集、记录学生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及发展水平,在每学期期末将相关材料和指导老师的评价等一并归到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作为学生综合实践项成绩的重要依据。第三,展示性评价——活动汇报方式。艺术类校本课程,如管乐、民乐、合唱、舞蹈、绘画、书法、手工等,可通过舞台展演、书画展览等成果汇报的形式予以评价。目前,学校做得最成功的是每年六月份的“校园艺术节”,不只是对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成果的检验,也是对老师和学生才艺的集中展示,更是学校文化的一大盛宴!
(3)对指导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重在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1)教师本人每学期提交一次关于指导校本课程工作的总结和教学反思。(2)在家长会上,面向学生和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及时收集、整理来自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以期及时改进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3)校本课程评价小组对校本课程指导教师进行日常督导检查和期末综合评分,并将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
(4)对校本课程自身的评价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重在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促进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重点关注课程内容主题的适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课程达到的效度,综合评价其认可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评价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参与度,二是指导教师的意愿,三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评价小组对校本课程自身做出综合性评估,最终决定该校本课程是停办,还是坚持,抑或作出调整。
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评价的实践之路,任重而道远,唯有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的纽带作用,从关注课程转到关注文化,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磨砺、内化、重塑校园文化才是长久之道。
参考文献:
[1]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J].江苏教育研究,2008(3).
[2]吴玉霞.西方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审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3]顾苏云.学校文化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江苏教育,2016(7):13-14.
[4]胡娟.学校特色文化创建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发展的个案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注:本文系2019年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9]GHB12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